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发展的环境
第一节 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呈现缓慢回升势头,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总体向好,改革开放释放新活力,科技创新增添新动力,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区经济面临新机遇。一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机遇。国家将着力打造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点加强新疆与周边国家的战略互信和互联互通,必将进一步加快新疆对外开放步伐。二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新机遇。中央作出了进一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推进我区跨越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机遇。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疆的新机遇。国家从战略全局高度将依法治疆纳入中央治疆方略,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大力推进依法治疆,加快法治新疆建设,将为我区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五是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特别是第一次、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基础。
在面临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稳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复杂。新疆正处于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分裂和反分裂斗争尖锐复杂,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任务艰巨。二是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匮乏,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科技综合创新能力处于全国较低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我区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特别是控制性水利工程和交通大通道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铁路、公路、机场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利和交通仍是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四是生态环境约束加大。我区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增加,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岗位需求不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就业形势严峻。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覆盖面不足,全区整体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六是南疆四地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占全疆扶贫人口的85%,加快南疆四地州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繁重。七是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升。上述问题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认真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防范风险、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节 战略定位
在新的形势下,新疆工作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疆在国家战略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运输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我国反恐维稳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赋予发展战略具体化的新内涵,大力推进新疆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 坚持四个全面,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章 基本原则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新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要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加强民生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建设,推进民生跨越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把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作为发展导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投资有效益、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大力推进“五化”建设,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长足进步。
——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创新型新疆建设。
——坚持依法治疆。以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着眼点和着力点,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律尊严,保障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现代文化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建设。团结各族群众、依靠各族群众、服务各族群众,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打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群众基础。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新疆。
——坚持开放战略。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缘、人文等独特优势,加快互联互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与周边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全方位务实合作,大力推进“五大中心”建设,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着力打造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坚持生态立区。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78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均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5∶37∶48.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以上;每万人拥有商标9.4件以上;每千人拥有企业10.7个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6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区域整体脱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220万人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森林覆盖率5.6%,森林蓄积量4.08亿立方米。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万元GDP用水量下降33%,新增建设用地规模352万亩。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污染防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并趋于改善。
——深化改革、依法治疆,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快依法治疆建设步伐,建立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