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强化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把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作为现代农业发展首要前提,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建设,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2292万亩。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完善支撑条件。实施旱作节水灌溉工程,提高稳产农田比重。加大玉米、水稻、花生等农作物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持续提高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快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增强全省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强化制度保障。完善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粮食仓储和物流设施建设,保障粮食生产和储运安全,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扶持力度。
第二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发展农业全产业链,调整优化结构。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加快构建中部平原粮食畜牧精品农业、辽北粮油和畜牧业、辽西林草畜牧设施农业、辽东林业及特色农业、沿海水产粮食果蔬等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
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油、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建立一批优势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花卉、中药材、食用菌、榛子等产业。
积极推进渔业、畜牧业健康养殖。调整畜牧业结构,发展高标准养殖,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促进水产健康养殖,推广浅海生态健康立体养殖模式,建设现代生态渔业养殖示范区。
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支撑,实施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建设工程,做大做强县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集群)。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中储粮东北综合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动的产销对接模式,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融合发展。创新农业营销模式,加快推进沈阳、辽阳、盘锦等市开展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试点,培育新型流通业态。
第三节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促进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开展农业科技攻关,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立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实施千万亩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
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支持研发推广一批实用信息技术和产品,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创新创造的动力,提高创新效率。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活动,加快科技进村入户,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
第四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农业标准示范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养殖示范场建设,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到2020年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扩大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监控范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抓好投入品使用管理,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支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强化产地安全管理。健全完善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卫生防控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建立农产品上市身份证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监管平台。
专栏6现代农业重大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建成2292万亩高标准农田。
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规划到2020年实施面积500万亩;实施高效控量施肥新技术推广项目,面积20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年推广面积5000万亩以上。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大连、辽阳市及12个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新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带)50个、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150个和特色精品示范区200个。
果业振兴计划:到2020年,建设水果高效集约栽培模式示范园5000亩,改造密植果园100万亩、老残果园50万亩,建设90个高效精品示范园,创建50个国家级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
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小区)工程:每年新建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小区)50个。
渔业资源养护工程:新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个,建设省级水产保种场100个,新建国家级水产保种场5个。
第六章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工业发展体系
坚持增量提升与存量优化并举,调结构与促发展并重,抓好工业稳增长、降成本、增效益,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积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动传统工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低中端生产向中高端制造转变。
第一节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积极对接德国工业4.0,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高端装备和重大成套装备加快发展,构建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体系,建设国家高端装备、智能装备制造业战略基地和核心集聚区。高档数控机床。加快五轴联动卧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立卧转换加工中心等关键产品和高精度双摆角铣头、电主轴等核心部件的产业化。加快i5数控系统、DMTG数控系统的研发和市场化应用。
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加强智能化数控机床和智能化制造生产线研制,加快国家级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建设,推进机器人整机及智能控制系统系列化产品开发应用,提升控制器、伺服电机、精密减速机等核心部件自主研发配套能力。加快沈阳机器人产业园、沈抚新城机器人产业基地和大连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建设。
汽车及零部件。做强做大行业自主品牌,在巩固A级车市场基础上,力争在中级车领域有所突破。支持沈阳、大连、丹东、铁岭和朝阳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鼓励零部件企业和主机厂加强合作,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和制造能力。
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以船用柴油机、推进器、曲轴等传统优势配套产品为依托,加强节能、环保船型的核心配套产品研发制造,提高船舶配套水平。加快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钻井船、三用工作船等海工产品发展。重点突破深远海油气勘探装备、钻井装备、海洋工程船舶等设计制造技术。加快推进大连、盘锦、葫芦岛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及渤船集团海洋核动力平台建设。
航空航天装备。积极推进干支线飞机、大型发动机国内国际合作,大力发展通用飞机研发设计、总装制造和航空零部件制造,促进军用、民用飞机融合发展。推进沈阳波音公司完成中心、庞巴迪Q400飞机总装等重大项目,打造国内先进航空装备研制基地。
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大功率电力机车、内燃机车、超载柴油机车、特种货车、地铁车辆、城轨车辆,加快发展机车信号设备、轨道电路接收设备、雷电防护设备等产品。
重大成套装备。进一步提高石化装备、输变电装备、冶金装备成套化水平。鼓励发展新能源装备,完善核岛关键装备产业链,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装备研发与制造,提高大型煤化工装备成套能力。
3D打印装备。加快3D打印设备研制及开发应用,提升关键核心部件自主配套能力,重点加快超大幅面激光打印装备、三维测量、快速成型制造、快速模具、快速铸造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第二节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主动减量、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优胜劣汰,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加工深度,向高加工度、延伸产业链方向发展。
石化工业。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园区集聚绿色安全高效,改造提升辽阳芳烃等比较优势,将大连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盘锦辽东湾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调整炼化结构,推进炼化一体化,稳步提升烯烃、芳烃基础化工原料和三大合成材料供给能力,增强对二甲苯等有机化工原料、聚乙烯等合成树脂、己内酰胺等合成纤维单体、顺丁橡胶等合成橡胶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推进技术创新,提高高性能树脂、高性能合成橡胶、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供给能力。到2020年,精细化率达到53%。
冶金工业。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以及高端钢材产品,推进本钢节能环保改造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大型高性能铝合金材料,高强高导新型钢带合金材料,高性能镁、钛加工材料以及钼、钒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建设辽阳铝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建材工业。推广利用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和工业废弃物生产线建设。发展太阳能玻璃、超薄基板玻璃、高性能玻璃纤维、无铬耐火材料、玄武岩纤维,积极发展具有节能环保、保温隔热、隔音、防水等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产品。
第三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学、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使之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支柱。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工业软件研发及服务、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IC装备、下一代互联网、数字视听、下一代通信网络与设备、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等产业,推进规模化产业化。
生物医学产业。重点发展彩色超声诊断、磁共振成像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开发图像采集处理、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等技术。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推进血管支架、新型诊断试剂及生物芯片等产品的产业化。加快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全降解农用薄膜、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开发与应用。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余热余压利用、电机能效提升、能量系统优化、水体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固废资源化、特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噪声与振动控制等技术装备与环保材料、药剂,推广激光修复再制造技术。
新能源产业。鼓励开发并网电站及分布式光伏电站应用产品,重点支持新型太阳能电池组产品产业化,推进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储能电池及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支持油页岩开发综合利用技术。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高品质人工晶体材料、特种合成橡胶、氟材料、膜材料,加快发展冶金新材料,推进高端模具钢、高性能轴承钢等关键基础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产品,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推进玄武岩深加工产业。
新能源汽车。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
专栏7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名录
高档数控机床及自动化生产线产业链:重点开发面向汽车等行业的智能化卧式加工中心、面向航空航天领域的五轴立式加工中心,以及面向汽车、电子、光伏领域的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国内最大的数控机床及自动化生产线研制基地。
核电装备产业链:重点围绕三代核主泵的开发与制造,面向全产业链,开展整机集成、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的研发,建成核装备制造基地。
工业机器人与专业机器人产业链:支持建设“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拉长机器人产业链,建设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基地。
IC装备产业链:重点依托辽宁省IC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设备、部件制造能力,推进光伏、LED、平板显示等相关产业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重点研发物联网通信设备,完善超算和云计算中心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技术在智能制造、医疗保健、公共交通、金融服务、环保节能和媒体互动等领域的产品开发与应用,建设数字产业基地。
激光科技产业链:重点支持激光通信、激光加工、激光医疗和光机电一体化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打造激光产业集群。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重点支持研发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以及350英尺以上自升式钻井平台及核心配套设备和材料。
风电装备产业链: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兆瓦以上大型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开发储能系统、控制及信息系统、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及整车集成技术攻关。
生物医药产业链:开展高端诊疗装备、重大创新药物、新型疫苗、现代中药等创新品种研发及产业化,形成本溪、沈阳、大连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节能环保产业链:开发余热余能高效回收利用、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金属尾矿与生活垃圾资源化、特色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和装备,推动工业节能、水污染防治、固废资源化、生物能源等领域的产品开发、示范与推广。
第四节积极发展消费品工业
加快技术设备更新、工艺优化和新产品开发,推进企业重组,增强品牌创建能力,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农产品加工业。盘活现有产能,增强创新能力,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深度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营养强化食品、营养搭配合理的新型产品,促进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精细化、绿色化。
纺织服装工业。重点发展尼龙56纤维等高性能新型纤维和粘胶、丙纶等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积极发展高档复合非织造布材料、高技术功能性过滤材料等新型材料,改造提升传统纺织服装加工业。
包装材料及其制品。重点开发高阻隔性、多功能性软塑材料,推进农产品保鲜包装技术,积极发展环保型纸及纸制品,组建大型制浆造纸企业集团。
烟草酒类和日用化工业。大力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烟草、酒类和日用化工,培育地产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五节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发挥龙头企业和项目带动作用,增强配套能力,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加快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形成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为中小微企业紧密配套的高效分工协调的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沈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等31个产业集群,优先发展沈阳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等15个产业集群。
加快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创新、提质发展,依托龙头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引科技成果和各种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统筹推进各类产业园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的专业产业园区。加快中德沈阳装备制造产业园、东软医疗产业园建设,推进锦州国测石墨科技产业园、葫芦岛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建设,推进央企与辽宁共建产业园区。鼓励“军转民”,支持“民参军”,促进军民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沈阳、大连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
专栏8重点工业产业集群
(1)沈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2)沈阳高端装备产业集群;(3)沈阳软件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4)沈北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5)法库陶瓷产业集群;(6)大连高端装备产业集群;(7)大连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8)大连软件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9)大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10)大连海工及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11)鞍山激光电子及自动化装备产业集群;(12)鞍山本溪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13)海城灯塔纺织服装及皮革皮草产业集群;(14)大石桥海城镁产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15)抚顺智能装备产业集群;(16)抚顺化工与精细化工产业集群;(17)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18)丹东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19)锦州光伏及新能源产业集群;(20)锦州钛及特种金属产业集群;(21)营口汽车保修装备产业集群;(22)阜新液压产业集群;(23)辽阳芳烃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24)辽阳工业铝材深加工产业集群;(25)辽阳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26)铁岭专用车产业集群;(27)昌图换热设备产业集群;(28)朝阳新能源电器(超级电容器)产业集群;(29)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30)盘锦石油天然气装备产业集群;(31)兴城泳装产业集群。
第七章营造良好环境加快服务业大发展
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第一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
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带动作用,以工业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细化专业分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我省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金融产业。支持沈阳、大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深化产业金融试点。改善大众创业融资环境,健全完善多样化、专业化、综合性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到2020年,金融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
现代物流业。优化物流园区布局,推进城乡物流通道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充分运用发展冷链、供应链一体化、共同配送等先进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加快发展产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国际物流,建立完善适应物流发展的规范和标准体系,提升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信息技术服务业。实施工业软件振兴工程,推进沈阳、大连软件外包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提升智慧城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以沈阳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群,将大连打造成为“中国软件名城”。
科技服务业。搭建和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加强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整合省内科技服务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产业体系。
电子商务。普及电子商务应用,推进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建设,支持沈阳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进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创新,不断拓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促进电子商务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把辽宁打造成为东北电子商务中心。
商务咨询服务业。推进商务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提高本土商务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商务服务集聚区,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商务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总部型企业落户。
会展业。完善会展场馆设施,支持会展企业开展跨行业合作,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品牌展会,将沈阳、大连建成东北亚展览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
第二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服务消费结构,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
旅游业。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培育旅游新兴业态,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构建大旅游产业体系,激发旅游经济发展活力。加强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扩大旅游投资规模。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品牌,积极拓展旅游市场,促进旅游消费升级。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发展避暑养生、冰雪温泉、购物旅游等特色产品,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全面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
体育产业。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开发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发展体育用品、体育中介和场馆运营等服务,促进体育传媒、体育影视等体育衍生品新型业态发展。到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
养老家政服务业。加强养老院、敬老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支持老年教育、老年医疗保健和康复、文体娱乐等老年服务发展。创新家庭服务模式,完善家政服务信息平台和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家庭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家政服务水平,推动医养结合。积极推进沈阳、辽阳市等开展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商贸服务业。推进城市大型综合体差异化发展,引导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商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广大众化餐饮、连锁等现代经营方式,支持老字号向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内外贸结合发展。健全社区商业服务设施,加强农村商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
房地产业。继续实施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养生养老、旅游等多元化地产,完善配套设施,积极发展县城房地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合理调控商品住房供应总量和节奏,及时调整完善购房政策措施,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