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我省《关于建立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委省协同机制的合作框架协议》,坚持政府组织、搭建平台、共办园区、企业参与,制定全省国际产能合作实施方案,探索设立甘肃国际产能合作股权投资基金,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强与重点国别产业对接,优化产能和资源配置,发挥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等传统领域技术优势,鼓励建设石化、化肥、煤化工等生产线,推进新能源装备、石化通用设备、建筑工程成套设备、电工电器等先进装备制造和机电产品输出,支持铜冶炼、电解铝、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富余产能“走出去”,推进能源资源对外合作,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扩大面向亚非等伊斯兰地区特色农产品和绿色清真产品出口。及时发布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国别导向、产业动向、境外投资政策、市场需求、意向项目等信息,推介成功案例和做法,加强示范引导,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第二十四章 建立多层次开放合作机制
创新对外开放合作机制,加强与东南沿海和周边省区合作,推进多层次多领域合作交流,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
第一节 创新对外合作机制
借助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合作对话、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等多双边机制,加强我省与中西亚、非洲国家的对接联系以及与沿线节点城市的交流合作。发挥我省国际友好城市和驻外商务代表处、境外投资企业、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等的桥梁纽带和平台作用,依托我国在重点国别建立的产业园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建设面向六大国际经济走廊的经贸产业合作和人文交流窗口,进一步推动政府和民间交流,促进经贸合作。积极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争取马鬃山口岸复通,建设边境贸易合作区,改造提升嘉峪关至策克铁路,推动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借助新疆霍尔果斯、喀什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设立甘肃特色商品和绿色清真食品展示窗口,联通中西亚和中巴经济走廊,推进我省出口基地和窗口建设。依托省建投等省属国有企业、自然能源研究所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交流,深化和推进南南合作。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国外建设岐黄中医学院。
第二节 深化与东南沿海和周边区域合作
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的合作发展机制,推进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对接融合,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加快资本集聚、资源利用、市场开拓、技术引进。推进大兰州经济区与西宁共建兰西经济区,加强与宁夏沿黄经济区经济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化河西走廊经济区与乌昌经济区合作,推动酒嘉、金武、张掖与哈密、蒙西共建资源型经济合作区;支持陇东南经济区加强与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合作,以交通、旅游、扶贫、生态为重点加强革命老区间的区域合作。支持兰州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及省内大型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的合作,落实省区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建立产业和经贸合作新机制,共建外贸出口生产加工基地,联合“走西口”。
第三节 优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
探索和创新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模式。加强对沿线国家法律政策、投资贸易、营商环境等研究分析,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服务、创造有利条件。创新和改善利用外资环境,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降低商务成本,优化吸引境内外各类人才的生活与事业发展环境。积极开辟口岸通道,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增加铁路、航空口岸作业区,加快通关一体化建设,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第十篇 促进共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十五章 推进教育协调公平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加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第一节 优先发展基础教育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县区内片区联动机制,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设施共享、课程共享、师资共享,保障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样受到良好教育,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中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通道,构建从中职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改革试验区,打造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集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优化整合资源,重点办好30—40所国家、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做大做强一批特色优势学校及特色专业。落实国家资助政策,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鼓励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办学。依托企业、职业院校和职教集团,建设20个左右开放式共享型实训基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建立跨区域职业教育联盟。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进企业、企业技术人才进学校双向流动机制。围绕“一带一路”,探索职业院校与“走出去”企业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职教集团国际化步伐,积极推进与德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间合作交流。
第三节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创建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高校和学科。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科学校升本,争取设立甘肃警察学院和甘肃政法学院更名大学,启动实施安宁大学城建设规划。支持高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