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洋天气预报预警
海洋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是实现海洋灾害天气预报预警分析、预
报预警制作与发布、产品存储共享及质量评定的重要支撑平台。根据海21
洋天气预报预警需要,建立上下一体、协同一致的业务软件系统,实现
预报分析、数据服务、计算处理、产品制作等基础功能,具备针对重要
海域的海洋气象灾害预警、气象要素精细化客观预报、近海和远海格点
化气象要素预报和海洋气象专项预报能力,支持各级海洋气象部门开展
主、客观预报产品的实时检验评估。同时建立海洋气象目标观测指导业
务平台,采用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方法,确定重大天气过程的关键区、
敏感区,评估海洋气象观测系统效能,为优化观测站网布局提供科学依
据。
在国家、区域中心、省、市分级部署海洋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在国家级建立海洋气象目标观测指导业务平台,用于完善我国海洋气象
观测建设布局。
第三节 海洋气候监测预测
依托已有和拟建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站网,深度参与国际气候合作计
划和相关海洋观测计划,实现全球关键海区海洋气候要素的实时监测,
重点关注全球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监测,加强对海洋次表层、海洋混合层
热量收支、海表热通量收支和海洋-极冰-大气能量交换过程的监测;通
过数值模式、统计等方法实现全球不同海区海洋气候要素的预测,丰富
预测要素、扩大预测范围,提升动力预测技术水平。
在现有业务系统基础上,集约化建设海洋气候监测预测业务系统,
支持海洋气候监测、预测业务,实现海洋气候要素实时监测、海洋气候
模式产品解释应用、监测预测产品制作等功能。
根据我国气候业务布局,海洋气候监测预测业务涉及气象、海洋部
门。在国家级和省级气候业务单位部署开展海洋气候监测业务;在国家22
级建立海洋气候预测业务,在省级开展本地化应用。气象、海洋部门要
深化业务合作,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提升海洋气候监测预测水
平。
第四节 海洋气象数值预报
海洋气象数值预报将重点提升海洋气象资料同化能力,发展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区域多尺度通用数值预报模式、海气耦合的近海高
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开展全球海洋气象集合预报,开展定量化的数值
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增强客观预报能力、提供海洋气象概率预报产品,
进一步提高海洋气候模式分辨率、丰富模式输出产品。
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包括全球及区域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海
洋气象专业数值预报、集合预报以及数值预报解释应用能力建设。重点
建设以下内容:一是建成新一代的全球/区域多尺度通用同化与数值预
报系统(GRAPES),模式最高水平分辨率达到 10 公里;二是建设西
北太平洋及近海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数值预报系统,模式最高分辨率达到
3 公里;三是建设全球海洋气象集合数值预报系统,发布台风路径、海
上大风、海上强对流以及海雾等海洋气象概率预报产品;四是建立覆盖
西北太平洋和近海的区域海气耦合台风强度以及强对流天气集合预报
系统,提供台风强度、强对流及海雾的概率预报产品;五是建设海洋气
象专业化模式集合预报系统,提供海洋气象要素集合预报产品;六是建
立较高分辨率的海洋气候模式,输出关键海洋气候要素以及对主要海洋
气候事件及其指数的预测。
在国家级建立新一代 GRAPES 系列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西北太平
洋及近海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数值预报系统、全球海洋气象集合数值预报23
系统、西北太平洋以及近海海气耦合台风强度以及强对流天气集合预报
系统和海洋气候模式;在沿海区域气象中心和海洋中心气象台分别建立
近海区域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数值预报及其集合预报系统;国家级建设的
全球模式要对区域模式提供背景场,支持区域模式的发展,各级数值预
报模式系统的预报产品实现全国共享。24
第五章 构建海洋气象公共服务体系
面向防灾减灾和经济建设、国防安全等需求,建立较为完善的海洋
气象公共服务系统,逐步形成信息发布手段多样、灾害应急联动高效、
社会广泛参与的海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产品丰富、内容精细、服务多
元的海洋气象专业服务体系。海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包括海洋气象信息
发布和海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海洋专业气象服务体系包括海洋气象专
业服务业务和海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业务。
第一节 海洋气象信息发布
海洋气象信息发布面向沿海及海上各类用户,以海洋气象信息发布
站和北斗卫星预警发布系统为核心,结合电视、户外大屏、网络、手机
等多种手段对海洋气象信息进行统一发布,重点扩充建设以下发布手段
和管理平台。
一、海洋气象信息传真发布
在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建设集气象传真数据管理、通信和信息服务
为一体的海洋气象信息传真发布系统,实现海洋气象信息的图形接收、
报文收集和交换,通过卫星发送全套常规气象分析图表和用于国际航线
的标准航海气象文件,为国内、国际船舶航行,沿海航道管理与养护,
以及其他海事活动提供及时、准确、标准化的综合气象信息服务。
二、升级改造国家级海洋气象信息发布站
对国家级海洋气象信息发布站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多语种发布、提
高发布频次、扩大信号覆盖范围,同时与海岸电台间实现海洋服务信息25
的共享,为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GMDSS)提供更完善的海洋气象
信息服务。
三、北斗预警信息发布
借助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在国家级和省级气象部门部署北斗气象预
警信息发布系统,利用气象、海洋、交通等多部门在渔船或商船上安装
的北斗接收终端,按海域或终端精准发布海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
我国海洋气象灾害精细化预警能力。
四、沿海地区多媒体信息服务
利用气象部门电视制作业务平台,制作满足公众需求的电视海洋气
象服务产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整合海洋气象信息服务网站;完善中
国天气通, 增加海洋气象信息服务。 向公众用户发布海洋气象预警信息、
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可定制的个性化海洋气象服务产品等,
传播海洋气象专业知识以及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产品。
五、港口、码头海洋气象信息站
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发布设施,在部分重要港口、码头建设海洋气象
信息站,及时发布海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及产品,提高港口、码
头海洋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率。
六、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
在国家和省级气象部门,依托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
台,进行海洋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手段和服务对象的统一管理,实现多
部门海洋气象信息的综合发布。26
第二节 海洋气象专业服务
综合利用海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等基础数据和产品,针对行业需
求,开展海洋气象专业服务。根据各海域气象业务服务的重点需求和海
域灾害性天气特点,重点以国家安全、海洋运输、渔业生产、能源开发
和海洋旅游等需求为牵引,引入社会资本,开发专业服务业务系统,在
国家、省、市级开展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海洋气象专业服务。
一、近海航线和远洋导航服务
依托海洋气象精细化监测预报产品,为近海航线提供大风、台风等
常规气象预报和恶劣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信息服务;加强船舶航线定制、
航线优选、船舶避险指导等海洋气象航线信息服务。
二、海洋工程气象保障服务
根据海洋工程作业安全保障要求, 为海洋石油钻井平台、 大型化工、
核电工程、盐田生产项目等提供台风、大风、海雾、强对流天气等准确
精细的预报服务,为工程作业船只提供所在区域海上灾害性天气的针对
性预警。
三、海上渔业气象保障服务
研发近海养殖预警指标,提高渔场、养殖场等特定海域灾害影响评
估能力,加强海上渔业气象保障服务;与海洋、渔业部门沟通合作,提
供业务捕捞航线规划;与交通部门合作,利用综合气象观测资料为海上
安全救助系统提供实时高效救助决策信息。27
四、港航物流气象保障服务
建立高影响灾害性天气的港口气象灾害防御预案,对重要港口提供
有针对性的气象保障服务;分析特定气象条件对港口基础设施和航线安
全影响,协助海事部门完善气象灾害防御。
五、海洋旅游气象保障服务
开展针对海洋旅游服务的海洋气象要素实时监测和预警信息发布,
提升旅游气象保障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六、国防安全气象保障服务
以数值预报预测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开展精细短时临近预报
预警,满足军事气象保障服务需求;开展高通信保密级别的军地气象资
料信息共享和军地天气会商沟通,为军事舰船的巡航演习、海洋维权等
任务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
第三节 海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海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围绕海洋气象防灾减灾需求,开展海洋气象
灾害的风险普查和区划、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灾害防御部门联动等工
作,提高灾害防御整体能力,降低灾害损失。
一、海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区划
开展海洋气象灾害的灾情收集上报和风险普查,建立致灾指标库、
海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示范软件以及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检索查询系统,
针对台风、强对流天气、海上大风、海雾等气象灾害,开展国家、省两
级精细化海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28
二、海洋气象灾害风险预警
利用海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区划结果,研究分析历史资料和观测
信息,基于预报产品开展各种气象条件下致灾临界指标计算,结合地理
信息、海洋经济数据等,建立基于影响的海洋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系
统,及时制作发布各类海洋气象灾害影响风险的预报预警。
三、海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建立海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灾害风险分级标准,分
类建立灾害风险评价模式, 制定减轻灾害风险的对策与措施, 开展国家、
省两级海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并对海洋气象服务进行效益评估。
四、海洋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动
建立气象、海洋、交通等部门间海洋气象灾害防御联动机制,建设
灾害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增强各级气象部门预警和决策指挥服务能力,
提供海洋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指挥信息支持,实现各级之间、各部门之间
的高效联动。
五、海洋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省、市、县各级编制本级海洋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基层海洋气
象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做好与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编制海洋气象防灾
减灾科普宣传资料,深入开展海洋气象灾害科普培训和宣传。29
第四节 海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
海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通过专业观测站网进行海洋风能太阳
能资源监测,开展资源精细化模拟和评估,为资源开发工程提供资源储
量、技术可开发量评估和预报预测等气象保障服务。
针对海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需求,统筹气象、海洋
等部门和电力开发企业已运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观测站(塔),整体
规划建立海洋风能、太阳能资源专业观测网及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升
我国海洋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的覆盖面和有效可用率。推进精细化的海
洋风能、太阳能资源模拟评估系统建设,重点开展海洋多种观测资料的
融合分析技术研究,改进风能、太阳能资源数值模拟模式,改进综合海
洋功能区划的风能、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分析评估系统。完成海洋
风能、太阳能资源立体图谱,完成海洋风能、太阳能资源储量、技术可
开发量等评估。进一步完善国家风能、太阳能数值预报服务平台,发展
海洋风能、太阳能精细化预报预测技术,针对台风对风能、太阳能资源
开发利用等重大工程的影响,开展台风监测和避害趋利应用技术研究、
示范应用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气象服务市场,引入社会资本,开展海
洋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