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山西省十三个五规划(全文)

2017-02-15 来源:山西省发展改革委

四、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全面落实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分享经济、国家大数据战略等重大举措,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借势加快山西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
推进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按照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分级分类,建立政府信息开放统一平台和基础数据资源库,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改革试点,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支持大数据与煤焦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整合创新,与制造业、新兴接替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数据开发和交易,促进大数据经济繁荣和发展。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积极支持数据分析能力强和数据资源丰富的企业探索“大数据工厂”“大数据超市”和“数据实验工场”等新模式、新业态。
推进“互联网+”行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和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不断深化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加快互联网与邮政业协同发展,提升寄递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加强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信用支撑体系,推动数据资源开放,为互联网发展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制定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研发、应用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升互联网安全管理、态势感知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加快建设网络信息安全配套工程,建立完善网络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互联网应用程序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营造安全可靠的网络运行环境。实施“阳光绿色”上网工程,开展打击低俗文化、不良网络文化活动,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清理力度。依法依规查处数据滥用、侵犯隐私等行为。根据不同安全保护等级事件制定相应预案,确定事件响应和处置的范围、程度以及适用的管理制度。对能源、交通、水利、金融等重要行业,供电、供水、供气、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信息系统,军事网络,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务网络,用户数量众多网络和系统,实行重点保护。
第五节 全力推进“三个突破”
突出问题导向,推动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和金融振兴“三个突破”,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难题,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一、加快推动科技创新
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向全面创新要动力,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新格局。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和山西省低碳创新行动计划,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城建设工程、低碳创新发展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园区提质升级工程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聚焦我省煤基产业创新重大任务,以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利用为主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靠科技创新做好煤和非煤两篇文章。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导,推动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实现“六型转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完善技术创新组织,引导企业牵头科技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煤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计划、应用示范工程和重大产业化项目。
改革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体制,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形成与立项机制,加快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深化高等院校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深化省属科研院所改革,支持建设中试基地、技术研发实验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建立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切实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科技资源的充分利用。
加快建设山西科技创新城。突出智慧碳谷、科技绿城的理念,坚持规划引领,高效务实推进创新城建设,努力将山西科技创新城打造成为我省创新发展的引擎和全球低碳创新高地。实施“低碳引领” “创新驱动”“开放带动”三大战略,形成以煤基低碳产业为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新优势、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转型新高地和以“产研一体、产城一体、产融一体”为特征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20年,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基本建成,煤基科技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煤基产业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发展创新链基本形成,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重大技术成果,形成若干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统筹协调,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全面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普惠性税收政策,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积极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发挥与国家基金委联合设立的煤基低碳联合研究基金的作用,支持发展煤炭清洁利用等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各类联合基金。积极落实中关村试点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制定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制度,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鼓励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社团为科技人员和创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加快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支行、科技担保公司等科技金融机构建设。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应用的保险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扶持力度和对知识产权侵权和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创业创新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构建一批综合性创业服务平台,在全省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产业链条孵化体系。大力培育和宣传创新文化,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9%。
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活力和创造力,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做优做强。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放宽民营企业准入条件,完善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竞争、金融创新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引导鼓励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大力发展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消除各类隐形壁垒,清理废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用地难等突出问题。建立民营企业科技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发展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按照“提升二产、推进一产、发展三产”思路,加快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民营企业发展培养人才。加强引导、主动服务、强化措施,推动民营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优惠便利的创业条件,降低创业门槛,创造促进大众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的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等环境,培育民营经济成长沃土,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推动民营企业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正确处理政商关系,重塑山西干部和晋商形象,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三、大力促进金融振兴
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努力构建体系健全、竞争有序、运行规范、监管科学、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业成为全省基础性和关键产业。做大做强城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农村中小银行,稳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积极发展地方保险机构,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以资本为纽带,以股权为依托,加快做强做优做大山西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断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大力发展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加快发展期货交易市场,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组建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稳步扩大融资总量。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拓展金融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服务能力。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端金融人才。深化金融开放与合作,加快引进金融机构,有计划开展跨境投资,深化山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合作,做好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
第六节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建立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团队引进政策,建立起一支具有山西特色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局面。
建设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深入落实《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建立引进高端人才团队的资金支持机制,创新省级各类人才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培育和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培育高新产业和实现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为我省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采取“产业资本+人力资本”的模式,大力引进国内外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或成立分支机构。深入实施“百人计划” “三晋学者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等重大人才工程。
在山西科技创新城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重点围绕山西科技创新城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产业规划等,探索和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科创城在人才引进、创业扶持、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引导科技要素和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向科创城集聚。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十大人才工程”,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人才结构调整与合理配置。加大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服务体系为重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为基础、企业培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衔接、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重视本土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实用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破除人才自由流动制度障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实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建立健全更为灵活的科研人才及团队双向流动机制。打破身份限制,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流动岗位,支持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科研教学任务。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将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提高到50%以上。鼓励企业实施科研人员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政策。国有企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评价标准,引导科技人员分类发展。遵循科研成果产出规律,探索合理考评周期。健全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制定完善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政策体系。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建立科技人员和项目评审专家诚信档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学术团体的自律功能,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

第四章 推进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均衡发展格局

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军民融合,在补齐短板中实现均衡发展。
第一节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并重,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福祉。更加注重围绕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努力做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满足人民群众在新形势下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着眼,不断加大对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全面抓好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就业、社保、居民增收和稳定物价等民生工作,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抓好扶贫攻坚,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