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主题 43:气象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及共享服务技术
基于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技术,开展气象要素特征选取方法、气象灾害个例
自动识别与提取技术研究; 开展海量气象数据安全备份策略与恢复技术研究; 开
展气象数据业务层与存储层映射方法研究,构建面向服务的气象数据访问视图;
开展面向通用业务平台的气象数据环境标准接口技术研究;研究基于气象广域网23
的海量数据高时效共享技术,实现气象部门省际、省内跨地区气象资料的高时效
共享;研究多源数据集成与气象空间信息服务应用技术,丰富气象数据的应用能
力;研究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多源、多维、高分辨率资料的综合可视化技术, 以及
可视化特征提取和降维技术;开展数值模式时变输出数据的快速可视化,模式数
据的交互式图形制作服务与多维天气场景可视化研究。
优先主题 44:云计算在气象业务领域的应用
开展基于虚拟化技术的计算资源池及存储资源池应用技术,以及虚拟化资源
的高效管理应用技术研究; 开展基于高时效访问的气象数据分布式存储应用技术
研究; 开展基于虚拟化资源池的气象数据科学计算自动并行化处理技术应用研
究; 开展基于云平台的气象数据科学计算与可视化交互式分析技术应用研究,实
现气象数据分析功能的终端轻型化;开展虚拟化技术在气象办公桌面云领域的应
用技术, 多场景的移动办公技术集成应用,以及远程/移动办公与桌面云的集成
应用技术研究,实现气象业务、科研和行政工作的远程化办公和移动化办公;开
展基于云平台的气象综合服务系统研究。24
五、 基础支撑平台
预期目标: 研究建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性能测试和质量检验集成平台, 开展
气象仪器装备的性能检测、功能测试; 研究解决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的关键技
术问题, 使其具备开展气象观测仪器气候适应性试验、业务应用试验和综合观测
科学试验的条件,为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撑; 建立遥感卫星辐射
校正与真实性检验观测平台系统,进一步提高卫星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
主题 1:气象专用设备性能测试和质量检验集成平台
研究专用设备性能测试方法、质量检测流程及可靠性理论分析,设计气象专
用设备测试平台的原型系统,分析测试原型系统的性能、耐用性及可靠性; 研究
智能仪表、 智能传感器、 嵌入式控制模块及网络信息管理的集成技术,研究建立
气象专用设备测试集成平台;开展集成平台的试验与应用,评估集成平台对受试
系统性能和质量检验的效果; 开展气象仪器设备的性能检测、功能测试,研究性
能测试和质量检验技术。
主题 2: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
攻克能产生不同温、湿、风、雨、雾等天气条件的多功能气象模拟环境试验
舱核心技术; 研究能模拟多种天气条件, 开展观测设备性能、功能试验的多功能
气象模拟环境实验室的关键技术;研究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及多种遥感观测的技
术构成、多种观测手段的配置方案、综合观测方法以及资料的实时处理与分发等,
提出综合观测试验基地的设备布局建议; 开展气象观测设备业务化试验和环境适
应性试验等方面的研究。
主题 3:遥感卫星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观测平台
研发完善高效率、集成化的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观测平台系统,解决野外
观测仪器的现场辐射( 光谱) 高精度定标难题; 开展光谱反射率和发射率的自动
观测与自校正技术、 定标与真实性检验的现场数据处理算法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开展高稳定交叉定标辐射技术研究, 以及无人机交叉定标辐射计高精度定标技
术、 无人机高精度星机地互定标技术研究; 设计一套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观测
平台系统;研制一套无人机高精度机载辐射计软件和硬件系统,实现卫星载荷全
孔径、全视场、全动态范围的同步交叉定标。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修订
首席科学家:曹晓钟
指导专家组:周秀骥 许健民 万卫星 徐祥德 王 强
毛节泰 王晓云 李 柏 杨 军 卢乃锰
魏彩英 王劲松 赵立成 赵 平 陈洪滨
马舒庆 程明虎 张义军 马启明
工 作 组:郭亚田 裴 翀 张晓春 郭建侠 李 伟
李 峰 高玉春 刘黎平 杨洪平 吴 蕾
张雪芬 曹云昌 贺晓雷 孟昭林 王 平
刘 钧 汤 洁 孙兆滨 王 缅 戎志国
张 鹏 张效信 沈文海 张建云 邱新法
樊昌元 马尚昌 薛鸣方 熊安元 酆 薇
贡 献 者:刘银锋 张 强 王振会 王华宁 萧 佐
乔延利 李 湘 高 峰 王 彬 师春香
舒红平 马廷淮 郑小兵 黄富祥 王维和
邱 红 孙 凌 李 元 余 涛 王英舜
周 俊 乔亚茹
贡 献 单 位: 31 个省(区、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直属
科研业务单位,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合作高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
理研究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