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完善版权工作领导负责制,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版权)系统做起,把版权工作作为全局性的工作统筹谋划、切实抓好,引导全社会高度重视版权工作。加强对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积极性,将版权工作纳入从中央到地方的重大规划当中。强化对各项工作任务的监督、指导与考核,建立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积极争取把版权执法、软件正版化、著作权登记、版权示范等纳入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及考核目标,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完善版权执法及管理体系
强化国家版权局与地方版权管理部门及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的联系,发挥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优势,充分调动公安、工信、网信、“扫黄打非”等部门版权执法的积极性,运用好“两法”衔接机制,定期召开版权执法工作会议,开展版权执法培训,运用国家版权监管平台,增强版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利用新技术进行监管的能力。建立媒体及著作权登记等版权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版权业务水平,进一步规范版权相关服务机构及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
(三)争取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加大对版权工作的扶持力度
积极与财政、金融、税务、发展改革等部门沟通协调,努力将版权工作纳入各地重大规划中实施,争取财政及其他相关政策支持。引导地方政府给予著作权登记工作专项资金或优惠政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版权重点工作加强指导、扶持。
(四)加强激励引导,调动社会力量,激发全民创新创造活力
继续举办并有效运用“中国版权金奖”,对在版权创作、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嘉奖,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作热情。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发挥各类版权协会、中介组织、交易中心、研究机构、集体管理组织及专家学者的作用,强化版权登记、评估、质押、融资、交易、调解、仲裁等功能,完善版权社会服务体系,促进版权事业、版权产业全面健康发展。
(五)加强人才储备,整合社会资源,服务版权涉外应对工作
建立国际版权专家智库,重视版权国际应对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版权专业人才培训,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熟悉国内外版权事务的版权业务骨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专家学者的特长,整合由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为主体的国际版权应对工作咨询团队,系统研究版权热点难点问题,为做好版权国际应对、提升对外版权工作水平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附:
“十三五”时期版权工作项目
1.国家版权监管平台项目 完善国家版权监管平台,通过平台应用实现版权执法、著作权登记和软件正版化等版权工作信息的及时报送、统计、公告和查询,对互联网及其他新媒体的侵权盗版行为进行实时监管,加强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及著作权涉外认证机构的监管与服务,增进对地方版权管理及执法机构的联系和指导,全面提升版权工作水平。 |
2.国家版权示范工作推进工程 继续开展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示范单位、示范园区(基地)创建工作,“十三五”时期,争取创建5-10个示范城市、75-100个示范单位、15-25个示范园区(基地),充分发挥各示范主体在版权保护、版权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
3.全国版权交易体系建设推进工程 重点培育5-10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区内既符合国家战略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版权交易中心(基地),建立并完善全国性的版权贸易、版权交易协作联盟,集聚版权资源,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版权交易的规范化运作,打造健康版权产业链,服务创新型国家和版权强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