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一、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稳定能源资源产品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继续巩固和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着力扩大装备制造业、投资类商品、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做强一般贸易,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二、提升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促进贸易与投资互动,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大企业。加强贸易与产业结合,努力巩固传统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创新营销模式,最大限度促进闽货销售。加快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鼓励企业建设国际营销体系,推动出口由货物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
三、妥善防范外贸风险。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巩固传统市场,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降低出口集中风险。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加强进出口预警监测和防控,建立健全贸易摩擦和信息服务平台,完善预警和应对机制。
第三章 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做大增量优化存量,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深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品牌企业和十亿级品牌产品,建成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实现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
第一节 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
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紧紧抓住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契机,打造东南沿海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端集成电路制造及封装/测试、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及彩色滤光片、微波通信、激光/红外探测镜头、工业机器人镜头及应用系统、蓝宝石衬底、LED外延片芯片、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等。
推动石化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以“两基地一专区”为依托,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促进炼油及乙烯等重点化工原料产能倍增,加快发展中下游产业,鼓励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全面延伸“三烯三苯”产业链,丰富三大合成材料的种类,加强与关联产业对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炼油能力达5000万吨、乙烯产能达300万吨、芳烃产能达500万吨。
推动机械装备高端化发展。重点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突出智能制造及运用,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加快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研发,构建高端机械、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化输配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风电核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链,建立健全重大装备开发制造体系,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汽车产业基地和国家级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造基地。
专栏3:三大主导产业重大工程
电子信息:建设福州、厦门、泉州、莆田等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及东南,沿海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形成沿海集成电路产业带,推动福州新型半导体显示器、厦门集成电路、莆田高世代面板、卫星数据应用等一批高端项目建设。
石油化工:建设湄洲湾、古雷石化基地和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推进炼化一体化、乙烯、烯烃、芳烃、己内酰胺等一批龙头项目建设,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增加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的有效供给,加快芳烃—化学纤维聚合物产业链建设,发展高端聚烯烃塑料、工程塑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工产品。丰富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等合成材料种类。
机械装备:拓展“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支持“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研发应用工程。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动力电池、汽车发动机、电动车、特种专用车、特种船舶、通用飞机、汽车研发中心、装备制造研究机构、新型交通装备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福州高端商务车和轿车、厦漳大中型客车和特种专,用车、龙岩三明闽西北特种专用车和微型车三大汽车产业基地,,以及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通用航空、核电装备、风电装备等基地(园区)。
|
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突破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和新医药、海洋高新等产业规模化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依托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一代通信系统(含移动互联网)的网络设备、智能天线、智能终端。
新材料重点加强稀土及稀有金属材料、光电材料、化工新材料、环境工程材料、特种陶瓷材料、石墨烯等领域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打造一批国家级稀土、钨、储氢合金、高性能磁性、环境工程、特种陶瓷等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基地。
新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新型环保电池,建设海西核能工程技术中心、新能源汽车基地、新型环保动力电池制造研发中心,打造国家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国家级海上风电检测中心和东南沿海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节能环保重点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自动化控制、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高效电动机等工业节能设备,高效照明产品等节能产品,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设备及其配套产品和垃圾处理技术设备。扩大再生资源、战略金属回收利用规模,促进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城市餐厨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和废旧塑料制品资源化、规模化利用。
生物和新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药耗材、现代中药及中药材、生物制造、化学药物等,加大重大创新药物、重点仿制药物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开发和产业化,形成规模化发展。
海洋高新重点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材料等领域,提升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和海水淡化利用设备制造业竞争力。
三、推进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工程,实施工业强基、“机器换工”、质量品牌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试点等行动,广泛应用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推动传统特色产业智能化改造和创新转型,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变,提高产品功效、性能、适用性和可靠性。轻工业重点推进食品工业、制鞋业、造纸业提升发展,打造全球顶尖的休闲运动鞋制造中心。纺织业发挥化纤、织造、染整、服装、纺机产业链优势,做大做强纺织化纤和服装生产基地。冶金业加快延伸下游精深加工产业,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打造中国最大不锈钢产业基地和铜生产研发重要基地。电机电器重点推广集成制造、高效节能电机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鼓励发展高端产品。建材业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升石材、建筑陶瓷、汽车玻璃工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