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大数据应用。加大对数据分析挖掘、可视化等领域的研发
力度,深化系统内部数据和社会数据的关联分析。强化大数据技术
在供需平衡预测、库存监管、质量安全监测、调控措施评估等方面
的应用,提高宏观调控、行业监管以及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分析不同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种
植成本、市场粮价等相关因素,掌握农民收入变化等情况,为“价
补分离”收储制度改革后补贴发放决策及实施提供依据。
建立大数据开放共享机制。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国家、
省、企业各类系统的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加快数据交换共
享机制建设,在符合有关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推动企业数据资源向
国家、省级粮食管理平台汇聚,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
数据壁垒。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交换,推进
与金宏、金农、金关等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制定粮食行业数据共
享开放目录和制度,依法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提高数据的使
用价值。加强数据资源在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和开放等环节的
安全保护。
— 25 —
专栏 8 粮食管理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国家粮食大数据中心:建立粮食行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数据交换共享机制,
形成粮食行业统一、公共的数据资源池,实现全行业各种系统、各类数据来源的集
中整合和统一存储,利用行业大数据资源提升宏观调控、行业监管以及公共服务的
精准性和有效性。国家粮食大数据中心系统架构分为数据集成、数据存储、应用支
撑三个层面。数据集成层主要实现对业务系统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及加工
处理。数据存储层主要实现对业务系统的结构化数据及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存储。
应用支撑层主要实现数据的分析呈现及为各类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国家粮食管理平
台的各类应用通过统一的数据服务接口和应用开发接口(API),可以直接利用数
据分析结果或读取和调用数据对象做深入的统计分析、呈现,也可融合多个数据对
象做数据的深度挖掘,为行业信息化提供大数据产品服务。
国家粮食管理平台:优先采用云架构、大数据等先进、弹性化技术,实时连接
各省级粮食管理平台,汇聚行业管理和宏观决策所需数据,建设全国性业务系统一
体化支撑平台。国家粮食管理平台应考虑行业管理模式和技术架构的统一规划,制
定粮食行政管理标准化流程,采用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性平台架构,注重实现
开发、测试、运维的一体化,为业务层提供标准化、可复用的应用支撑。国家粮食
管理平台与省级粮食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按照“分层次、分模块、分步骤”的原则
稳步推进,“十三五”中期实现仓储、质量监测等信息的共享和应用。
省级粮食管理平台:建设集粮食行政管理、宏观调控、监督检查和社会服务等
功能于一体的省级粮食管理平台,与国家粮食管理平台及各级粮食收储企业、批发
市场、交易中心、重点加工企业、粮食应急配送中心和质检机构互联互通,进行粮
食信息采集、汇总、分析和利用,具备行政许可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储备粮管理、
— 26 —
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粮食流通统计、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放心
粮油、质检管理、监督检查、信用管理等基本功能。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鼓
励使用云计算服务,可按照公有云和私有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第八节 实施粮食行业信息服务开放行动
健全粮食行业信息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升级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新媒体平台,完善信息公开、办事服务、互动
交流等功能,推动在线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依托第三方机构,
开发涵盖粮食交易、物流、价格、质量、供需形势、信用、消费、
贸易、营养状况等多层次的粮食信息产品,提升粮食行业信息服务
的影响力、权威性和覆盖面。
创新信息服务方式与内容。建设面向粮食行业管理部门、粮食
经营企业等的信息发布系统,建立信息发布制度,提供产业运行状
况、供需平衡、粮食安全预警、应急供应、质量监测、物流服务、
价格监测等全方位信息服务,增强信息发布的权威性、覆盖面和有
效性。建立粮食科技综合信息共享与服务信息系统,集聚产学研用
管各方力量,形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领域的数据共
享机制。通过微信、微博、短信、手机 APP 等方式,向种粮农民宣
传粮食政策,发布粮食收购、价格信息及补贴政策等,引导农民科
学合理安排粮食生产。建设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营养技术信息
库,开展交互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