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装备信息化水平显著改善。粮食质量快速检测、多参
数粮情检测、智能干燥、储运及加工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加工、仓储装备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行业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
建成互联互通的粮食流通管理信息网络。完成 80%以上国有粮食收储
企业信息化升级改造,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数字化实验
室覆盖率达到 60%。
——行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明显增强。建成国家粮食大数据中
心,实现收储、物流、加工、消费、交易、质检等信息的汇聚和融
合,形成粮食价格指数。大数据在粮食供需预测、库存监管、质量
安全监测等领域应用深入开展。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初步
形成。
— 11 —
——行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更加高效。建成行业公共服务信息系
统,形成行业信息服务体系。依托粮食大数据资源,促进大数据增
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
——行业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建立完善的粮食行业信息
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和运维保障体系,信息化科技创新体系、人
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
专栏 1 指标体系
指标 2015 年 2018 年 2020 年 属性
一、行业管理水平
国家粮食管理平台 - 初步建成 建成 约束性
省级粮食管理平台(个) - 20 31 预期性
二、核心业务覆盖率
政策性粮食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30% 50% 100% 预期性
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平台采集率 - 30% 70% 预期性
三、基础设施水平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信息化升级改造覆盖率 13% 50% 80%以上 预期性
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数字化实
验室覆盖率
<5% 20% 60% 预期性
重点联系粮食批发市场信息化改造覆盖率 <5% 25% 50% 预期性
重点粮食加工企业信息化改造覆盖率 <15% 25% 50% 预期性
四、信息化标准体系
粮食行业信息化标准数量(项) 23 30 50 约束性
五、粮食大数据应用
国家粮食大数据中心 - 初步建成 建成 约束性
粮食行业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数据量 TB 级 TB 级 PB 级 约束性
即时数据采集率 - 10% 40% 预期性
— 12 —
第三章 主要任务
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构建国家、
省、企业三级架构,完成国家及省级粮食管理平台建设,着力做好粮库
智能化升级改造、粮食交易中心和现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信息一体化平
台、调控监测体系、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等建设,为宏观调控、
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和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分收纳库信息系统、储备库信息系统、示
范库信息系统三个层级建设粮食仓储信息系统,提升仓储装备智能
化水平和粮食收储信息化服务水平。粮食交易中心和现货批发市场
电子商务信息一体化平台重点完善全国粮食统一竞价交易平台功能,
改善粮食交易中心省级终端硬件条件,发展“互联网+粮食”电商平
台,推动粮食现货批发市场信息化升级。调控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建
立全国粮食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监测预测体系,对供需状况及
趋势进行准确判断,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支撑。粮食质量安全监管
信息系统建设重点进行质量信息采集与分析,实现粮食综合质量评
价,提高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第一节 推动粮食收储信息化
实施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紧密围绕粮库核心业务,加快建设
融合业务管理、出入库作业、智能仓储、远程监管、安防监控、办
公自动化等于一体的粮食仓储信息系统,重点进行承储政策性粮食
的粮库信息化建设,提升政策性业务的监管水平,着力解决粮库经
— 13 —
营管理粗放、运行效率低下、业务协同能力不足、信息流转不畅、
监管存在漏洞等问题,实现业务经营管理、仓储管理、质量管理、
作业调度管理等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并为常态化在线库存检查奠定基础。
提升仓储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扦样、检验、称重、烘干、
通风、仓窗、熏蒸、装卸、整理等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改造,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推动装备通讯协议标准化,提升装备
的信息感知、处理、传输和控制能力。推动快速检化验、地磅称重
控制一体化、测控集成终端、多参数粮情检测、低温储粮通风机组、
粉尘监测、仓储机器人等专用智能化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
清理中心、烘干中心智能化示范项目建设。
提升粮食收储信息化服务水平。支持粮食企业和第三方建立粮
食仓储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多参数粮情、虫害识别、智能通风、安
全生产预警、质量预警等深度分析与决策支持。依托省级粮食管理
平台,实现对库存粮食数量、质量、储存安全情况的动态监管,强
化政策性粮食的远程监管能力。建立农户粮情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向农户提供技术、市场、政策等信息,促进低成本农户储粮技术应
用。提升粮食产后服务信息化水平,为农户提供烘干、保管、交易
等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