4.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目标:
完善多渠道培育、专兼职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科普人才培训体系和培养模式,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任务:
(1)大力培育科普人才。鼓励高校开设科普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科技新闻工作者、科普作家等高层次科普人才;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开展科普讲解员等专业人员的培训;支持和鼓励科普人员开展国际、馆际、馆校、校际交流,提高科普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2)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发挥科普志愿者总队作用,建立完善科普志愿服务网络,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人员积极参加科普志愿者队伍,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
五、保障措施
进一步发挥政府管理引导、资源保障和政策推动效应,在规划协调、政策引导、监测评估和奖励激励等工作推进的各个环节,建立完整的科普工作链条,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科普事业发展的合力。
(一)保障科普投入
保障财政科普投入,积极引导社会科普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普投入体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多元化科普投入格局。
(二)优化工作机制
完善宏观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对科普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优化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建立部门、市区专题会商机制,以大型活动、科普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各区、街道(镇、乡)、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科普主体的作用,提升区域科普能力,打造区域科普特色,协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科普品牌。
(三)强化政策支持
落实科普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投资科普事业。优化科普项目及经费资助办法,吸引和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开展科普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措施的研究。
(四)加大奖励激励
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进一步提升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上海市大众科学奖等科普类奖项的品牌影响力。对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本市评比达标表彰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五)深化监测评估
依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做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将科普工作纳入文明创建工作内容,在文明城区、文明社区等创建项目评选中,进一步增加科普工作相关测评指标权重。优化区级科普工作综合测评、科普示范区、科普示范街道(镇、乡)、科普示范社区、科普教育基地、社区创新屋综合评价等重点工作(项目)的评估机制。
(六)拓展国际合作
充分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优势,引进境外先进的科普展教用品、图书、音像制品等优质科普资源,吸引外资机构参与本市科普事业和科普设施建设;推动本市科普机构加入国际科普组织,鼓励本市科普组织赴境外开展科普活动、展览、展示,引导科普工作者赴境外进修、讲学或开展科普学术交流活动;深化国际科普文化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普合作,共同开展各种主题的国际科普交流活动,提升科普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七)加强科普研究
加强科普统计分析、科普理论和实证研究。加强科普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开展对重大科普活动和科普项目实施效果的研究,提高科普工作的理论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国内外科普发展动态跟踪调查研究。探索依托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建设科普政策决策咨询研究机构,集聚科普理论和政策研究人才,培育和发展科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