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9重点旅游项目
引擎项目(10个):鸭绿江精品旅游带(丹东)、东戴河海滨旅游度假带(葫芦岛)、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大连)、盛京皇城项目(沈阳)、红海滩湿地旅游度假区(盘锦)、长山群岛国际避暑旅游度假区(大连)、辽宁滨海国家自驾旅游示范线(省域)、辽宁海上邮轮旅游线(省域)、大医巫闾山景区(锦州)、沈抚国家级主题游乐度假区(沈阳、抚顺)。
重点项目(60个):低空旅游网络建设项目(省域)、自驾车房车营地体系建设项目(省域)、全景东北旅游购物网络项目(省域)、辽宁明长城遗址旅游带(省域)、十条特色历史文化休闲街区、东北旅游产业园(沈阳)、浑河生态休闲度假带(沈阳)、沈北城郊休闲游憩带(沈阳)、铁西工业旅游示范区(沈阳)、法库辽代风情小镇文化旅游区(沈阳)、法库巴尔虎山旅游度假区(沈阳)、东港钻石港湾(大连)、香洲田园城(大连)、大连西城生态旅游度假区(大连)、旅顺口历史文化旅游区(大连)、中韩国际免税购物城(大连)、千山-玉佛苑风景区(鞍山)、鞍钢工业旅游区(鞍山)、汤岗子温泉城(鞍山)、岫岩玉石风情小镇(鞍山)、沈抚主题公园集群(抚顺)、红河谷漂流生态运动旅游区(抚顺)、新宾大清启运文化景区(抚顺)、五女山-桓龙湖景区(本溪)、本溪水洞旅游景区(本溪)、关门山—关门湖—汤沟旅游区(本溪)、中朝跨境旅游合作试验区(丹东)、宽甸全域旅游示范区(丹东)、凤凰山旅游景区(丹东)、大孤山—北黄海温泉—大鹿岛旅游区(丹东)、锦州海滨休闲度假带(锦州)、锦州辽沈战役主题文化旅游区(锦州)、九华山休闲度假区(锦州)、鲅鱼圈西部海滨旅游带(营口)、熊岳温泉度假小镇(营口)、双台温泉度假小镇(营口)、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营口)、赤山旅游景区(营口)、白沙湾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营口)、瑞应寺禅修温泉旅游度假区(阜新)、大清湖沙漠冷泉旅游区(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公园(阜新)、十家子玛瑙风情小镇(阜新)、海棠山旅游经济开发区(阜新)、弓长岭温泉旅游小镇(辽阳)、佟二堡皮草风情小镇(辽阳)、首山农业嘉年华(辽阳)、辽河口苇海湿地休闲度假区(盘锦)、盘锦冬季国际稻草艺术区(盘锦)、莲花湿地休闲度假区(铁岭)、蒸汽机车博物馆(铁岭)、莲花湖灯会(铁岭)、朝阳凤凰山景区(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朝阳)、喀左全域旅游示范区(朝阳)、大黑山旅游景区(朝阳)、宁远古城旅游区(葫芦岛)、九门口-永安长城旅游区(葫芦岛)、觉华岛旅游度假区(葫芦岛)、龙潭大峡谷景区(葫芦岛)。
第三节完善服务业发展保障机制
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高效灵活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及国家规定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领域,对外资开放的服务领域向内资开放。打破所有制分割和行业垄断,引导民资、外资参与国有服务企业重组改造,提高服务领域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加快“三供一业”、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服务业投资、建设和经营。
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向服务业集聚。保障服务业用地需求,稳妥扩大信贷消费,优化消费支付环境。支持职业和岗位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进程,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八章完善网络体系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服务提升的要求,以提升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和质量效率为导向,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高效、安全、互通互联的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构建现代交通综合网
统筹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加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大型综合运输枢纽布局,强化城市间快速高效连接,优化运输服务管理,推进低碳绿色交通,初步形成运输网络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生态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基础设施网络。加快京沈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高速铁路网络,实现省辖市高速铁路全覆盖;实施区域内
铁路通道扩能改造,推进连接中蒙俄的跨区域铁路通道建设。加强以京哈高速公路扩容为重点的域内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推进国省干线普通公路低标准路段、瓶颈路段和拥堵路段升级改造,畅通城市进出口道路,提高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加快改善村内道路。优化农村客运站布局。完善通用航空机场布点。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因市制宜抓好城市轨道交通、BRT项目,加快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
综合交通枢纽。强化沈阳、大连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营口、丹东、锦州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重点完善以高铁车站、港口、机场为依托的客货综合运输枢纽设施和功能,强化公(道)路铁路、港口铁路、城轨机场间有效衔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和疏港铁路建设,优化煤油矿箱等大型专业化码头布局,推进港口由传统装卸型向现代物流服务商转型升级。
运输服务管理。大力提升交通信息化水平,推进公众出行、区域物流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智能交通管理,加强联网购票、联程联运以及智能交通APP等“互联网+”在运输服务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推进交通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改善城乡间、不同方式间、通道交通与末端交通间一体化服务水平。广泛应用高效节能环保设施设备,扩大甩挂、驮背等多式联运运输占比,促进交通运输与土地、环境等资源要素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加强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交通运输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和覆盖全省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的智能感知网络,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处理能力。
专栏10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公路:京哈高速公路沈阳至四平段改扩建、辽中环高速公路铁岭至本溪段、营口仙人岛疏港高速公路、丹东大东港疏港高速公路、营口鲅鱼圈港区疏港高速公路;京哈高速公路绥中(冀辽界)至盘锦段改扩建、通辽奈曼至营口高速公路福兴地(蒙辽界)至阜新段、沈康高速公路鸭绿江街至新城子段;国道黑大线清原县城区段改建、国道开奈线昌图县通江口特大桥、国道京哈线绥中六股河特大桥段改建等;推进赤绥高速公路凌源(蒙辽界)至绥中段、本集高速公路本溪至桓仁(辽吉界)段、本溪至宽甸高速公路建设前期研究工作。
铁路:北京至沈阳客运专线;通辽、赤峰至京沈客专连接线、盘锦至朝阳客专连接线;锦州至白音华铁路、海城至岫岩铁路扩能;沈丹线电气化改造,阜新至盘锦铁路等;推进沈阳至铁岭、沈阳至本溪、盘锦站至辽东湾城际铁路建设。
港口:锦州港煤炭码头二期;大连港长兴岛恒力石化30万吨级原油泊位、大连港大窑湾四期、大连港大港国际邮轮中心、营口港仙人岛港区2号30万吨级原油泊位、丹东港大东港区301集装箱码头、盘锦港荣兴港区大型原油泊位、绥中港10万吨级通用泊位等。
机场:沈阳桃仙机场第二跑道、大连新机场、大连长海机场;推进鞍山机场扩建、桓仁机场建设工作。
城市轨道:沈阳、大连快速轨道交通;推进鞍山、抚顺快速轨道交通建设。
第二节完善能源设施网
坚持节约优先、高效利用、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建设现代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促进能源绿色增效和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稳定清洁、经济的现代智慧能源发展体系。
能源供应。加强电源建设,开工建设徐大堡核电厂一期工程,加快红沿河核电厂二期工程建设进度,做好庄河南尖核电工程厂址保护等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丹东大孤山核电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建设抽水蓄能等调峰电源,有序推进背压式热电联产工程。加强石油和天然气供应能力建设,积极支持松辽、渤海湾盆地的油气资源滚动勘探和二次勘探工作,配合推进中俄原油管道二线、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推进中海油营口LNG一期工程前期工作。推进煤炭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资源枯竭矿井退出,淘汰煤炭落后产能。
能源输配网络。继续加强电网建设,加强500千伏主干网架建设,优化220千伏电网结构,加强电网省间联络线建设,强化城市电网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配电网络建设,提高配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开展覆盖城乡的智能、高效、绿色变电站建设。开展智能电网、储能技术试点应用,发展智能用电小区,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进一步完善石油天然气管道布局,推进大连至丹东天然气管道工程及各市、县(区)输气管道等天然气管网建设。
非化石能源。因地制宜推进水力发电工程建设,合理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光伏发电。加快推进生物质能、地热能开发利用,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推广,开展海洋能利用试点。积极支持沼气、生物质利用等农村能源建设。
专栏11能源建设重点工程
核电工程:红沿河核电二期工程、徐大堡核电一期工程、庄河南尖核电工程(前期工作),丹东大孤山核电(论证工作)。
热(火)电工程:抚矿抚顺、国电朝阳、中电投本溪、大唐国际沈抚连接带、华润锦州、大唐国际葫芦岛、华润沈阳浑南、华能大连二热电、国电电力普兰店、华润鞍山北热电项目。
调峰电站工程:抚顺清原、葫芦岛兴城、大连庄河、本溪桓仁(备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
煤炭工程:煤矿安全改造、地质补充勘探、煤炭产业升级和瓦斯治理综合示范工程等。
石油天然气工程:大连至丹东天然气管道工程、中俄原油管道二线、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中海油营口LNG(前期工作)。
电网工程:葫芦岛宽邦、营口渤海(扩建)、鞍山(扩建)、沈阳盛京(扩建)、盘锦鹤乡(扩建)、大连交流岛、鞍山析木、抚顺北、辽阳张台(扩建)、铁岭铁北、沈阳新民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核电送出工程、大型火电送出工程以及京沈客专等电铁外部供电工程等。
第三节构筑水安全保障网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形成开发合理、配置优化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深入实施辽河干流整治工程,继续实施73项中小河流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加快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建设,继续加快山洪灾害易发区山洪沟治理及逃避险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重点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继续实施节水灌溉增效工程,开展重点涝区治理工程。水源供应保障。加快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积极推进重点供水及二期工程、猴山水库、大雅河水利枢纽工程,继续建设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和清河水库供水取水头部及输水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二步工程,加快东水济辽南线工程前期工作步伐,增强城市水资源配置能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一批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水生态环境。以重要水库水源地生态建设、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坡耕地治理及黑土地保护等为重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推进生态脆弱的河湖、湿地生态修复,继续实施大伙房水库水源区河道生态带建设工程。加强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工建设大伙房水库及其输水工程水源区饮水安全保障工程。继续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用水管理和保护,继续实施封闭地下水取水工程。
专栏12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1)重点供水及二期工程;(2)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二步工程;(3)猴山水库工程;(4)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5)东水济辽南线工程;(6)辽河干流等江河治理工程;(7)葠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8)清河水库供水取水头部及输水改造工程;(9)佛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0)红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1)盘龙寺水库工程;(12)大雅河水利枢纽工程;(13)大川头水库工程。
第四节加快高效安全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推进“互联网+”行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拓展信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注重信息安全。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城市光纤入户和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工程,提升网络接入服务水平。借助无线网络延伸宽带网络覆盖面,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区域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建设和融合。加强测绘地理信息体系建设。
“互联网+”。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生产供应链,拓展销售渠道,开展线下制造与线上商务相结合的制造模式。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
信息安全。增强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安全防护能力,加大无线电安全管理和重要信息系统无线电频率保障力度。加强对互联网网站、地址、域名、信息内容的接入服务单位的管理,规范互联网服务市场秩序。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保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安全。支持信息安全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发展信息安全产业。
专栏13“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创业创新:(1)加大电信基础支撑力度;(2)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3)推动股权众筹融资发展;(4)积极发展众创空间;(5)发展创业实训;(6)实施新兴产业“双创”行动。
“互联网+”协同制造:(1)推进关键岗位和工序“机器换人”;(2)发展高档数控机床;(3)提高重大装备智能化水平;(4)组织实施试点示范。
“互联网+”现代农业:(1)推进12316金农热线云服务平台建设;(2)建设村级公共服务综合平台;(3)建设农产品质量监管平台;(4)提供“致富通”移动互联网三农服务;(5)整合物联网应用平台;(6)建立农业预警指挥平台。
“互联网+”智慧能源:(1)推进能源生产智能化计划;(2)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3)探索能源消费新模式;(4)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和新型业务;(5)积极推进智慧煤炭矿区建设。
“互联网+”普惠金融:(1)促进互联网与金融产业相融合;(2)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集聚发展;(3)加快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4)鼓励商业银行拓宽普惠金融服务范围;(5)支持发展P2P网贷机构。
“互联网+”益民服务:(1)建设网上审批平台;(2)完善信访信息系统;(3)加强互联网食品药品市场监测监管体系建设;(4)鼓励电子商务进社区;(5)建设卫生计生信息服务;(6)推进新型教育服务供给;(7)吸引人才。
“互联网+”高效物流:(1)构建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体系;(2)完善物流配送服务体系;(3)加快建设国家交通物流平台辽宁区域交换节点;(4)发挥互联网龙头企业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
“互联网+”电子商务:(1)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2)加强电子商务应用和创新;(3)打造特色知名电商平台;(4)加强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检查;(5)推动搭建电商公共服务平台;(6)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三互”工作;(7)优化跨境电商通关监管模式。
“互联网+”便捷交通:(1)推进城市客运管理服务智能化;(2)支持沈阳、大连公交都市建设;(3)建设综合运输公共信息云服务平台;(4)推进物联网在车辆维修、救援与检测行业的应用;(5)完善全省12328服务监督电话系统。
“互联网+”绿色生态:(1)加快推进资源动态监测平台建设;(2)建设省智慧林业云数据中心和应用支撑平台;(3)大力发展智慧环保体系建设;(4)推进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建设;(5)升级废弃物在线交易系统。“互联网+”人工智能:(1)推进数字化企业建设;(2)推进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技术产品开发;(3)加强机器人智能制造模式创新;(4)建设“互联网+”新业态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第九章促进协调互动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缩小发展差距,推进陆海统筹,推动形成市场统一规范、主体功能明确、优势充分发挥、资源环境持续的空间发展格局。
第一节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强化政策引导,完善空间发展格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格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按照全省国土空间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布局,着力构建“一带一区”城镇化格局、“五区”农业发展格局、“两屏一带两廊”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加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各级各类涉及国土空间的规划,都要落实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空间用途管制要求,统筹推进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国土开发强度,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结构和布局。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立全省主体功能区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加强对全省国土空间开发管理。
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强化主体功能区分区管控,严格执行差别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配套政策,实施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发展区域中的重点生态县、镇(乡)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第二节主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主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积极构建京津冀产
业转移承接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并与
参与实施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紧密结合。
推动产业对接。主动承接京津冀科技含量高、关联度紧密、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及核心技术,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现代物流、金融商贸、中介咨询、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京津冀产业承接基地。支持东戴河等地区与中关村开展高新技术与产业开发合作,推广复制中关村合作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
建设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以辽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发一批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种和品牌,推广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技术,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供应基地。
深化社会事业领域对接合作。主动对接首都高端文化产业辐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合作,加强人才交流与共享。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设立分院、远程医疗诊治、多点执业等多元化协作。促进旅游企业跨省联合构建精品旅游线路和营销网络。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环渤海岸线保护和海防林建设、渤海水环境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为重点,协同开展生态环境整治,积极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辽宁屏障区。重点实施跨界陆域生态治理工程,构建辽西北风沙阻隔带。开展渤海海洋生态联动治理。
贯彻实施国家环渤海合作发展纲要。推动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体制机制创新成熟经验。
第三节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辽中南城市群建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互动、竞相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高水平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推动港口资源整合,基本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支持锦州建设辽西区域中心城市。坚持陆海统筹,对接“俄蒙欧”,积极参与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建成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
深入推动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积极推进辽宁中部城市共同体建设。探索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实施八市规划编制衔接统筹,推动区域合作,拓展城际间互联互通和深度融合,以支持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以沈抚同城为重点的沈本、沈铁、沈辽鞍营、沈阜同城化一体化步伐,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群和新型工业化先导示范区。以建设沈阳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引领,深入开展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创新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方式,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探索建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提高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率先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