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2 粮食仓储信息化提升工程
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以粮库核心业务信息化为主线,分收纳库、储备库、示
范库三个层级信息系统进行建设,实现与省级粮食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收纳库信息系统一般包含粮食出入库、资金结算、统计报表等基本功能。储备库信
息系统在收纳库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储备粮管理、智能仓储、智能安防等模块。
示范库信息系统在储备库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自动控制、数量监测、智能
终端、风险防控、商业智能等新应用,每个省(区、市)选择 1−5 个粮库作为智能
化升级改造示范库。
智能粮库新型装备集成应用示范:开展粮食收储品质一体化检测仪器、粮情专
用传感器、智能干燥、多参数粮情检测、粉尘监测、数量检测、仓储机器人等装备
的研发及集成应用示范,加强清理中心、烘干中心智能化示范项目建设。 第二节 强化粮食物流信息服务
推动建设国家级粮食物流信息平台。积极推进与社会综合性物
流信息平台合作,融合相关物流信息资源,推动形成政府公共数据
与市场数据相融合的粮食物流大数据体系,实现我国主要粮食通道
的粮食流量、流向和流速的动态监测,提升粮食流通效率。
引导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粮食智能仓储物流、中转体
系建设,发展一批模式成熟的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实现与粮食市场、
收储企业、加工企业等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促进公路、
铁路、水路多式联运的信息互联互通,提升粮食物流自动化、智能
化水平和运转效率。加强与交通、海关、贸易、检验检疫等部门物
— 15 —
流相关信息系统对接。
专栏 3 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工程
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园区建设:在物流与加工能力较大的地区,建设集粮食仓
储、运输、冷链、口岸、交易、检验、加工、配送、电商、展示等现代物流服务功
能和技术手段于一体的物流园区,加快推动智能仓储、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安全
追溯等信息系统的示范应用,实现园区管理的自动化和智慧化。
粮食集装单元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粮食集装单元快速检测与识别
技术、运输过程动态监控技术、滑托板等装卸设备智能控制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实
现粮食物流流向的动态监测、数量和质量的动态感知,在途粮食的质量与安全的动
态监控。 第三节 提升粮食加工业信息化水平
实施重点粮食加工企业信息化改造。鼓励重点粮食加工企业进
行原粮及成品粮出入库、库存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改造,结合粮食应
急配送中心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成品粮应急管理建设。鼓励和支持
重点粮食加工企业建设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并与省级粮食
管理平台互联互通,通过国家粮食管理平台形成跨区域、全国统一
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粮食加工业信息监测系统建设,实现重
点粮食加工企业最低最高库存量、加工能力、加工数量、产品质量
等信息的在线监测。
实施装备设计与制造升级行动。利用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虚
拟仿真和数字模型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加工装备设计与制造的数字
— 16 —
化水平。鼓励智能感知、知识挖掘、系统仿真、人工智能、工业机
器人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加工装备智能化升级。支持装备
制造企业为粮食企业提供远程在线监测及服务。
推动粮食加工企业智能化升级。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
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智能管控、产业链
协同和供应链优化。加快物联网、快速检测等技术的应用,实现粮
食加工过程的生产工艺、环境、产品质量等全生产周期的信息采集。
探索推进粮食加工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等,实现
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
专栏 4 粮食加工企业信息化升级工程
重点粮食加工企业信息化改造:搭建重点粮食加工企业信息监测网络,利用大
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强对粮食产业运行数据的分析和研判,为粮食加工业补贴
政策制定、实施提供依据,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进行原粮出入库、库存管理、
成品粮应急管理及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等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最低最高库存、加工能
力、加工数量、产品质量等信息的在线监测及信息共享。
加工装备数字化升级工程:推进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应用,推动物联网、
智能制造、大数据在生产制造、故障诊断等环节的创新应用,形成加工装备自动化
生产线、自动化仓储与分拣系统等一批典型标志性成套装备,实现加工装备的数字
化换代和智能化升级。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服务信息系统建设,鼓励制造企业基
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实
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数字化工厂示范工程: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粮食加工与装备企业通过新建或改
— 17 —
扩建方式,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数字化工厂,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技术、核心技术装
备的集成应用,改造工艺流程,改善产品检验检测手段,提高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
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水平。 第四节 提高监测与应急信息化水平
健全粮食信息监测网络。提升现有粮食统计、市场监测信息系
统功能,拓展互联网信息采集渠道,建立以实时采集为主的市场信
息采集系统,加强统计信息系统和市场监测信息的数据共享。建立
健全粮食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监测预测体系,在生产环节对粮食
进行分地区、分品种、分时节监测,预测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粮食
产量、质量变化等情况;在储备环节,准确掌握中央、地方、企业
和农户粮食库存数量、品种、布局及动态变化等情况;在消费环节,
准确掌握全社会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粮食消费量及品种状况等。
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化市场信息分析能力,建立预测预警数据模型,
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粮食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监测
国内、国际粮食价格波动,提升粮食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提升粮食应急供应信息化水平。加快应急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
和应急配送中心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动态实时监管,
建设各级粮食应急管理可视化系统。依据各级政府粮食应急预案,
建立应急调度模型和专家辅助决策系统,支持应急模拟演练和预警
信息发布。建立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供应信息系统,实现应
— 18 —
急供应点、配送中心、储备库和加工企业之间的实时数据交换。
完善粮食市场监测信息数据库。加大对国内外粮食生产、贸易、
物流、消费的监测力度,加强对国内外粮食期货、现货价格的跟踪,
整合粮食监测信息资源,为精准分析、精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专栏 5 监测与应急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
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以小麦、稻谷、玉米、油脂油料为重点,综合考
虑常规监测、热点监测和应急监测的互补性,结合短期、中期和中长期监测需求,
建立包含产量、贸易量、消费量、库存量、现货和期货价格等监测指标的国内、国
际市场动态监测及中长期滚动预测系统,解决粮食决策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结合的
问题。
粮食应急配送中心信息化建设:进行区域配送中心和粮食应急供应网点的信息
基础设施改造,重点加强商业客户、产品库存、仓储资源、运输装备的信息化管理,
积极采用卫星定位、电子托盘、RFID 等技术,实现出入库管理、作业调度、自动
盘库、客户合同、物流配送以及安防监控等功能。粮食应急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对下
要与应急供应网点联通,及时或定期掌握各网点库存和销售情况;对上应与粮食行
政管理部门联通,接受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应急指挥调度。
粮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具备粮食应急预案管理、应急知识库管理、应急组织
机构管理、应急模拟演练等功能,实现应急任务的编制以及任务执行过程中的现场
监督管理。通过统计和分析,对应急指挥在市场监测分析能力、决策效率和执行能
力、应急响应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完善应急预案。
— 19 —
第五节 提升粮食市场信息化水平
打造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进一步健全体系、提升功能、规
范操作、拓展业务,把全国粮食统一竞价交易平台升级打造为国家
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引入质量检测、金融、物流等第三方服务,推
进粮食交易方式多元化和服务的个性化,完善功能板块,实现交易、
结算、委托服务等全流程网上操作,建成功能齐备、服务高效、运
转规范、安全可靠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扩大全国统一粮食竞价
交易系统的市场联网范围,加强粮食交易中心省级终端硬件建设,
增强信息采集、服务能力。强化信息统计分析、信息报送、信息服
务能力,分析并发布交易的性质、品种、价格、数量、质量、需求
等信息,促进粮食产销衔接,有效发挥市场信息导向作用。
推动粮食现货批发市场信息化升级。加快建立粮食现货批发市
场信息管理系统,为场内商户和公众提供客户评价、物流配送、产
品追溯等服务,推动现货批发市场信息管理系统与全国一体化平台
的深度融合。
推动“互联网+粮食”电商平台建设。坚持市场化主导,引导有
条件的企业试点建设粮食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与成熟电子商务平台
合作,建设粮食应急供应点网上超市,推动电子商务在产销衔接、“放
心粮油”工程中的示范和推广。推动粮食现货批发市场采用电子商
务交易模式,鼓励粮食企业、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等应用电子商
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打造粮食电子商务品牌。建
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追溯机制,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数
据资源,提升企业精准营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