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2017-02-13 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充分发挥首善表率作用,将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广泛开展迎冬奥、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汇聚精神力量。积极营造有利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持久深入推广普及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市民公约、行业规范,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创新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的表达,通过文艺作品、群众身边中国梦现实版典型事例、公益广告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利用城市雕塑、主题公园、街道社区等城市空间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使之融入百姓生活,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加强道德建设。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中,做到核心价值观宏大主题和微观行为有机统一。开展首都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市民国家意识、尊法守法意识、诚信意识和互助友爱精神。引导市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做爱岗敬业、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文明家庭”、“阅读家庭”、“幸福家庭”等创建活动,将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在亲情中升华。加强以文明礼仪养成和法治思维培养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北京榜样”、“最美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崇德向善。倡导科学精神,加强科普教育,鼓励市民终身学习,提高人文和科学素质。

  涵育公共文明。以更高标准建设城市公共文明,建立优良秩序,建设优美环境,倡导优雅言行,引领文明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大力解决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排队等群众反映突出的公共文明问题,逐步消除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发挥公民自治积极性,在社区安全、有序停车、文明养犬等方面共同约定、自觉遵守,共建文明家园。促进市民自觉自律,大力倡导简约生活、绿色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文明上网、文明旅游和文明出行等,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第二章 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十三五”时期,要统筹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恢复提升古都风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优化现代城市设计,彰显北京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一、构建整体保护格局

  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古都风貌关键节点织补,持续推动“一轴一线”历史文化魅力走廊建设,在加强旧城保护的基础上,实施好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

  恢复“一轴一线”魅力景观。大力实施风貌恢复提升,重点开展文物腾退修缮、传统文化元素回填、沿线环境整治与业态调整,充分展现“一轴一线”魅力景观。继续推动中轴线申遗,实施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继续开展景山寿皇殿古建筑、大高玄殿等文物古建保护修缮。传承晨钟暮鼓文化,开展钟鼓楼-地安门沿线建筑风貌整治,促进与什刹海、南锣鼓巷地区的整体风貌协调,增强区域文化氛围。开展天坛、先农坛地区综合整治,完成天坛医院等单位外迁,整体恢复天坛风貌。推进南中轴森林公园建设,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遥相呼应,赋予中轴线更多时代内涵。开展朝阜大街沿线白塔寺、隆福寺地区修缮更新,优化沿街环境及业态,建设有老北京特色、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走廊。

  加强旧城整体保护。坚持从文物与历史建筑、街区、旧城整体等层次开展全面保护,织补历史景观,保护传承物质空间衍生的传统文化,展现独特的古都风貌。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棚户区改造,有序腾退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继续开展历史文物修缮,进一步扩大文物开放数量,推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注重北京特色文化的传承,推进南锣鼓巷、东四三条至八条等胡同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大栅栏地区有机更新试点,完成鲜鱼口街历史风貌恢复,塑造古都商贸及市井民俗风情窗口。严格控制旧城整体空间形态,保护好旧城“凸”字形城廓、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肌理,加快推进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改造整治旧鼓楼大街、鼓楼西大街等重点历史街道,推进玉河南段、前门月亮湾地区护城河等历史河湖景观恢复,重现水穿街巷历史风貌。努力恢复传统建筑色彩、街道对景、城市景观线,让人们可以找到更多记忆中的老北京城。整合串联旧城自然人文资源,建设融旅游、文化休闲、绿化美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皇城文道”,为市民提供“绿荫漫步、文化随行”的休憩空间。

  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保护利用。挖掘区域文化遗产整体价值,制定实施北部长城文化带、东部运河文化带、西部西山文化带保护利用规划。北部推进长城文化带保护利用,加强红石门、古北口、箭扣、南口等处长城的修缮与利用,统筹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等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推动长城区域联合保护。打造东部运河文化带,统筹保护白浮泉、高梁(闸)桥、古河道等水利工程遗产,紫竹院、积水潭等古典园林,朝阳八里桥、通州三教庙、燃灯佛舍利塔等古建筑,传承运河文化。西部以三山五园-八大处为核心,恢复香山文物历史景观,实施北法海寺等文物保护工程,恢复传统京西稻田景观,建设中法友好文化交流基地,强化园林间的联系,打造荟萃自然风光、皇家园林文化遗产和近现代史迹的文化景观。西南部推动永定河流域历史文化长廊建设,统筹利用京西古道、妙峰山香道、三家店、卢沟桥-宛平城、西周燕都遗址、堂上、云居寺等历史民俗、红色抗战、宗教寺庙资源,再现城市襟山带河的山水大势。

  保护利用古文化遗址和工业遗产。推进圆明园、周口店等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遗址保护及形象化展示等工作。保护与发展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重点开展石景山模式口、门头沟爨底下村、房山水峪村、密云古北口镇等传统村镇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环境整治,保护好地域文化特色。开展首钢、长辛店、京西煤矿等工业文化遗产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等保护利用。

  二、传承弘扬优秀文化

  坚持“文”和“物”保护并重,深化各类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传承优秀民族和民俗文化。加强城市文化设计,创造新的能够世代相传的城市遗产,延续中华历史文脉,焕发名城现代风采。

  传承古都文化。整合以故宫、天坛、明十三陵、颐和园为代表的皇家宫殿、坛庙、陵寝、园林等资源,打造皇家文化品牌,促进故宫、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的统筹保护与利用。广泛设立历史碑记、标牌或展示橱窗,充分展现历史遗迹,讲好北京历史文化故事。加强“燕京八景”、“燕京小八景”等代表性景观的文化标识及景观小品设置,构建穿越历史与现代的“文化隧道”,使人们随处可品味时代的变迁和历史文化的厚重。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示展览等多种方式,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古都文化。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让人们在休闲旅游中更好地体验古都魅力。

  弘扬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弘扬机制,强化国民教育、民间传承、史志修编、经典普及力度,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落实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等载体传承好中华文化基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大非遗传承和展示的物质空间,实施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推动戏曲艺术发展,振兴传统工艺。加强优秀民俗民风的传承保护,结合核心区人口疏解和功能优化,恢复一批胡同、四合院、老字号,原汁原味展示老北京衣食住行等京味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留住浓浓的乡愁。

  让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使现代建筑形象和古都风貌有机融合。细化建筑设计规范,不断提高和改善城市建筑设计品质,形成风格协调、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整体意象,焕发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风采。

  三、创新推进保护和传承

  把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完善体制机制,创新保护模式,健全法规规章,强化科技运用,创新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完善体制机制。划定城市紫线,制定旧城建筑设计风貌控制图则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实施图则。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体制,明确市级部门、区政府、产权单位及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绩效评价标准等,推进保护管理的全覆盖和精细化。统筹用好名城保护专项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建立民间名城保护公益基金,强化名城保护的资金保障。合理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名人故居、会馆等保护利用。

  创新保护模式。统筹功能调整、人口疏解、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积极探索多方参与、多方负责、多方受益的旧城街区保护利用模式。开展胡同修缮整治项目试点,创新居民居住权益实现和流转方式,激发居民参与保护改造的积极性。

  健全法规规章。修订《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制定旧城平房区规划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等保护利用管理办法。制定《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一步完善非遗三级名录和保护机制。

  推进名城保护智能化。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化。加快推动故宫、颐和园等重要文化遗产、部分历史街区数字化工程,让人们不出家门就能游北京。推动为重要文物古迹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建立电子档案,提供二维码解说和深度了解链接,让建筑可以阅读,让历史开口说话。完成历史建筑网格化管理电子地图,提高保护管理效率。

第三章 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均衡发展,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按照保基本、促公平、提效能的思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和活动,继续加强重大功能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首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集文化休闲、教育培训、体育健身于一体的街道(乡镇)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资源统筹,创新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模式,依托社区(行政村)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拓展便民文化服务、社区交流功能空间。鼓励在古都文化风貌显著和传统文化特色浓厚的社区和乡村,设立社区乡村博物馆。发挥地方志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城乡地方志文化建设。着力推进标准化,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管理服务标准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行菜单式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推进均等化,加快市行政副中心、新城、新建大型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着力推进社会化,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作、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促进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着力推进数字化,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搭建数字服务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加强文化惠民。提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方志馆等的服务水平,继续推动部分公益性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演出单位扩大低票价比例,政府投资的剧场、国有文艺院团安排一定的免费公益场次。继续办好惠民文化消费季,促进文化消费。实施全民阅读计划,鼓励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在公共场所设置微型图书馆和阅读角,发挥好基层图书室效用,建设书香城市。继续加强面向农村居民的文化惠民活动,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推广文化艺术普及,开展优秀文化遗产和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打造文化雅集、小型音乐会、文化讲坛等新的活力点,提高市民文化艺术素养。

  加强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国家美术馆新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国学中心等国家级文化设施。推动国家大马戏院建设。建成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完成北京画院改扩建工程,建设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北京市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奥林匹克中心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北部、西部、南部区域规划建设专题类博物馆、剧场,优化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

  二、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严格执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着力推进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对接,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进一步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引导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高精尖”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优化提升传统优势文化行业。促进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统优势行业稳定发展,唱响文化主旋律。加大版权保护力度,政府性资金向原创环节倾斜,鼓励优秀文化艺术创作。运营好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剧场、院团、优秀剧目资源的有效对接,让剧场有演出,让演出有剧场。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一流文艺院团。推动出版企业做强,加快数字出版业发展,建设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加快影视节目生产制作数字化应用,促进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布局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进影视投资、制片、发行等核心资源在京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

  发展壮大创意交易行业。做大做强设计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三大创意交易行业,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推出“北京设计”百强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设计机构,支持中小微设计企业做专做精,形成一批“北京创意”、“北京设计”的品牌和示范性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广告集团,提升广告创意策划、效果评价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发展水平。推进会展业品牌化经营,提升精细化服务能力。加强艺术品市场服务和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艺术品收藏和交易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强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挥好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以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中国乐谷、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等为支点,发挥科技、文化融合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功能区内涵,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等相关产业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积极培育以数字内容、新媒体等为主体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有效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3D动漫电影等动漫游戏技术的研发创新。加快移动音乐、网络视频、微电影等数字音视频业态发展。促进视听新媒体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佳作通过现代网络终端广泛传播。

第四章 扩大文化交流传播 

  坚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在北京融合汇聚、展示交流,创新传播渠道,推动文化贸易,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促进京津冀文化交流合作

  发挥京津冀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地缘优势,建立京津冀三地历史文化遗产共同保护机制,推动实施京津冀地区历史文脉研究保护传承工程,联合开展长城、大运河、明清皇家建筑等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联合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和非遗品牌。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建立京津冀基层文化服务合作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发挥好区域文化联盟作用,多层面对接资源,组建京津冀演艺联盟,共推演艺合作,带动提升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完善京津冀文化产业合作机制,立足首都设计、研发、品牌等文化产业高端环节,以影视、演艺、动漫、出版等产业领域为着力点,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开展区域内文化生产、文化交易、文化消费等领域深度合作,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协作。加强区域内体育赛事活动、旅游等交流合作。

  二、强化国内文化交流荟萃

  支持地方优秀的艺术表演院团、特色原创文化产品、优秀戏剧和经典曲目来京展演交流。充分利用北京文博会及相关专业性展会、交易会等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交易,辐射带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好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文化周、欢乐春节、魅力北京等重大文化交流品牌活动。积极拓展旅游的文化传播功能,打造精品线路,丰富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难忘的魅力文化之旅。

  三、提高文化国际影响力

  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文化走出去。创新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依托国际友好城市、驻外机构、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平台,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合作。依托主流媒体,充分运用数字传媒、移动互联等科技手段,构建立体、高效、覆盖面广、功能强大的国际传播网络。吸引国际著名剧团、经典剧目来京巡演交流,支持国内优秀艺术表演院团和品牌剧目赴国(境)外驻场或交流。扩大国际文化体育交流,办好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重大品牌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北京高端专业展会影响力,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实现“中国元素、国际表达”。加大对文化出口、文化市场开拓、文化贸易人才的政策支持,大力促进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数字动漫等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北京地区版权输出,鼓励企业对外开展文化领域投资,积极承接国际设计、广告策划、文化软件、影视制作等领域高端服务外包业务,进一步带动提升北京文化企业和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第七篇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时期,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均等,保障基本民生,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市民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生活更加幸福。

第一章 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基础。要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衔接,为有特殊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及时帮助,让市民享有更好的社会保障。

  一、努力促进就业增收

  主动适应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优化就业结构和布局,精准促进就业增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优化就业结构和布局。结合产业升级转移,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减少劳动密集型就业,促进“高精尖”产业就业,增加保障城市运行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根据城市功能布局调整,推动就业人口随功能转移疏解,适度增加城六区以外的平原地区就业。

  做好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构建覆盖城乡、统一规范、上下贯通、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标准和绩效考核制度,提升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的规范化、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专项就业服务。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到基层工作。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计划,培育新型农民,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残疾人就业,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吸纳残疾人,促进福利企业发展,鼓励残疾人创业。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开展综合评价,提供更加精细化的就业援助。构建人力资源二次开发体系,发挥退休人员的经验和技能。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与调控体系,引导企业合理进行工资分配。完善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和落实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扩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健全农民增收机制,稳步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攻坚工程,强化精准帮扶、定点帮扶,探索实施资产收益帮扶制度,建立帮扶工作责任制,确保低收入村、低收入户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筑牢社会保险网底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要着力推动社会保险制度统筹衔接、公平可持续,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努力实现社会保险人人享有、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统筹社会保险制度。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建立覆盖各类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适度提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企业年金管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健全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待遇向大病和困难人群适度倾斜。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完善基金预决算制度,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全市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在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基础上,确保本市基金运行平稳。适时开展基金委托投资,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实现医保个人账户封闭管理。

  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保服务。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多险统一”经办服务,逐步实现网上办理、自助办理。依托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缴费和社会保险金发放的便利程度。丰富社保卡功能,扩大社保卡应用领域。

  三、健全社会福利网络

  健全和完善救助、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守住守牢民生底线,营造充满关爱的社会氛围。

  统筹实施救助政策。完善基本生活救助、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制度体系,实现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发展和有序衔接。健全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救助对象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逐步扩大核对事项,确保救助服务公平、公开。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模式,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志愿者、社会组织等提供救助服务。

  关爱有特殊需要的社会成员。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残疾人融合教育,使残疾适龄青少年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无障碍。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鼓励和支持专业化的法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为妇女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援助。完善儿童福利制度,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提高孤残儿童养育标准,完善家庭寄养制度。新建北京市第三儿童福利院。健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多部门合作机制。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

  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畅通社会各界参与慈善的渠道,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健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完善志愿组织管理、志愿服务规范、志愿者激励机制,倡导市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让更多的人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务。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体系,弘扬慈善文化。

  四、做好基本住房保障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完善基本住房制度和保障房供应体系,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稳步推进自住型商品房建设。

  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立足于让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受益,矢力攻坚,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市级统筹,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尊重居民意愿,主动对接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和人口疏解,重点实施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等工程,同步提升周边基础设施、环境品质和公共服务能力,让群众住得更加安全舒适,2020年基本完成中心城棚户区改造。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坚持“以租为主”,主要通过新建、收购等多种方式筹集公共租赁住房。鼓励保障家庭承租市场房源解决住房困难。坚持“建管并重”,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住房保障法规建设,优化保障房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住房保障建设、审核、分配、退出及后期管理全过程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实现保障房公平分配、有序轮转。

  稳步推进自住型商品住房建设。完善自住型商品住房政策体系,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支持居民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第二章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成就未来。要把教育始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构建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所有人提供适宜的教育。

  一、增强教育服务供给能力

  适应首都城市空间布局、人口分布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在重点区域、重点阶段有步骤地扩大基础教育办学规模,切实满足适龄学生接受教育的需要。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创办幼儿园。根据学生数量增长趋势和不同阶段结构变化,重点加强小学、初中教育设施建设,适当增加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鼓励优质高中寄宿部、国际部在郊区新城、北京周边地区办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重视农村教师的培养发展,完善教师配置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教师资源结构。

  二、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以发展的方式,不断缩小区域、校际教育水平差距,努力为学生成长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全市统筹规划,重点加大对农村等薄弱地区的义务教育支持力度。加强基础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持续提高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作用,以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一体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多种形式以强带弱、以城带乡,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引导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在城乡间、校际间合理流动,并逐步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开发丰富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加大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平台整合力度,加强北京数字学校建设,推动优质课程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

  三、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贯穿到课程教学全过程,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增强学生体魄,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方志馆等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创新学习制度,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完善教育督导。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