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5年)

2017-02-22 来源:海洋局
 点击下载全文:     海洋气象发展规划( 2016-2025 年).pdf


海洋气象发展规划
( 2016-2025 年)

前 言
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海洋是我国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我国地处典型季风气候区,
海洋的能量、水分循环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气候和环境变
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确定了提高海洋资
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
洋权益等任务,对海洋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
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
规划》、 《海洋事业发展规划》、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
年)》均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强海洋气象服务。
根据《气象法》、《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气象灾害防
御条例》等相关规定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
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完成了《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5
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写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中国气象局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听取专家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
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赴沿海省份开展了实地调研,多次征求了
有关部门和地方的意见,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了评估,
根据各方面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与相关专项规划进
行了衔接。《规划》在分析海洋气象发展现状、面临形势、存在问
题的基础上,明确了海洋气象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总体布局和ii
主要任务,对海洋气象统筹布局、共建共享做了安排,是未来十年
全国海洋气象发展的基本依据。
《规划》范围为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
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 11 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们
江入海口,以及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我国管辖海域,海洋气
象服务能力覆盖远海和远洋。iii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
第一节 海洋气象业务发展现状.......................................................1
第二节 海洋气象发展面临的形势...................................................3
第三节 海洋气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5
第二章 海洋气象发展的总体思路.........................................................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7
第二节 规划原则............................................................................... 7
第三节 发展目标............................................................................... 8
第四节 规划布局............................................................................. 10
第三章 完善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站网...................................................13
第一节 海基气象观测.....................................................................13
第二节 空基气象观测.....................................................................15
第三节 岸基气象观测.....................................................................16
第四节 天基气象观测.....................................................................18
第四章 提高海洋气象预报预测水平...................................................20
第一节 海洋气象监测分析.............................................................20
第二节 海洋气象预报预警.............................................................20
第三节 海洋气候监测预测.............................................................21
第四节 海洋气象数值预报.............................................................22
第五章 构建海洋气象公共服务体系...................................................24iv
第一节 海洋气象信息发布.............................................................24
第二节 海洋气象专业服务.............................................................26
第三节 海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27
第四节 海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29
第六章 加强海洋气象通信网络建设...................................................30
第一节 海洋气象通信网络.............................................................30
第二节 海洋气象信息处理.............................................................30
第三节 海洋气象信息共享.............................................................32
第七章 提升海洋气象装备保障能力...................................................33
第一节 海洋气象综合保障基地.....................................................33
第二节 无人飞机保障平台.............................................................33
第三节 海洋气象移动应急保障.....................................................34
第八章 建立海洋气象共建共享协作机制...........................................35
第一节 共建海洋综合观测站网.....................................................35
第二节 共用海洋综合保障设施.....................................................35
第三节 共享海洋气象数据产品.....................................................36
第四节 协作加强预报预警服务.....................................................36
第五节 合作加强海洋气象研发.....................................................36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37
第一节 规划实施对环境的有利影响.............................................37
第二节 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37
第三节 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38v
第十章 资金筹措及实施安排...............................................................39
第一节 资金筹措............................................................................. 39
第二节 重点工程............................................................................. 39
第三节 前期工作安排..................................................................... 41
第四节 效益分析............................................................................. 42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451
第一章 规划背景
我国有 1.8 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 300 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沿海 1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13.6%,集中了我国
40%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大城市和 60%以上的社会总财富。沿海地
区台风、大风、暴雨和海雾等海洋气象灾害频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2014 年仅“威马逊”超强台风登陆我国就导致 88 人死亡失踪,1189.9 万
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446.5 亿元。
为应对海洋气象灾害,我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开展海洋气象业
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初步建立了由观测、预报、服务、信息网络等
组成的海洋气象业务体系,台风预报预警等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
海洋气象整体业务能力尤其是海上气象观测、远洋服务等与世界领先水
平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远不能满足我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日益增长
的需求。
第一节 海洋气象业务发展现状
一、以沿岸海域为主的海洋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建立
中国气象局已经建设了 304 个海岛(海上平台)自动气象站、200
个强风观测站、39 个船载自动气象站、33 个锚系浮标气象站、26 个天
气雷达站、10 个探空站、17 个风廓线雷达站、75 个全球卫星导航定位
水汽观测(GNSS/MET)站、37 个雷电监测站、6 个地波雷达站,并建
立了监控运行及保障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探空雷达、GNSS/MET
等气象装备的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ASOM),岸基装备保障能力不断
提升。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海洋部门建设了 16 个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
161 个海洋观测站(其中 137 个包含气象观测)、12 个地波雷达站、40
余个开展气象和海洋观测的大中型浮(潜)标、常年保持数十个漂流浮
标,在近海海域建有多座海上观测平台,依托数十个海上平台及近百艘
船舶开展气象和海洋志愿观测,在南北极建有中山、长城、昆仑和黄河
4 个科学考察站,利用“雪龙号”和“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每年进行全球
海域的走航观测工作,并在三个海区配备有海上保障机构、队伍及海上
调查、观测保障船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等持续发射运行,初步形成
了覆盖我国近、远海的卫星遥感探测能力。通过以上观测网的建设,我
国近海和部分大洋的海洋关键天气、气候要素的观测及保障能力已初步
形成,但与发达国家手段多样、覆盖完善、保障充分的海洋气象立体观
测网相比,我国海洋气象观测尚属起步阶段。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