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加快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第一节 大力推进国家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水电开发为重点,优先建设龙头水库电站,加快建设乌东德、白鹤滩、两河口、双江口等一批大型水电项目,建成全国最大水电开发基地。科学有序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加大川东北、川中及川西特大型、大型气田勘探开发,建成全国重要天然气生产基地。创新页岩气勘探开发模式,积极推进长宁—威远、富顺—永川、昭通(筠连、叙永、古蔺)等重点区块的勘探开发,建设川南国家级页岩气勘查开发试验区。以筠连、古叙国家规划矿区为重点,加大煤层气勘探开发,建设矿区资源综合协调开发利用示范区。继续做好核电论证、厂址规划和保护。
第二节 扩大清洁能源综合利用
统筹推进电力、燃气、热力、供冷等一体化集成互补、梯级利用,以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为重点,构建大规模集中利用与小型分散利用并举的新型能源利用体系。加快工业节能升级改造,以锅炉、电动机、内燃机等关键用能设备为重点,积极推进“以电代油、以电代煤”。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推进余热、余压、余能综合回收利用。延长天然气产业链,提高民用、交通、发电、工业领域天然气消费比重。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和散煤治理。
第三节 推动清洁能源体制机制创新
积极推动电力、油气体制改革,创新清洁能源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清洁能源市场体系。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培育购售电主体,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推进电力交易机构相对独立,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放开电网公平接入,建立分布式电源发展新机制。健全勘探开发区块准入、退出和转让机制,推动油气管网业务独立和公平开放,推动油气管网及接收、储备设施投资多元化。
专栏⑥
能源产业重点领域
水电。重点抓好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苏洼龙、叶巴滩、拉哇、巴塘、旭龙,大渡河双江口、猴子岩、长河坝、硬梁包、金川、丹巴、巴拉,雅砻江两河口、楞古、杨房沟、卡拉、孟底沟、牙根二级等“三江”流域大型水电站建设。规划研究老鹰岩水电站。
新能源。重点建设凉山州风电基地。在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等光照资源充足地区协调发展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建设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加强甘孜等高原地区地热能勘探利用。规划建设雅砻江、金沙江下游等流域风光水互补示范基地。
天然气。以川东北、川中、川西为主,加快中石油、中石化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产能项目建设。
页岩气。鼓励多元化勘探开发,依托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开发先导示范区,发展页岩气上游勘探开发、下游综合利用、配套装备制造及油田服务的全产业链,建成全国重要的页岩气生产基地和页岩气装备制造及油田服务基地。
煤炭。重点推进筠连、古叙国家规划矿区资源综合协调开发,加快推进地面煤层气规模化开发利用。
第十章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一节 培育新兴先导型服务业
大力推进服务产品、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服务、服务外包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创新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对全省服务业发展的引领性、支撑性和示范性,抢占服务业区域竞争制高点。
专栏⑦
新兴先导型服务业重点领域
电子商务。完善电子商务管理体制,加强信用服务、标准规范、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围绕优势产业打造交易和服务平台,积极发展农村电商、跨境电商。实施“全企入网”工程,促进电子商务广泛运用。
现代物流。强化成都的核心地位,大力发展沿江、川北、川东北、攀西和川中物流增长极,夯实物流基础,培育物流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水平。
现代金融。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融资规模,优化融资结构。构建以成都为核心的西部金融中心,加快推进金融机构中心、交易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建立金融创新示范区。
科技服务。以服务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文化融合、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等服务业态。
养老健康服务。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培育康复医疗、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新业态。
服务外包。促进服务外包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协调发展,重点培育软件信息技术、动漫游戏、文化创意、中医药等高附加值服务外包产业。建设成都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培育升级服务外包产业特色基地。
第二节 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现代经营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生活性服务业,扩大服务供给,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重视发展农村服务业、商务会展业、中介咨询和快递服务业。实施重点领域消费工程,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
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打造,促进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优化旅游发展布局,提升大成都、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G318/317川藏线、大攀西、大巴山、大川南等旅游目的地国际化水平,完善九环线、成乐环线、大熊猫生态文化、蜀道三国文化、川江水上旅游、攀西康养旅游、“长征丰碑”红色旅游、光雾山—诺水河巴山蜀水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四川藏区、彝区全域旅游发展,推进川滇藏、川甘青、川陕甘、川渝黔等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智慧旅游、旅游厕所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快旅游交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第四节 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
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服务业核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推动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经济。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落实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服务业支持政策,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
第十一章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第一节 稳定粮食生产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守耕地红线。实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核心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以上。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粮经复合基地建设,打造万亩亿元示范区。实施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工程,建成制种基地27万亩。加强地方粮油储备,提升粮食加工、流通能力,保障区域粮食市场稳定。
第二节 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优化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加快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支持高原农业发展,打造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特色水果、蔬菜、茶叶、木本油料、食用菌、中药材、烟叶、蚕桑、木竹、花卉等集中发展区,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牛羊养殖,积极发展禽、兔、蜂等特色产业,建设四大林业产业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延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
第三节 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
大规模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开展田土型调整、增厚土层、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整治田间生产便道和农村机耕道,集中连片建成田网、渠网、路网、林网“四网”配套,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的高标准示范区。加强养殖设施标准化改造,推进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第四节 健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完善种养业良种培育、选育和引育体系,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建设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加强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主要农产品集配中心建设。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服务全程社会化。
专栏⑧
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大力实施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地力建设工程和科技支撑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1934万亩。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实施高产高效创建、生产组织创新、科技示范、农机化推进、机电提灌建设、重大病虫害防控、水利建设、气象保障、粮食收储及流通体系等,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0亿斤以上。
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工程。新建、改造提升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标准化基地1000万亩,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质增效。
牛羊富民工程。实施能繁母牛扩群增量,发展肉牛、肉羊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牛、羊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55%。
水产保增工程。开展老旧池塘改造、“粮经复合模式”稻田养鱼改造、苗种补贴及技术培训等,每年新增水产品10万吨。
现代林业基地建设工程。发展木竹工业原料林、木本油料林、特色干果林、林下种养和种苗花卉等现代林业,建设林业产业基地900万亩。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风险监测预警与评估、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及产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等。
第四篇 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智慧发展、以人为本的方针,加强以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为重点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体系,提升保障能力和水平。
第十二章 全面畅通进出川交通大通道
第一节 加快铁路大通道建设
加快完善以成都铁路枢纽为中心,连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融入“一带一路”国际运输大通道的铁路运输干线网络。合理布局铁路路网,推进成兰铁路、西成客专、成贵客专、川藏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建设,加快成都至格尔木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构建向北成都经达州、经西安至京津冀,向西成都经西宁、经兰州至中西亚、经格尔木至西亚和经拉萨至南亚,向南成都经宜宾、经攀枝花至东南亚、经贵阳至珠三角,向东成都经重庆至长三角等10条铁路大通道。
专栏⑨
铁路航空水运项目示意图
第二节 推进高速公路通道建设
以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省际间互联互通等为重点,加快高速公路通道建设,新增7条高速公路通道,跨区域通达条件和运输能力显著提升。加快建设绵阳至九寨沟高速公路,建成巴中至桃园高速公路,向北经陕西、甘肃对接欧亚大陆桥。建成宜宾至习水、彝良高速公路和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开辟西南大通道。加快建设泸州至荣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经资阳至潼南等高速公路,建成成都经安岳至重庆、巴中经广安至重庆等高速公路,扩大向东交通通道。加快建设马尔康至久治等高速公路,建成汶川至马尔康、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向西连接通往中亚和巴基斯坦的经济走廊。
专栏⑩
高速公路项目示意图
第三节 拓展国际国内航线
全力推进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建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优化成都双流机场,巩固航空第四城地位。扩展国际航线网络,增加至北美、欧洲、澳洲航线,加强现有航线对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辐射,拓展洲际10小时航程圈和亚洲5小时航程圈。完善省际航线网络和国内大中城市干线网络,形成干支结合、与通用机场相衔接的航空运输体系。
第四节 提升长江等内河航运能力
全面提升长江黄金水道通行能力,完善内河航道体系和现代化港口体系。重点推进长江川境段航道等级提升,改善提升岷江、渠江、嘉陵江等航道条件,加快金沙江、沱江、涪江等支线航道建设,实施长江宜宾至重庆段航道三级升二级等工程,加快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强化泸州港、宜宾港的枢纽地位,拓展乐山港、广元港、南充港、广安港等重点港口功能,推进达州港、凉山港、攀枝花港、眉山港、遂宁港、自贡港建设。
专栏
11
交通建设重点项目
铁路。建成成都至兰州、成都至贵阳铁路乐山至贵阳段、西安至成都铁路西安至江油段、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成昆铁路成峨段及米攀段扩能改造、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等铁路。加快建设蓉昆高铁成都经天府国际机场至自贡段、川藏铁路雅安至康定(新都桥)段、渝昆、成都至西宁、川南城际、绵遂内城际、广元至巴中铁路扩能改造、汉巴南快速铁路等铁路。推进蓉京高铁成都经南充至达州段、包头至海口高铁西安经达州至重庆段、成都至格尔木铁路、川藏铁路康定(新都桥)至林芝段前期工作,规划研究西昌至宜宾、攀枝花至大理(丽江)、雅安至乐山铁路。
高速公路。建成汶川至马尔康、雅安至康定、成都经济区环线、巴中至桃园、宜宾经古蔺至习水、攀枝花至大理、宜宾至彝良、成都经安岳至重庆、巴中经广安至重庆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绵阳至九寨沟(川甘界)、泸州至荣昌、马尔康至青海久治、天府国际机场高速、仁寿至攀枝花、康定至新都桥高速康定过境段、西昌至昭通、乐山至汉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经资阳至潼南、绵阳经巴中至万源等高速公路,实施成南、成乐、成雅、成彭、泸黄高速扩容改造。
机场。加快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以及乐山、巴中、甘孜、阆中机场,迁建宜宾、泸州、达州机场,改扩建南充、九寨黄龙、广元机场,规划研究广安机场建设和绵阳机场迁建。加快建设自贡凤鸣、绵阳北川等二类及以上通用机场,迁建遂宁通用机场。
航道。完成长江宜宾至重庆段、水富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和嘉陵江航运配套、金沙江攀枝花至水富段航运资源开发等工程。加快建设岷江航电枢纽及乐山至宜宾段航道整治、渠江风洞子航电枢纽及达州至广安段航运配套等。
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建设成都地铁6、8、9、11、18号线等。推进有条件的城市开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第十三章 整合优化省域网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国省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客货运枢纽为集散中心,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川南城际铁路、绵遂内铁路、德阳至都江堰高速公路、仁寿至攀枝花高速公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等城际快速通道,稳步推进高速公路拥挤路段扩容改造和复线建设。以一、二级公路为主体,深入推进普通国省道提档升级,着力构建高等级干线公路网。深入实施农村公路改善提升工程,进一步扩大路网覆盖范围和通达深度,实现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加快建设部分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构建以民航运输为主、通用航空为补充的航空服务网络。
第二节 推进能源网络建设
以建设跨区域电力输送网络、省内骨干电网、输气管网等为重点,推动能源输送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川渝电网第三通道、第四回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建成省际间电力电量交换枢纽,有效促进四川水电省外消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省内500千伏、220千伏骨干网架,完善110千伏及以下城乡输配电网络。加快推进城镇配网建设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促进以分布式能源为主的能源互联网建设。构建北接西气东输管道、东接川气东送管道、南接中缅输气管道的省内骨干输气管网,加快楚雄—攀枝花等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延伸和完善支线网络,形成“三横三纵三环”输气管网体系。完善成品油管道和煤炭输送通道,提高油品和煤炭输送能力。
专栏
12
能源项目示意图
第三节 优化水资源配置
加快推进“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统筹考虑用水需求,合理调配各流域和区域用水,科学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构建以“五横六纵”调水补水网络为骨架、大中小微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玉溪河、向家坝、长征渠和引大济岷等西水东调工程,以及升钟水库灌区、亭子口灌区、罐子坝水库灌区等北水南补工程的前期论证和项目建设,建成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等项目,新建向家坝灌区一期、李家岩水库、土溪口水库等项目。
专栏
13
水利建设重点项目
大中型水利工程。建成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升钟水库灌区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李家岩水库、土溪口水库、固军水库、蓬船灌区、大桥水库灌区二期、龙塘水库及灌区、亭子口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以及穆家沟、两河口、联合、石峡子、土地滩、回龙寺、猫儿沟、黄石盘、红鱼洞、九龙等中型水库工程。有序推进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江家口水库、青峪口水库、米市水库、罐子坝水库灌区等工程前期论证工作。规划研究毗河供水二期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完成都江堰、玉溪河等11个大型灌区渠系配套,加快中小型灌区渠系配套建设。推进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启动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
防洪减灾工程。加强渠江等主要江河治理,基本完成“六江一干”(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长江上游干流)重点河段堤防工程,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完善水文、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第十四章 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第一节 增强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
加强客货运枢纽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促进多种运输方式衔接转换,积极推动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提高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构建覆盖全省的物流网络,完善城乡货运配送体系,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行动计划,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进客运线网的跨省市融合,提高客运服务水平和质量。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计划,加强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运输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城市轨道等公共交通,完善成都地铁网络,加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倡导低碳绿色出行。强化安全保障机制,全面提高交通应急保障能力。
第二节 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和建设布局,推动能源重大项目建设,以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强力支撑全省能源供应保障。有效推动供给侧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和低碳清洁能源比重。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应用,提高全社会能源生产效率。推进能源区域合作,增强能源互补互济能力。
第三节 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加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充分发挥已成水利工程效益,实施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小型农田水利等农村水利项目,继续推进高标准节水示范,显著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供水条件。继续推进穆家沟、两河口等中型水库水源工程,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增强区域供水保障能力。
第五篇 促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把握信息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推进互联网广泛深度应用,促进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催生经济发展新形态、新业态,发展分享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更富活力、社会管理更加高效。
第十五章 构建泛在普惠的互联网络
第一节 建设广覆盖深渗透的信息网络体系
落实“宽带中国”战略,构建“光网四川”。依托成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统筹优化宽带信息网络布局,完善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全面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构建“高清四川”,加强家庭智慧视听节点建设。建设“无线四川”,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升级,扩大高速无线局域网覆盖范围。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支持成都建设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扩大“宽带乡村”、“视听乡村”试点范围,支持农村地区宽带建设,着力缩小偏远山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等“数字鸿沟”。
第二节 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
加强在信息感知、智能传感、智能仪器等领域的创新与研发,突破一批物联网发展关键技术。推动物联网广泛深度应用,规范行业标准,扎实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实施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建设成都、绵阳等物联网产业园。
第三节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健全公众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维护重要数据资源和个人数据隐私安全。完善全方位互联网安全监测管控体系,建设信息安全预警平台,健全网络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提升信息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完善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手机和网络实名制。高效推进网络空间治理,严厉打击网络犯罪,提高网络治理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第十六章 推动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
第一节 促进大数据资源开发开放
加快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数据库,推动金融、交通、医疗、旅游、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数据集聚,建立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数据采集、管理、开放、应用等标准规范,推动大数据的资源挖掘、整合处理和开发应用。建立完善全省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分类分级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促进数据资源融合共享。
第二节 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
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挖掘等领域大数据技术研究,围绕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挖掘、展现、应用等环节,加快大数据软硬件产品开发,建立和完善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推动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
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深化大数据的创新应用,积极探索新的应用模式、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建设西部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北斗导航服务产业基地等。统筹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实施云计算示范应用工程,搭建四川云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转移,推动云计算创新发展。
第十七章 实施“互联网+”行动
第一节 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
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制造,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大力推动智能制造,促进制造服务化转型,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和典型应用。推动互联网与服务领域广泛融合,创新发展电子商务,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培育智慧旅游、智能交通等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优质服务。整合农业、畜牧、水产等领域信息资源,推动“互联网+”农业,打通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链条,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