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全文)

2017-02-15 来源:甘肃省发展改革委

3.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强产业链协作,创新制造模式。强化高端装备、智能装备研发,提高系统集成能力,推动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协同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参与国家大型装备制造研发生产,推动整机生产企业与零部件、原材料生产企业整合发展,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
4.生物医药。加快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生物制药、重大新药研发和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加工与品种开发,积极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天然药物等产业;以道地药材基地和中医药产业园为依托,做大做强陇药产业,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推进中药材生产标准化、中药加工制造现代化、中药仓储交易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中藏药、生物制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加快培育现代中医药大品种,发展中药配方颗粒、保健品和提取物生产,实施当归等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加快兰州、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基地和诊疗设备产业园建设。
5.信息技术。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和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产业园建设,支持兰州高新区和天水、敦煌软件产业园建设。发挥兰州、天水电子产业集聚优势,实施兰州新区北大众志“中国芯”、华天集成电路封装生产线改造等产业化项目,加快发展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材料、应用电子设备生产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6.节能环保。围绕节能、污染防治、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领域,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发展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大气治理、污水处理等先进技术和专业化服务,培育壮大节能电气设备、环保技术设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再制造和节水设备研发制造等产业,推进兰州新区等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
7.新型煤化工。探索油煤共炼技术,促进煤化工与石油化工产业相互耦合和协同发展,利用先进煤化工技术,加快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示范项目建设。采用先进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推动煤炭深度转化,实现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提高资源附加值。
8.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信息消费、养老及保健养生等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与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9.公共安全。围绕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核安全、社会安全以及防灾减灾和检验检疫等领域,支持公共安全集成系统和装备产品的技术开发、研制、实验、测试、技术专利转让和成果转化,加快发展具有我省优势的安全技术、安全装备、应急装备、安全检测等安全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第三节 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水平

深入推进质量强省战略,着力提升企业技术标准等水平,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施质量品牌创建行动,建立完善推动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制度措施,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品牌附加值和企业软实力。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地方标准体系,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业发展,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提升计量服务和保障能力。

第四节 推动产业集聚和军民融合发展

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向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及工业集中区集聚,改造提升县区工业集中区,支持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建设兰州新区市州产业园。抓住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提升产业承接转移能力的机遇,加快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平台作用,积极承接能源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高技术、加工贸易等产业转移,提升产业配套、孵化、培育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审批制度、财税金融、土地利用、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等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

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军地双向流动、渗透兼容,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军地共建共享共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军用设施向民用开放和基础领域军民合建共用。支持军工企业跨行业合作,加快“军转民”、“民参军”项目建设,推动建立军民两用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等,建设科技、交通、气象等军地信息共享平台。支持兰州、天水、白银等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

第七章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第一节 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居民家庭服务、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转变,积极培育传统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整合、充实、升级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健全服务网络,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完善社区服务网点,鼓励发展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鼓励老字号企业创新服务和商业模式,支持跨业发展和集团化网络化经营。加快城镇生活性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在有条件的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实施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合理规划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布局,积极发展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农村邮政物流设施、快件集散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推动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转变经营模式,加快升级改造。创新住宿餐饮行业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积极发展绿色饭店、特色餐饮、预订平台、中央厨房、餐饮配送等服务业态和配套设施,突出我省餐饮服务业地域、民族等特色优势,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质量服务标准,促进传统住宿餐饮业升级。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现代服务业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引导企业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养老及保健养生等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现代物流业。优化现代物流建设布局,推进以兰白为核心的大兰州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提升酒嘉、金武、天水、平庆区域性物流枢纽地位,建设张掖、陇南、定西、临夏、甘南重要物流节点,构建“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现代物流发展格局。继续推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物流集散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等建设,依托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实施城市共同配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电商与快递物流、国际物流、中药材现代物流、物流信息化、应急物流等重点物流工程,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培育发展保税物流、国际中转、国际配送等跨国物流,支持物流业转型升级,依托龙头企业,打造现代物流战略联盟,建设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大枢纽。

金融服务业。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和政策环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市场托管、交易、清算系统,丰富金融产品体系,鼓励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构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中介服务等现代金融体系。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县域分支机构,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推进农村信用社现代银行制度建设,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有序发展村镇银行、合作金融、产业资金互助等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机构,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支持设立民营银行、地方法人保险机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交易中心、金融租赁公司,继续引进国内外银行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

信息服务业。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重点,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积极开拓增值电信、互联网内容产业、网络电视、网络教育、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市场,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系统集成供应商、网络增值运营商、解决方案服务商。推动移动支付等跨行业业务发展,加快网络零售平台建设。支持电信、广电运营单位和制造企业通过定制、集中采购等方式开展合作,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服务模式融合创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建立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发展地理信息服务。

商务服务业。加强专业化、开放型设计中心建设,提升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能力。积极发展会展和节会经济,强化展馆设施建设,完善场馆功能,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培育多种会展业主体和品牌展会,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举办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会展。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许可、信用评估等专业服务,推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加快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推进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脱钩,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客观执业,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

养老及保健养生服务业。发挥我省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产业、中医文化、保健养生深度融合,推进以中藏医药为特色的养老及保健养生服务业发展。以国家养老健康试点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实施养老床位和健康服务产业行动计划,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养老基地,加快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和天水麦积、张掖甘州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及临夏市国家级少数民族社会福利服务示范区、庆阳市省级养老示范基地等建设,支持兰州安宁仁寿山、临夏永靖黄河三峡太极岛等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建设。统筹居家和机构养老、城市和农村养老,推进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旅游等融合发展,加强养老护理人员、专业服务人员培训。每年建成1000个以上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2020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全省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5张。

第三节 促进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

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民族、自然等资源,大力发展古色、绿色、红色、特色等彩色旅游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兰州黄河风情线、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崆峒山、嘉峪关、麦积山、张掖丹霞、金色大道—马踏飞燕等20个大景区建设,在市(州)布局建成30个精品景区,在县(市、区)布局建成50个特色景区。突出河西丝绸之路、陇东南祭祖圣地及养生保健、陇中黄河风情民族特色旅游三大品牌,打造华夏寻根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主题线路,建设华夏祖脉旅游圈等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提升兰州、酒泉、天水、张掖、武威、平凉、嘉峪关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河西走廊文化生态保护区、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兰州都市现代文化产业区,推动临夏国家级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等发展,壮大伏羲文化旅游产业,支持区域文化旅游联盟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和旅游业配套功能,加快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等集散中心布局建设,推进智慧型旅游城市、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创建。实施旅游发展环境优化、旅游发展空间拓展、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建设、旅游扶贫和品牌提升等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和农家乐,培育发展自驾、低空、户外、徒步、冰雪、运动体验等新型旅游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与周边省区和丝绸之路沿线省份的跨区域旅游合作,加快以大景区为重点的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敦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优化旅游环境,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强省。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

第八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按照稳粮增收、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第一节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增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产供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紧盯市场需求,倒逼生产加工,加快农产品基础建设,强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推动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设施设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增产增效、农业产业化提升、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等重大工程。推进粮食等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落实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保障粮食安全。

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突出国家级与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农垦国有农场、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培育提升10个以上大型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建设1000个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扶持1000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020年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520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专栏8: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1.示范引领区。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农垦国有农场、龙头企业种养基地及条件适宜地区为重点,发挥规模优势与管理优势,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机械化服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加快推进区。支持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陇东优势产区和城市近郊区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田间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城郊生态休闲农业。
3.重点攻坚区。大力改善陇南丘陵山地和陇东陇中旱作农业区生产条件,优化种养结构,完善良种良法配套,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加快高寒牧区、南部山区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节 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发挥我省光热资源丰富、土壤无污染等独特优势,围绕绿色化引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效益化提升,强化农产品品质、品种、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壮大粮食生产、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业,提升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酿酒原料和木本油料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小杂粮、百合、甜高粱、油橄榄、花椒、核桃以及牛羊肉、乳制品等特色农畜产品和药菜产业,通过引进、培育、推广,加大对品质好、产量高、优良乡土农畜品种的扩繁,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支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开发认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绿色品牌。2020年全省特色优势产业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0%。  专栏9: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1.粮食生产基地。稳定河西及沿黄灌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陇中、陇东旱作农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主攻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建设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粮食安全和供给保障能力。
2.草食畜牧业基地。以河西和陇东为主建设肉牛产业带,以甘南为重点建设牦牛藏羊产业带,以河西走廊、中部、南部为重点打造肉羊产业带。统筹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草畜产业协调发展,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草产业基地。以肉牛、肉羊产业大县为重点,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打造清真肉类和乳品生产基地。
3.优质林果基地。以陇东、陇南和中部等区域为重点,打造优质苹果产业基地。稳步发展陇南优质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河西走廊优质设施葡萄、皇冠梨、大枣、枸杞等特色优势果品生产基地。
4.设施蔬菜基地。以河西灌区、沿黄灌区、渭河流域、洮河流域、泾河流域、“两江一水”流域为重点,打造特色优质蔬菜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与中部、陇东、陇南等区域相适应的设施蔬菜生产,加强高原夏菜品牌建设,适度发展河西非耕地设施蔬菜生产。
5.中药材基地。以定西、陇南等为重点,建设陇南山地、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等四大中药材种植区,大力发展当归、黄(红)芪、党参、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枸杞、黄芩、款冬花等十大陇药百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
6.现代制种基地。加快建设河西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和特色瓜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推进以定西为主的中药材种苗良种体系和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天水、酒泉航天育种基地和武威重离子辐照育种基地以及临夏为主的油菜种子基地建设。
7.酿酒原料基地。以河西走廊和沿黄灌区为重点,发展啤酒大麦、啤酒花和酿酒葡萄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酿酒原料生产与加工基地。
8.农产品物流基地。依托重点农产品产区,加快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配套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大型农产品物流基地。



第三节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求,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完善良种繁育、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扶持培育专业化标准化农资供给、耕作、收获、疫病和虫害防治、储运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强化乡镇农技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实现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农产品安全保障,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建立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地方标准体系,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和监管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强化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区域性专业市场、产地专业市场和集散市场等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重点县乡农贸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体系,健全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发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电商网购等新型流通业态。发挥供销社等作用,打造双向物流平台。

第四节 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工作,规范林权抵押融资。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探索对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进行股权量化到户,推进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设施等资源资产参股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或其他农业项目,提高农民流转、务工、分红等收益。引导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有序流转。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有机结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积极利用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开展农民合作社产业资金互助和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加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探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和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第四篇 提升支撑保障,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机遇,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短板,消除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交通和综合网络体系,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第九章 加强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着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强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实现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提升承东启西、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能力。

统筹规划建设公路、铁路、航空等配套支撑的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国省高速公路、干线铁路等骨干路网建设,以构建东西千里大通道、南北横向高速通道和打通断头路为重点,加快中部地区城际间快速通道建设,强化河西地区大通道地位,完善陇东南地区路网结构,全面提升区域和城乡交通服务水平。实施市州行政中心和县级节点、重要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重点景区道路互联互通工程,加强省际出口通道连接和与周边省区区际联通,推进省内一般干线公路联网加密。优化枢纽布局,提升兰州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统筹规划大兰州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布局,建设大兰州城际综合快速路网和区域路网。打造酒嘉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天水、武威、张掖、平(凉)庆(阳)等重要交通枢纽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0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73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重和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双双达到80%以上,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重点旅游景区道路与干线公路实现联网,5A级旅游景区高速公路连通,4A级旅游景区按一级公路规划布线;建成铁路34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超过7200公里;加快干线机场改扩建,积极推进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拓展省内通达国内、国际及地区航线网络,实现市州铁路和机场基本覆盖。  专栏10: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重点1.高速铁路。建成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银川至西安铁路、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兰州至张掖铁路三四线,积极推进敦煌客运专线、定西至平凉至庆阳客运专线、西宁至合作至成都铁路、兰州至天水城际铁路、甘南至昌都铁路等前期工作。
2.普速铁路。建成兰州至重庆铁路、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干武铁路增建二线、额济纳至哈密铁路、兰州至合作铁路、兰州铁路综合货场,积极推进省内规划的天水至陇南铁路、环县至海原至中川铁路、宝鸡至中卫铁路增建二线、西安至平凉铁路增建二线、镜铁山至木里铁路以及环兰州城际铁路、阳平关至陇南至九寨沟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3.民航机场。加快兰州中川机场三期、嘉峪关机场、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陇南成州机场,新建平凉机场、武威机场,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和张掖机场扩建,开展临夏、白银、定西、临洮、夏官营等支线机场项目前期工作。
4.国家高速公路。加快兰海高速临洮至渭源至武都段、连霍高速兰州南绕城段、京新高速白疙瘩至明水段、银昆高速彭阳至大桥村段、柳格高速敦煌至当金山段、乌玛高速景泰至中川机场段、中川机场至兰州段(兰州中通道)、合作至碌曲段、银百高速甜水堡至罗儿沟圈段、平绵高速平凉至天水段和武都至九寨沟段、张汶高速张掖至扁都口段和赛尔龙至郎木寺段等项目建设。
5.地方高速公路。加快我省重点省级高速公路与国家高速公路联网建设,推进兰州北绕城东段、北山至武威至仙米寺、肃州至航天城、两当至徽县、双城至达里加、兰州南至永靖段、庆阳至平凉四十里铺、静宁至庄浪、白银至中川机场、打扮梁至庆城、正宁至榆林子、临夏至积石山、卓尼至合作、迭部至九寨沟、灵台至华亭、张家川至天水、会宁至通渭、尕秀至玛曲、舟曲至迭部、肃北至阿克塞、张掖至肃南等省级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争取建设定西至临洮、定西至通渭、景泰至会宁、夏河至同仁、西和至宕昌等省级高速公路项目。
6.普通国省道。加快重点国省道瓶颈路段和断头路建设,实施调整新增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推进通乡连镇普通国省道建设,优先支持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干线公路网断头路、出口路、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和重点产业园区连接线建设。



第二节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着力实施“6363”水利保障行动,加快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实现黄河、长江、河西内陆河三大流域水资源统筹配置,加强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实施水资源配置、区域供水、农村供水、农田节水、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六大工程,努力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三大目标。推进水源工程、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一体化建设运营,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水权、水价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到2020年,新增水资源配置能力5.4亿立方米以上,县级以上城市和工业园区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专栏11: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1.水资源配置。配套完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设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加快白龙江引水、引哈济党、引大济西、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马莲河水利枢纽等引调水工程前期工作,破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长江及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保障能力。
2.区域供水。加快建设兰州市水源地、引黄济临、天水城区供水、引洮济合等工程,推进民勤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张掖红山湾、庆阳小盘河、平凉崆峒水库改扩建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有序做好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3.农村供水。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健全农村供水网络,继续加大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
4.农田节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支持陇中、陇东南特色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实施大型灌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快末级渠系、田间配套和高标准梯田建设,因地制宜实施五小水利工程。2020年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0万亩,梯田面积达到3500万亩。
5.防洪减灾。统筹防洪工程和路堤建设,实施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完成21条江河主要支流和内陆河重点河段防洪治理以及176条中小河流、68条山洪沟道重点治理。加快抗旱应急水源项目建设,完善86个县区山洪灾害防治预警体系,全省重点江河、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重点城市防洪能力达到国家设防标准。
6.水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2%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万平方公里。



第十章 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

充分发挥我省能源资源综合优势,坚持稳增煤炭、稳增油气、稳增风光,强化能源消纳、转化利用和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加大电力外送,推动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第一节 有序推进能源资源开发

强化煤炭资源勘探和接续保障,推动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提高煤炭高效清洁开发利用水平。促进油田规模高效开发,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实施火电机组综合升级改造,推进调峰火电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科学布局和合理开发黄河干流水电资源,优化整合河西内陆河中小型水电站建设,积极发展抽水蓄能。坚持风电集中开发与分散开发并重,扩大太阳能集中开发利用规模,加强储能技术跟踪研究,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提高风光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开发生物质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发展生物燃料产业,推广地热供暖工程。稳步推进核能开发利用,建设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打造国家核燃料循环基地。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和区域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整体输配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建设西北智能中枢电网和电力电量交换枢纽。到2020年,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陇东煤电基地、石油储备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核燃料生产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75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总装机达到60%,电力外送规模达到600亿千瓦时/年。

第二节 增强能源消纳和转化能力

以河西走廊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和陇东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电价市场化形成机制,稳步推进电力直接交易,依法依规开展风光电等新能源直购交易试点,强化电价优势,促进电力工业与现代高载能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煤电联营,鼓励高载能企业、资源深加工企业与发电及其上下游企业通过多种联合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综合联动效益,提升省内电力消纳水平。推进实施新能源供暖工程,开展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锅炉、大型蓄热、集中供热站试点,加大风光储联合示范工程和电动汽车推广力度,进一步实施水源热泵、农村家庭电气化等电能替代项目,实施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增强就地消纳和转化能力。

第三节 推进能源战略通道建设

依据国家能源通道建设规划,配合做好西气东输四线、五线及煤制气管道、成品油管道和原油管道等项目前期及建设工作,加快省内天然气支线管道建设。依托能源战略通道,支持玉门、兰州、庆阳等石油储备库和天然气调峰储气设施建设,打造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基地,进一步提升我省国家重要的油、气、煤、电综合运输通道地位。  专栏12: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重点1.提升煤炭高效清洁开发利用水平。实施《陇东能源基地开发规划》,加快建设大型、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和配套洗选煤厂,规划布局大容量、高参数坑口机组。加大靖远、窑街等老矿区和河西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力度,支持企业安全设施升级改造。
2.促进石油天然气增储稳产。加大陇东油区勘探开发力度,稳定玉门油田产量。加快常规天然气、煤层气勘探开发步伐,开展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及勘探开发试验工作。2020年全省原油产量达到1200万吨左右,天然气生产能力达到5亿立方米。
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黄河玛曲河段多级开发,加快玉门、肃南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深入论证黄河黑山峡河段多级低坝开发方案。力争2020年全省风电、光电、水电装机分别达到2500万千瓦、1100万千瓦、950万千瓦。
4.加快火电及调峰电源建设。围绕河西新能源基地及特高压外送通道工程,建设配套调峰火电项目。加快陇东大型坑口煤电群和煤电外送基地建设。在重点煤炭矿区布局建设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加快天水、兰州新区等重点城市城区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5.提高电力输配送能力。加快建设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推进陇东至东部地区电力外送通道、河西第二条新能源外送通道前期工作。强化750千伏主网架建设,优化330千伏及以下电网网架。统筹城乡配电网改造建设,优化网架结构。
6.打造国家核燃料循环基地。依托我省核工业基础、技术人才优势和核燃料循环体系,争取国家布局建设大型商用核燃料循环末端项目,开展核电布局建设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进一步扩大核燃料生产和储备能力。



第十一章 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网络强省战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发展,畅通信息高速公路,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第一节 强化信息网络建设

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增强网络容量和传输能力,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推进光纤入户,实施“宽带乡村”和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大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力度,提高无线局域网重要公共区域覆盖率,提供更广泛的电信普遍服务。加快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发展。2020年,全省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突破500万户,通信运营企业固定宽带接入能力超过800万户,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满足云计算应用需求。

第二节 推进大数据和云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强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第三方数据中心通信、存储、软硬件基础设施等资源,支持数据采集、清洗、认证、计算、挖掘、测试、安全等服务企业发展,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加快西北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北斗卫星导航综合服务平台、云计算软件研发应用中心平台、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安全智能管理与虚拟防护平台等建设,建设兰州新区等大数据产业园区和云计算数据中心,支持甘肃广电“云上陇原·智慧甘肃”云平台发展,加大政府部门采购云计算服务力度。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安防、交通和物流领域率先示范应用,逐步向工业制造、节能环保、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等领域拓展。按照大数据要求,建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制定共享规范,建立开放接口,逐步整合各领域信息资源。完善全省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等,积极发展数字档案。加强基础测绘,实现省级基础测绘成果省域更新,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建立地理信息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互联网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

第三节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我省实施方案,强化基础支撑,营造发展环境,开展应用示范。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益民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普惠金融、便捷交通、文化旅游、智慧环保、精准扶贫等方面的重点行动,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2020年全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规模达到10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5%,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2%以上,居民健康卡全面普及,社保一卡通城乡居民全覆盖,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交通、民政等领域互联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第五篇 推动协调发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推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十二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坚持以人为核心,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和各具特色现代化城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聚焦规划设计推动科学发展,聚焦空间利用推动集约发展,聚焦承载能力推动融合发展,聚焦宜居宜业推动和谐发展,聚焦城市管理推动创新发展,聚焦包容共享推动统筹发展,创新规划理念,加强城市设计,突出特色风貌,注重建设质量,统筹地上地下建设,提升规划建设水平。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城市创新创业生态链,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城市发展道路。

第二节 优化城镇布局

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培育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机遇,以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组团为重点,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集约、绿色、宜居、宜业、智慧城市和特色城镇。争取国家支持兰州—西宁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建设。加快实施《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按照“一群两带多组团”城镇化发展布局总体要求,着力构建“一廊四轴多中心”城镇空间结构。做大中心城市,推进建设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城市带发展水平,积极推动陇东陇南城市带建设。做强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加快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支持玉门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完善合作市民族特色城市功能,促进临夏市与临夏县一体化发展,强化武都区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和城市功能。做特小城镇,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加大对农业小镇、工业小镇、旅游小镇的培育和政策支持。支持经济发展快、区域地位重要、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县按照城市架构规划建设,稳妥推进“撤县建市”、“撤县建区”,加快“乡改镇”,打造一批县级小城市,2020年全省县级市和市辖区比例达到30%以上,建制镇比例达到70%以上。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三挂钩”机制。实施农民工融入城镇、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新型城市建设“一融双新”工程,抓好金昌、敦煌、高台、陇西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肃州区、临洮县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金川区双湾镇、嘉峪关市峪泉镇国家建制镇试点,完成17个县(市)和30个建制镇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节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以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为主导,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明确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和城镇规模,强化规划约束力和实施监督,实现城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强地下地上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优化街区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以及绿色新型建材,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森林城市。以产业化为支撑,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强化大中城市高端服务、现代商贸、科技研发、信息中介等功能,积极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引导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和面向城乡一体化的服务业。推动兰州新区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建设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强城市公共管理,整合城市管理职能,逐步形成多方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构建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节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支持县域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壮大地方财源。把发展小城镇同调整县域产业布局以及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着力培育首位产业、富民产业和特色支柱产业,挖掘县域信息消费、文化旅游消费等服务业潜力,发挥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县域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匹配,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配置向乡村延伸,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城镇“两供两处一轨一廊一市一场”(供水、供热/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城市停车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开展村邮站建设,培育形成投资消费新的增长点。完善农村公路网,发展农村客运,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实施好千村美丽万村整洁工程,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特色产业,探索“生态+”发展新模式。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循序推进的要求,在开展试点基础上,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专栏1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1.城镇“两供两处一轨一廊一市一场”
⑴供水、供热/气。加强供水管网、燃气管道建设,力争2020年,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5%、水质达标,城市、县城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0%、70%,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8亿平方米。
⑵污水垃圾。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争2020年实现市、县和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85%左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80%左右。
⑶轨道交通。完成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和2号线一期工程,做好1号线和2号线二期及3号线前期工作,改善交通拥堵现状,缓解城市环境污染。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发展轨道交通。
⑷综合管廊。支持市州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县城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到2020年建成一批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
⑸农副产品综合市场。以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加快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到2020年全省新建400个农副产品综合市场。
⑹城市停车场。以居住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医院、学校、旅游景区等为重点,到2020年全省新建3300处城市停车设施,总泊位数达到80万个。
2.社区服务设施。以社区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设施为重点,加强社区诊所、社区服务站和服务中心、菜篮子和米袋子民生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社区超市、便利店等商业服务设施。力争2020年实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
3.村邮站。结合村卫生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和拓展村邮站服务功能,发展票务代售、账户转付、小额存取等助农金融服务,以及公用事业费用代收代缴等服务。力争2020年基本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



第十三章 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发挥区域综合优势,着力推动兰州新区和大兰州经济区率先突破发展,加快河西走廊经济区组团联盟发展,促进陇东南经济区整合协同发展,支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培育区域发展增长极,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第一节 推动兰州新区和大兰州经济区率先突破发展

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突出兰州新区创新发展引领作用,以建设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集聚、服务配套、环境优良的现代化新区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兰州新区发展步伐,形成支撑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交通、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实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引领、科技企业孵化培育、科技金融产业结合等工程,推动产业创新集聚发展,提升要素资源吸纳承载能力,努力将兰州新区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集聚区,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东中部装备制造业转移先导区,“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生态建设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实验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和现代服务业扩展区,向西开放战略平台,沟通全省和西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2020年,兰州新区城市人口规模超过30万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左右。

发挥兰白核心区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定西、临夏水土资源和环境容量保障支撑作用,统筹大兰州经济区(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甘南)综合交通枢纽、产业、人口、生态等布局,推进城际综合快速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支持兰州建设城市立体交通体系,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兰(州)—白(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空间开发结构和产业布局,推进兰州、白银国家级开发区和白银工业集中区建设,着力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基地地位。提高定西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优势资源精深加工水平,加快“药都”、“薯都”建设,壮大临夏绿色清真产业,加快民族用品、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打造清真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基地,突出甘南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和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大兰州、大窗口、大商贸、大枢纽、大产业,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总部中心、铁陆航多式联运中心、东西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交流人才培训中心、国际消费(高端消费回流)中心,使其成为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向西扩大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我国版图中轴线以西最大城市群,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区域竞争。

第二节 加快河西走廊经济区组团联盟发展

立足河西走廊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强化交通枢纽和经济通道功能,优化整合城市资源等各类要素,培育支柱产业集群,加强联合协作和优势互补,推动组团联盟发展,形成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推动酒嘉一体化组团发展。突出新能源、装备制造、冶金、文化旅游区域首位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支持酒钢循环经济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能源调峰配套电源和外送通道建设,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促进电力就地消纳,壮大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依托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酒泉航天城、锁阳城等国际旅游品牌,建设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目的地城市。加强疏勒河、讨赖河、党河源头生态保护,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和外来资源落地加工基地,打造支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外开放陆路口岸和国际空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电力外送基地。

加快张掖经济区建设。突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首位产业,加快发展高效节水、制种、畜牧等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游宜商城市。着力实施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加大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建设丝绸之路西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和大型制种基地、河西走廊经济区重要枢纽和生态文明先行区。

促进金武城乡融合和组团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和大中型企业的带动作用,突出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化工、食品、新能源区域首位产业,加快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和集约化生产,构建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集群,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发展新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产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合理开发和调配水资源,建设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城乡统筹、生态共建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和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加快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依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突出经济转型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空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探索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旅游、科技融合的戈壁绿洲城市发展新模式,努力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生态文明和绿色循环示范区、新能源示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打造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第三节 促进陇东南经济区整合协同发展

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为先导,以资源为纽带,优化产业布局和分工协作,加快陕甘宁革命老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强化与成渝经济区合作,培育全省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地区和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增强天水带动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天水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推进天水与平庆、陇南组团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天水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托区位、产业、科技、文化等综合优势,突出装备制造和电子电工电器、文化旅游、特色林果区域首位产业,提升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地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大景区建设,打造西部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强化平庆组团整合协同发展。深入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加快南北能源通道建设,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和整合协同发展。突出煤电化、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区域首位产业,推动石油化工、煤化工、煤电冶一体化发展,壮大优质林果、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打造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与物流集散中心、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红色文化旅游胜地、旅游养生基地,支撑全省发展和参与区域竞争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地区。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