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开展基因编辑、分子设计、细胞诱变等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生物种业企业。大力发展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新技术,创制一批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兽药、植物新农药、绿色饲料、绿色肥料等重大产品,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到2020年,生物农业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产业化 |
荃银高科优势杂交稻新品种选育/转基因玉米品种选育及产业化、隆平高科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高通量育种大数据信息处理平台、丰乐种业玉米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玉米抗茎腐病和丝黑穗病分子标记育种及产业化/水稻抗病分子标记育种及产业化/优质抗病水稻广三系不育系的研究与应用、皖垦种业小麦多倍体育种及其产业化等。 |
重大平台 |
绿色环保水稻工程实验室、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作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 |
6.生物制造。
紧盯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方向,加快生物基材料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点发展聚乳酸(PLA)、丁二酸丁二醇聚酯(PBS)、聚羟基烷酸(PHA)、聚有机酸复合材料及椰油酰氨基酸等生物基材料及生物助剂。持续加强非粮原料转化、生物质气化、生物酶解等关键技术研究,不断提升柠檬酸、燃料乙醇、富马酸、苹果酸等大宗精细化学品和工业酶制剂产品规模水平。到2020年,生物制造产业产值超过400亿元。
产业化 |
华恒巴斯夫发酵法丙氨酸和氨基酸表面活性剂、中粮生化聚乳酸/纤维素燃料乙醇、丰原集团聚乳酸/维生素系列产品/明胶/氨基酸/L-苹果酸/L-丙氨酸、雪郎生物生物降解材料/生物基复合材料、铜陵康智生物发酵产业园、铜陵瑞璞丹皮酚提取及副产品产业化基地、绿塑科技生物基完全降解改性材料(PHA)及制品产业化、海升果业天然生物果胶、和兴化工PBS、虹泰生物法制油酸及下游制品等。 |
重大平台 |
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生物化工分离提取技术实验室、雪郞公司生物基降解树脂实验室等。 |
(四)绿色低碳。把握能源变革重大趋势和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发展要求,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20年,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
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鼓励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坚持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相结合、整车引领和加强配套相结合,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到30万辆,建成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化领先、配套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及电机驱动系统技术创新。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研究,加强电机驱动系统、电机控制器、制动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力争电机、电池、电控研发和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充电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领域,推进充电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充电服务体系。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鼓励建设集停车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停车场,逐步推进城市公共停车场及住宅小区增建充电桩。
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在城市客运、环卫、物流、机场和车站通勤、公安巡逻、景区观光等领域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探索开通城际间新能源汽车客运专线,增加营运路线和规模。推进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使用新能源汽车。
产业化 |
奇瑞新能源铝车身骨架纯电动乘用车/新能源电池包、奇瑞汽车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凯翼汽车云木科技智能互联研发及产业化、江淮汽车新能源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高端及纯电动轻卡、大富重工电动汽车、安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安庆安达尔新能源汽车升级改造、合肥国轩锂电池正极材料、铜陵国轩动力电池/碳酸锂、恒宇新能源锂聚合物动力电池及材料生产基地、科达洁能锂电池负极材料、猎豹新能源汽车、铜陵沃特玛锂离子动力电池、皖南电机新能源汽车电机、郑蒲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天康集团高倍率动力锂电池、瑞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众泰(铜陵)新能源汽车、奇点(铜陵)新能源汽车等。 |
重大平台 |
高节能电机及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电动客车工程实验室、合肥国轩高科企业技术中心、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奇瑞新能源动力电池实验室和电驱动实验室等。 |
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风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促进光伏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推进高效率低成本光伏技术应用。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加快高效率低成本光伏技术开发。支持高效率晶硅电池、新型薄膜电池、电子级多晶硅、高端切割机、全自动丝网印刷机、高纯度关键材料等研发和产业化,提高光伏逆变器及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光伏新能源领域标准化研究,完善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品认证和服务运营水平。
积极有序推进光伏应用。引导光伏电站与配套电网规划和建设,实施若干光伏发电工程。在合肥、蚌埠、芜湖、六安、安庆等城市实施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工程。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方式,推广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到2020年,全省累计并网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8GW。
产业化 |
凯盛科技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中广核光伏发电、阳光电源新能源发电成套装备制造基地/储能装置生产基地、安徽海容新型结构管式胶体高储能电源、庐江经开区新能源动力装备产业基地、信义光伏电站、中路高空风力发电、协鑫集成超大光伏组件和双片电池、亳州昌盛光伏电站、当涂协鑫渔光互补、新能创投光伏发电/风电、隆基2GW高效单晶光伏组件、铜陵三公山风力发电等。 |
重大平台 |
省智慧能源集成创新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