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8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重大工程
旅游精品景区提档升级。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大足石刻景区、酉阳桃花源景区、万盛黑山谷景区、南川金佛山—神龙峡景区、江津四面山景区等7个5A级景区提档升级工程,云阳龙缸景区、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合川钓鱼城古战场、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景区、重庆红岩文化景区(歌乐山烈士陵园和红岩革命纪念馆)、彭水阿依河景区、巫山神女峰—神女溪景区等5A级景区创建工程。
旅游度假区建设。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东温泉—南温泉、巫溪红池坝、石柱黄水、长寿湖—长寿(菩提)古镇、綦江古剑山、永川茶山竹海—乐和乐都、万盛黑山谷、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等首批命名的市级旅游度假区提升工程,新实施一批旅游度假区创建工程。
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长江邮轮母港、旅游码头、景区通畅工程、旅游支线机场、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旅游体系、A级景区旅游厕所达标工程、自驾车房车营地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培育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积极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以实施服务贸易五大专项为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集群。
跨境电子商务。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依托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在线通关、检验检疫、仓储物流、结付汇、出口退税等全业务流程的协同发展。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家级高新区和电商产业园区等,创建各具特色的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和管理政策,探索放开电子商务外资准入限制,引进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鼓励线上线下结合、境内境外结合等业态创新。
保税商品展示及保税贸易。依托保税区和“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完善铁路口岸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功能,加快保税展示中心二期建设,重点发展进口汽车、节能环保、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拓展保税商品延展平台,大力引进欧洲知名品牌入驻,丰富进口商品展示交易种类,引进区域分拨分销中心、区域结算中心、融资租赁、金融租赁、国际转口贸易和企业运营总部,开展贸易、物流和加工业务,增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积极拓展选择性征税、融资租赁、金融租赁、贸易多元化试点、离岸贸易、保税展销、集散分拨、进境维修、委内加工及检测等业务,打造辐射内陆地区的保税贸易中心。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渝北仙桃大数据谷、重庆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巴南云计算产业园等为重点,以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集聚示范区为支撑,形成“多轮驱动、特色支撑”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以数据中心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国际服务器租赁商和从事数据存储、处理、开发、应用服务的大数据企业,拓展大数据增值业务产业链条,形成服务全球的云计算全产业链。
跨境结算。统筹推进离岸结算、跨境电子商务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第三方支付结算、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金融机构国际业务资金集中运营结算,创新跨境资金运用方式,拓宽境外资金来源渠道,建设跨境金融结算高地。创新融资租赁、金融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型专业服务发展方式,拓宽海外融资渠道,探索租赁资产、应收账款等证券化业务试点。扶持和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从事国际采购的中小企业提供通关、融资、退税、国际结算等服务。积极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完善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推行便利高效的金融结算,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
服务外包。加快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服务外包知名企业,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优化服务外包结构,推进服务外包业务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拓展服务外包行业领域,在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同时,推动离岸、在岸服务外包协调发展。推动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延伸信息服务产业链,支持外资从事信息技术、财务结算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推动服务外包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第七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在保障全市基本口粮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柑橘、生态渔业、草食牲畜、茶叶、中药材、调味品、木本油料、伏淡季水果、蚕桑、烟叶等特色产业。推动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加工储藏、冷链物流、后期研发一体化发展,构建特色效益农业全产业链。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拓展特色农产品出口市场,推进丰都县、石柱县澳洲肉牛进口,完善肉牛养殖、屠宰、分销产业链。
专栏9 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重点
榨菜产业链。新发展榨菜100万亩,拓展“鲜销、加工”两条渠道,不断提升榨菜产业的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开拓青菜头北方市场,年鲜销100万吨以上。到2020年,榨菜种植面积200万亩,产量350万吨,建成全球最大的榨菜种植加工基地。
柑橘产业链。以三峡库区为重点,改造老果园100万亩,新建标准化柑橘果园50万亩,打造“晚熟”“橙汁”两大品牌,建设万州、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渝北、长寿、涪陵、江津等十大柑橘产业基地,建设梁平、垫江、长寿、丰都四大名柚基地,建设潼南等柠檬基地。到2020年,全市柑橘基地面积达到330万亩(其中晚熟柑橘150万亩以上,橙汁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总产量达到330万吨,建成中国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和橙汁加工基地。
草食牲畜产业链。以优质肉牛、肉羊、肉兔、长毛兔为主,肉牛构建“进口育牛”“种草养牛”两种模式,山羊采用放牧、“放牧+舍饲”、舍饲等生产方式,肉兔及长毛兔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打造“中国肉牛之都”“中国南方羊都”。到2020年,出栏肉牛120万头、肉羊350万只、肉兔5000万只。
生态渔业产业链。充分利用各类江、河资源,挖掘“库、塘、田”潜力,盘活池塘、大水面、山地和城郊等四大生态渔业水域,推广大水面增殖放流、三峡库湾水域牧场、池塘环保健康养殖、鱼菜共生立体种养、稻鱼同田稳粮增收、名优冷水鱼流水养殖、特色土著鱼保种开发和观赏休闲鱼产业化模式等八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巩固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建设成果,稳定有机鱼产量。到2020年,水产品产量达到60万吨。
中药材产业链。充分利用秦巴、武陵山区资源优势,发展黄连、金银花、党参、黄精、南苍术、薯芋、杜仲、西洋参、玄参、云木香、青蒿、丹皮、银杏等优质中药材。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0万亩,建立起100万亩现代化、规模化、规范化优质药材基地。
茶叶产业链。围绕强化“整合提升、做强品牌”两个重点,突出特早茶优势,开发有机茶产品,丰富茶产品类型,规模化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造。到2020年,新建标准化茶园60万亩,改造老茶园40万亩,全市生态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达到10万吨。
调味品产业链。重点抓好辣椒、花椒两大产业,协调抓好生姜、葱蒜等调味品原料产业。到2020年,花椒达到120万亩,辣椒达到90万亩。
木本油料产业链。在木本油料适宜发展的25个区县(自治县),围绕油茶、核桃、油用牡丹和油橄榄等木本油料树种,统筹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到2020年,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到275万亩,年产优质木本食用油2.5万吨左右。第二节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扶优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建设。探索适合丘陵山区的适度规模经营,采取流转、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鼓励农户发展联耕、联种、联收等联户经营。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探索“大集群、小单元”等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深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超市等产销对接。实施“粮安工程”,加强粮食战略储备,构建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
第三节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保障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快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63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灌区和以山坪塘整治为重点的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切实治理病险水利设施,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推进科研育种基地资源整合,加强良种培育、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山区农业装备等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发展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灾害、地震、地质灾害、病虫害防治及动物疫病防控等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综合能力建设。
专栏10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推进潼南、南川、荣昌、忠县、江津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荣昌为核心区,黔江、涪陵、长寿、合川等为先行区,巩固提升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渝北、忠县、璧山、潼南、丰都、永川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设长寿、江津、铜梁等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争创万州、石柱等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入推进万州、黔江、梁平、垫江、忠县、丰都、酉阳、武隆、石柱、开县、云阳等市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启动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