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指南北钦防、湛茂阳城镇发展轴。南北钦防城镇
发展轴依托南宁—北海综合运输通道,以南宁、北海等为重点加
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推动钦州和防城港深度同城化
发展,强化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湛茂阳城镇发展轴依托
沿海综合运输通道,推动湛茂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阳江等地区
加快发展,提升临港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建设珠三角连接东盟、
北部湾城市群连接港澳的陆路大通道。
“一核”,指南宁核心城市。以加快建设南宁特大城市和区
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推进要素集聚,强化国际合作、金融服务、
信息交流、商贸物流、创业创新等核心功能,建设现代产业集聚
区,规划建设五象新区等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构建“一带一路”
有机衔接的门户枢纽城市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带动吴圩—扶
绥、伶俐—六景、宾阳—黎塘等城镇组团一体化发展,打造引领
13
北部湾、面向东盟的现代化大都市区。
“两极”,指以海口和湛江为中心的两个增长极。以共同打
造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为方向,充分发挥海口综
合政策优势,推动集约集聚发展,推进海澄文一体化,加快建设
海岛及南海海洋研发和综合产业开发基地;充分发挥湛江南方大
港优势,加快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教
创新中心,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生态型海湾城
市。
图 4 北部湾城市群空间框架示意图
第三节 优化提升城市规模结构
做大做强南宁、海口、湛江等中心城市,做强做优北海、钦
州、防城港、玉林、崇左、茂名、阳江、儋州等重要节点城市,
做多做精中小城市和特色镇,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塑造城市特色
14
风貌,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做强做优重要节点城市。强化重要节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完善市政设施,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
提高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北海、
防城港、钦州、儋州(洋浦)对蓝色宜居湾区建设的支撑作用,
强化茂名、阳江与珠三角城市群的联系,强化玉林带动粤桂交界
地区发展和崇左带动沿边城镇开发开放的能力。
做多做精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优化提升北流、廉江、雷
州、高州、阳春等中小城市。以横县、宾阳、灵山、合浦、容县、
博白、陆川、昌江、临高、澄迈等县为重点,以黎塘、六景、官
渡等特大镇为补充,加快培育发展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人口规模
较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推动小城镇建设与特
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完
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产城融合、
充满魅力的小城镇。
加快陆路边境口岸城镇发展。支持东兴、凭祥依托重点开发
开放试验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平台,完善交通、金融、贸易和
跨境旅游等综合功能,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和特色文化旅游。提升
友谊关、爱店、水口、硕龙等沿边城镇的基础设施水平,发展边
境贸易,打造中越开放合作的边境口岸城镇。加快提升口岸城镇
功能,落实好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
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和人流物流便利化程度。
15
第四节 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有机融入北部湾地区特
色,推动城市绿色智能发展,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
品质。
建设绿色城市。把城市建设与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紧密结合
起来,融合滨海、山水、田园、文化等多种元素,统筹城市生产、
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带亚热带绿色
城市。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严格保护城市水系水体和绿心,织水
成网、连绿成廊、水绿交织,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改造,推
动城市建设显山露水、透绿见蓝。加快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
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广绿色清洁生产。发展绿色能源,推广绿色
建筑、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材,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建设海绵城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
市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推广
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模式,恢复和增强
城市海绵体功能,就地消纳和利用雨水资源,整治城市建成区内
的黑臭水体。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强化管线入廊管
理,提高城市排涝能力。
建设智慧城市。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加快推进大数据、
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推
进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地下管线和空间管理、园林绿化、建筑
管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加快智慧城市时
16
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市政、智慧交通、智慧港口、
智慧能源、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推进南宁、海口、湛江、北海、
钦州、玉林、儋州等智慧城市建设。
建设人文城市。将秀美的滨海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独特
的边关优势、丰富的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沿海城市要突出海
水、沙滩、阳光、港湾等滨海元素,沿边城市要突出边关风情和
东盟元素,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要突出民族元素。建设一批历史
文化名城、名镇和街区,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第四章 打造环境友好型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绿色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
全面开放促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以集聚集约集群促产业提升,培育一批有
特色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
面夯实城市群产业基础。 第一节 培育绿色产业集群
推动临港工业绿色化改造。依托钦州、防城港、铁山、湛江、
茂名、洋浦等港区和重点工业园区,推进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升
级,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
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湾区生态型
工业集群。推进炼化一体化,发展中高端石化产品,健全产业链,
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石化产业集群。推进北海、钦州、防城港、
儋州(洋浦)、东方、阳江等能源基地绿色化改造。推进冶金产
17
业清洁转型,打造以宝钢湛江基地为龙头的冶金精深加工产业集
群。
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依托陆海资源优势,联合打造一批创新
型园区、海洋特色产业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及新闻出版、
广播影视产业基地(园区),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海洋产
业、新能源、生物、地理信息等新兴产业集群。以南宁、海口高
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北海工业园区为核心,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
群。推动重型机械、船舶、石化装备制造等向港区集中,打造高
端装备制造基地。推进湛江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北海海洋
产业科技园区建设,打造北海、防城港、钦州、阳江新能源基地。
依托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南繁育制种基地等,加
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生物产业。
构建现代服务业集群。以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现代金融、
商务会展、海洋服务、文化服务等为重点,推进南宁、海口等城
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南宁物流枢纽功能,打造钦州、防
城港、湛江、玉林、茂名综合型商贸物流基地。提升南宁、湛江
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推动区域金融改革创新,研究开展海南离岸
金融试点。强化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会展品牌效应,提升发展中
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构建以南宁和海口为中心,其他城市为
节点的会展体系。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富有滨海和山水特色的
健康养生基地。
发展特色农海产品加工集群。以打造“北部湾绿色健康产品”
18
品牌为发展方向,推广先进实用装备、综合利用和质量安全技术,
推进原料保障、食品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发展,延长农海产品
加工链条,联合打造制糖、粮油、饮料(茶叶)、肉禽、水产品、
林果等特色农林产品加工基地,初步建成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培
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全链条的海洋产业和现代农
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雷州半岛热带亚热带现
代农业示范区。
共建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加快发展休闲度假、生态旅游、
边境旅游、民族风情、健康养生、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业态,
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群国际化旅游服务品质。以建设
海南国际旅游岛、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及海花岛旅游度假
区、阳江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湛江“五岛一湾”滨海
旅游示范区为重点,推进东兴—芒街、德天—板约等跨境旅游合
作区建设,构建大中小城市协作协同的旅游发展格局。深入挖掘
骆越、壮族、黎苗、百越、疍家、客家等特色文化资源,强化南
宁、北海、崇左、湛江、海口等交通连接,打造环湾特色旅游线
路。整合沿海岸线旅游资源及南海岛屿旅游资源,发展精品邮轮
游艇线路。推进在重点城市实行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免签、落
地签政策。
发展壮大军民融合产业。按照军民融合、陆海统筹、资源共
享、集聚发展的要求,依托南宁、钦州、防城港优势产业创新平
台,打造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产业园,推动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核心
19
元器件产业化。打造海口、湛江、茂名航空航天产业配套基地。
共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孵化中
心、众创空间和产业示范园区,促进军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军
民两用技术相互转化。推进海上船舶观测和航路管理、海底海面
海上低空立体观测、岛礁建设与综合管养、人工浮岛、海水淡化、
水陆两用飞行器、海洋卫星、自主星载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
船联网、船载功能模块等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海洋动力环境卫星
应用。
专栏 1 特色优势产业布局重点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制造重点布局在南宁、湛江、钦州、海口,港作机械、轻
型飞机重点布局在钦州、防城港,工程机械重点布局在玉林,游艇制造重点布局在防城港,
海洋工程、海洋装备制造、港口设备制造重点向沿海港口地区集中,冶金设备制造重点布
局在湛江、茂名
冶金石化产业集群
打造湛江钢铁基地,建设阳江高端不锈钢产业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原油加工、油气
开发和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重点向沿海产业基础较好的少数城市集中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在南宁、北海、钦州布局建设计算机整机生产与零配件产业基地、光电显示研发基地
和电子信息产业园,打造南宁—钦州—北海电子信息核心产业带
旅游产业集群
打造北部湾滨海旅游带,邮轮游重点布局在海口、北海;滨海游重点布局在海口、北
海、钦州、防城港、湛江、茂名、阳江;养生游重点布局在北海、海口、湛江;以崇左、
防城港为重点打造边关风情旅游发展带
第二节 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园。深入参与中国—中南半岛国际
经济走廊建设和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推进与东盟国家
跨国(境)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合作层次。支持中马钦州产
业园区加快发展,推进中马“两国双园”、中泰(玉林)旅游文
20
化产业园、中泰(崇左)产业园、广东奋勇东盟产业园等产业合
作新平台建设。创新园区建设模式,鼓励采用政府共建、企业共
建、“托管”共建的多元方式建设跨国(境)产业园区。
构建区域间产业协作平台。探索建立区域产业协作利益共享
和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与国内发达地区、海外战略投资者
共建产业园区。通过联合出资、项目合作、资源互补、技术支持
等多种方式,推进湛江—北海粤桂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珠三角产
业转移园等跨区域合作园区建设,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支持
城市群各城市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
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推动新城新区健康发展。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控制新城
新区建设规模。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
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业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
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加快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高新
技术开发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茂名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产业
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改造。整合优化园区资源,推动园区资源共
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提升园区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节 合理承接产业转移
打造双向承接产业转移平台。面向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构建东盟企业进入中
国大陆的“落脚点”和中国企业走向东盟市场的“始发站”,汇
聚国际国内双向产业资源。吸引海内外投资者在重点产业集聚区
21
设立加工制造基地、配套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
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鼓励以连锁经营、委托管理、投
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合作共建跨区域产业园区。
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管理。制定城市群统一的承接产业转移政
策,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准入标准。严格禁止高耗
能、高污染和其他可能削弱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项目,避免
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引进。
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
务改革,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政府
监管清单管理,建立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务平
台,探索建立分产业、分功能区的协调服务机制。加快产业园区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治
力度,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投资者合理权益。 第四节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围绕突破海洋高技术、绿色清洁生产技
术、生物产业关键技术等重点领域,推进湛江“南方海谷”高新
科技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联合建设
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
利信息共享机制,深化区域创新研发、集成应用、成果转化协作。
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鼓励大中
型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开放标准等方式,
带动小微企业发展。
22
专栏 2 主导产业关键领域创新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术
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游戏动漫和服务外包等应用服务产业,大数据、研发设计、数字
内容、物联网、地理信息与卫星导航等数字平台支撑型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
旅游、“互联网+”物流等“互联网+”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
培育发展现代物流装备、现代农业装备、现代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光机电一体
化、卫星及应用产业、超高压输电设备、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智能安防装备等)、高效
内燃机、风电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和修造船、海水淡化装备、高端船舶装备、高效节能环
保装备、高端零部件及关键基础部件等产业
生物医药
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海洋医药制品、中药和民族药等,积极发展绿色生物工艺装备等
新材料
大力发展新型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化工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培育发展石墨烯、镍铜、医药新材料等
新能源
稳妥发展核能,有序发展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智能电
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热电联产
节能环保
大力发展空气净化、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小型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等节能环保设备和
水处理、固体垃圾降解等节能环保药剂,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性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
新能源汽车
重点推动电机驱动、增程器、充电设施、电池与电池管理等核心技术攻关,发展整车
制造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探索建立政府
引导、中介服务、社会参与三位一体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创业辅
导、信息咨询、技术支持、成果交易等公共服务,有条件的城市
可探索提供并规范发展融资担保服务。建设南宁·中关村双创中
心、湛江为树双创空间、海口复兴城互联网创业基地、玉林小微
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等,鼓励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新型创业空间
发展,完善投融资模式,强化创新创业支持。
培育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为各类
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大力引进国际化科技人才
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吸引外籍人才和国内优秀人才到北部湾城市
群创新创业。探索构建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高技能
人才、职业经理人和中层管理人员。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科
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