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新疆十三五规划(全文)

2017-02-27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二章 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

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以北疆地区铁路和南疆地区铁路及其邻近主要公路干线为发展轴,着力构建“两轴、一群、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吐鲁番城市群,积极发展克拉玛依-奎屯-乌苏-和布克赛尔、博乐-阿拉山口-精河、伊宁-霍尔果斯、塔城-裕民-额敏-托里、阿勒泰-北屯、库尔勒-铁门关-尉犁-博湖-焉耆-轮台、阿克苏-温宿-阿拉尔、库车-沙雅-新和、喀什-阿图什、麦盖提-莎车-泽普-叶城、和田-墨玉-洛浦等11个绿洲城镇组团。促进以喀什为中心的城市圈发展。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积极培育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库尔勒、伊宁、喀什、石河子、克拉玛依、阿克苏、昌吉等中等城市集聚,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优化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设置,在哈密地区、喀什地区、沙湾、奇台、和静、新源、库车等条件成熟的地方推行撤地建市、撤县建市;积极推进重要边境口岸所在县撤县设市、撤乡建镇以及兵团设市建镇。

拓展区域融合空间。顺应区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和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求,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建立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继续推进乌鲁木齐-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协同融合发展,加快综合交通、文化旅游、城市服务保障、产业分工等一体化进程,着力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对接协作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形成新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北疆西北部区域(四地五师)经济融合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和产业合作发展,将其打造成为兵地油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加强兵地融合,鼓励兵地在重大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收益,促进优势互补、共创发展。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重点行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国家区域干线传输网络。加快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促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共享。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加快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各类创新。

第三章 构建产业创新发展新体系

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强化需求导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引导产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突出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特点,推进发展根植性强、特色鲜明、发展空间大的产业,逐步形成重点突出、资源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错位发展的产业新体系。

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提高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促进其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走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提升产业智能水平。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渗透,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装备在产业中的应用,加快石化、机械、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引导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打造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引导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以有基础、有条件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重点行业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提高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第四章 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

建立健全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拓展服务业发展新业态,积极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第一节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深化产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服务创新能力,增强服务保障功能,推进服务业与农业、工业在更高水平上结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大力推进物流服务业,整合物流资源,鼓励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加快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发展。推进重要商品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

积极发展邮政和快递服务业,加快城乡邮政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完善邮政设施布局。提升城乡快递服务能力,在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建设一批快递物流园区,加快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建设。依托跨境电子商务,积极促进邮政、快递发展境外业务。到2020年,全区乡(镇)和建制村实现“乡乡设网点、村村通邮、村村通快递”。

积极发展金融业,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各类要素交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推动金融创新。积极引入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参与自治区PPP项目建设,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

按照“政府引导、资本多元、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原则,设立新疆纺织服装业政府引导基金、中小企业专项扶持基金,组建自治区再担保公司,强化金融支持民生工程,努力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善保险政策,拓展保险服务功能,优化保险服务结构,拓宽保险领域,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推动重点领域责任险发展,积极开展养老健康保险、农业保险服务,加大保险资金在疆运用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科技培训等,提高科技保障能力。加强质量创新为目标,加快发展高科技检验检测服务业,积极推进以输变电、风电光伏、煤电煤化工、棉花毛绒和新材料等检验检测技术与国际接轨,提升新疆农副产品品牌标准国际化,大力推动我区与中西亚国家开展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技术服务合作,建设西部领先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为中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条件。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推动各领域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衔接配套、覆盖全面,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地方标准体系。支持农业生产的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和应用,推进面向产业集群和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专业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发展涉及网络新应用的信息技术服务,提升商务咨询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水平。加快互联网与流通产业的深度融合,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试点示范,扩大电子商务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网络中的应用。

积极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培育在岸服务外包市场。加强管理创新,支持企业购买专业化服务。鼓励企业加强售后服务,增强服务功能,完善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咨询、法律、会计、评估、策划等社会中介服务,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

第二节 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以智能、绿色、健康、安全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标准,强化技能培训,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提高信息化、网络化、便利化水平,丰富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

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完善各类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商贸中心、特色农产品市场、大型贸易市场和储运中心。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业,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地方名小吃、名菜点,努力提升新疆餐饮业整体水平和影响力。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调控,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完善物业管理服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辐射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支持现代传媒、新闻出版、创意动漫、文化娱乐、影视、体育等产业规模化、聚集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积极发展养老和健康服务业,扶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生活照料、健康服务等养老服务产业。加快发展与健康理疗、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相结合的新健康产业,积极发展中医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健康养生基地。

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依托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吸引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公益性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组织服务和志愿互助服务,建立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机制,满足广大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努力实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章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按照“深化改革、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加速转化、驱动发展”的科技创新发展思路,打造科技创新引领性力量,部署一批全局性的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一批引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团队、创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争到2020年,新疆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全面完成创新型新疆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切实发挥政府创新资源投入的作用,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优化各类创新基地和研究力量布局,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技术集成化、工程化、产业化的科技重大工程,培育重大科技成果。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大型油气及煤层气、大型射电望远镜等领域承担和参与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开展重点产业技术研发,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进新疆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施“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专项行动”和“天山众创专项行动”,积极培育一批高端引领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健全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更好发挥大型企业的科研优势,引导和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有效支持和激励非公有制企业强化科技投入。

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建设。采取差异化和非对称措施,加强与深圳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深度合作,推动新疆和内地在科技创新方面优势互补、有效对接。按照“一区多园”顶层设计思路,在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科技园等基础上,优化空间布局,搭建最具吸引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成若干个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的创新园区,培育发展一批新产品、新产业和新业态,把试验区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示范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和面向中亚、西亚的国际化区域创新高地。

充分发挥全国科技援疆机制作用,支持做好援疆创新创业基金工作,扩大科技区域开放合作,引导先进适用技术向受援地转移。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和科学文化建设,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加大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各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夯实创新企业人力资源基础。到2020年,实现全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以上,每百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0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以上,新疆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