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5年)

2017-02-22 来源:海洋局

二、逐步发展了以台风、海上大风预报为主的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业

中国气象局建立了国家、区域、省、市四级海洋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预报范围涵盖了我国 18 个近海海域预报责任区和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
统(GMDSS)公海责任区的Ⅺ—印度洋区。制作和发布 72 小时的中国
近海海洋天气预报、责任海区海上大风预警、世界气象组织责任海区海
事天气公报,以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 120 小时路径和强度预报。初
步建成全球和区域海面风场数值模式、全球和区域台风数值预报模式体
系、黄渤海海雾数值预报模式等,初步构建了海洋气象专业数值预报模
式体系框架。目前,台风 24 小时路径预报误差小于 70 公里,海上大风
预报准确率达 80%,台风预报预警等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数值
预报和资料同化等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海洋气象预报整体水
平不高。3
三、开展了以沿海、近海为重点的海洋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局依托现有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国家级海洋
气象信息发布站。在此基础上,沿海地区结合实际利用广播电台、海事
电台等发布海洋气象信息,部分地区依托我国北斗导航系统试验性开展
了北斗终端预警信息发布。面向国防活动、海上搜救、港口及跨洋航运、
海上石油开发、海上风能开发、渔业养殖、海上捕捞、海洋旅游等需求,
初步提供了针对性的海洋气象服务, 但气象服务市场尚不成熟, 与日本、
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气象服务产品和水平还存在极大差距。
四、初步具备海洋气象数据收集、处理和分发能力
中国气象局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的气象广域网络系统和
应急备份通信系统,建成覆盖全国和亚太地区的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卫
星广播系统(CMACast),全国气象远程会商系统已覆盖至所有地市和
大部分县。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整体能力接近 1760 万亿次/秒,为数值天
气模式、集合预报、气候预测模式等业务运行和研发提供了基本计算资
源。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极大完善,可为海洋气
象业务提供骨干网络和高性能计算资源,但信息系统技术水平、海上通
信传输手段等较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第二节 海洋气象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加强海洋气象能力建设是保障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紧迫要

我国沿海地区南北纵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环境复杂多变,
频发的海洋气象灾害对沿海和海岛居民、滨海旅游人群、涉海就业人员4
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其中台风是我国除干旱、暴雨洪涝外
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2011 年至 2014 年累计登陆我国的台风达 28 个,
因灾死亡(失踪)470 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3163.5 亿元。大风、海雾
等恶劣天气是造成海难事故的主要原因,对从事海上生产活动的人员威
胁巨大。同时,受自然条件影响,海上救助的难度与危险性远大于一般
的陆上救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涉海活动不断增多,海上险情呈现
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海上搜救工作难度增大。因此,建立健全海洋
气象业务系统,强化海洋气象监测预警,提升海洋气象服务能力,对防
御气象灾害、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二、加强海洋气象能力建设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进入全面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阶段,2014 年全
国海洋生产总值近 6 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9.4%,海洋产业已成
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海洋能源特别是海上气候资源丰
富,近海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
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 我国远洋航线遍
布全球、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项目逐步启动,海洋
经济快速蓬勃发展,海上经济活动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日益加大,涉海
各行业均迫切需要及时有效的海洋气象服务保障。
三、加强海洋气象能力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护海洋生态环
境的重要科技支撑
海洋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南海及周边地区是影响北半
球天气气候的关键区域之一。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海洋酸化、海平
面上升、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海洋灾害以及海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我5
国海岸带及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
行动》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加强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科学监测以及对海
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监管,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科
学认识海-气相互作用、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准确把握海洋天气气候
演变规律,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作,加强海
洋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建设需求迫切。
第三节 海洋气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近海和远海气象资料获取能力有限
一是气象卫星缺乏对海洋气象的针对性观测,不能适应远海和远洋
保障服务需要。二是海洋表面的气象观测站点严重不足,锚系浮标观测
站点稀疏,缺乏对海洋高空大气的观测能力,下投探空等新型观测手段
尚未应用到海洋气象观测业务中,数值预报和服务领域急需的各类气象
要素观测在时空、密度方面都亟待补充。三是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远海
重要敏感区海洋气象观测几乎空白,现有信息获取主要依赖国外。
二、海洋气象预报核心技术水平不高
相对常规气象预报,支撑海洋气象预报的科技基础能力薄弱,特别
是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模式等核心技术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近海区域气象预报时效和精细化程度不够,缺乏全球海洋气象预报,海
洋气候产品单一,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也难以有效履行世界气
象组织赋予我国的大洋预报预警职责。6
三、海洋气象服务能力和手段不足
一是面向近海、远海和远洋的气象信息发布手段缺乏,气象服务覆
盖范围有限。二是针对涉海重要经济行业的专业化海洋气象服务能力薄
弱,服务产品少、针对性不强,远洋导航气象服务甚至被国外垄断。三
是应对海上突发事件服务能力不足,海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尚未开
展、风险管理应急联动机制尚不完善。
四、海洋气象资料处理能力有待增强
受海上复杂观测环境影响,海洋气象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和代表性较
差,资料质量控制能力亟待加强,缺乏资料深加工产品和专门的海洋气
象数据集。现有计算和存储资源不能满足新增多源海洋气象资料的处
理、融合分析,以及海洋气象数值模式、集合预报系统等业务运行需求。
五、海洋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几近空白
针对海洋气象观测设备的专业试验设施处于空白状态,新型海洋气
象探测设备在投入使用前缺乏必要的科学检测。业务运行的海洋气象观
测设备受海洋恶劣环境影响,寿命短、故障率高,由于海上保障船舶缺
乏、计量检定和测试维修设施不足,设备的布设和运行维护难以保障,
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无法保证。
六、海洋气象协调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气象、海洋、交通等部门建设的海洋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缺乏协同、
仪器设备标准不一、数据格式迥异,观测资料和信息产品缺乏共享,海
上观测设备的重大保障设施未实现充分的共用,不能最大程度发挥国家
投资效益,制约了海洋气象整体能力的提升。7
第二章 海洋气象发展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关于建设海洋
强国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保护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对海洋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 以服务为引领, 以科技为支撑,
通过实施海洋气象重大工程,加强海洋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海洋气
象共建共享, 全面增强海洋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提升气象保障服务水平,
实现海洋气象业务跨越发展, 充分发挥气象在灾害防御、 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权益维护、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