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清晰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建立将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建设,全面建立全省一盘棋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积极开展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探索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探矿权采矿权原则上实行市场化出让。探索建立海洋资源价值评估机制和初始产权有偿取得机制,推动成立中国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健全污水、垃圾处理和排污收费制度。健全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加大对农产品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完善跨地区生态补偿制度,推动汀江-韩江开展跨省生态补偿试点。推行省级与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联动,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二、完善资源环境保护和管理制度。完善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监管制度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健全水资源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责任考核制度。推行林地定额管理、用途管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制度。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建立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和溯源追究制度。积极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推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修复与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动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三、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体系。制定实施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办法,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县(市)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强化地方环保“党政同责”、部门环保“一岗双责”。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环境保护督察制度。
专栏20: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大工程
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实施净化水质、保持流量、清淤底泥、优化河床、保护河滩、重塑河滩、生态防洪工程等。
水源地保护及治理工程: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排污口和网箱养殖,强化水源地水质监测,加快备用水源建设。
废物处置:建设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生活垃圾适度集中处置设施等。
林业:实施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与补偿、战略性林木资源储备等工程。
循环经济: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南平、石狮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德化陶瓷、泉港石化等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南平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

第十章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带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突破,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换,建设富有创造力、充满活力的先行省份。
第一节 健全要素市场体系
一、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完善上网电价形成机制,逐步推进竞价上网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和企业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以及差别化电价和超限额能耗惩罚性电价制度。加快建立天然气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落实资源税改革,将重要资源产品由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
二、深化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建立公益林补偿稳步增长和林权收储机制,健全规范有序统一的林权流转市场。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公务用车制度。
三、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吸引更多境内外金融企业来闽设立机构。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规范民间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发展普惠金融。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引导企业通过股权和债权融资。依法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规范有序发展各类交易场所。构建强制保险和巨灾保险机制,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绿色理赔通道。
四、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维护市场统一开放。建立跨地区投资、地区生产总值、财税等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改革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办法,强化垄断环节监管。依法严厉查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健全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相互衔接的市场监管机制,完善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制度,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