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
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申报建设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加强量子密钥分配技术研究,建设基于量子密码的新型安全通信网络体系,积极拓展量子通信在金融、互联网、军工等领域应用。探索量子计算机新模型,推动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和量子仿真应用。开展面向未来网络的前沿科学技术研究。
2.新药创制。
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加强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新型疫苗等创新药的研发,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体系,推动新药产业化。
3.核能装备。
支持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攻克铅基反应堆设计与仿真、反应堆材料与液态铅铋回路、反应堆运行与控制等技术,开展移动式小型铅基堆核电源研发设计和关键设备研制。
4.燃气轮机。
加快推进微小型燃气轮机研发,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分布式能源、车船动力和通用航空动力用0.1-10MW级微小型燃气轮机。深化与骨干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推进重型燃气轮机研发及产业化。
5.虚拟现实。
加强计算机图形图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自然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可穿戴智能装备、沉浸式体验平台、虚拟直播、超感影院等装备。
6.智能汽车与车联网。
推动汽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设立跨界交叉的创新平台,开展自主车联网通信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加快区域车联网大数据中心与行业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北斗智能车载终端在汽车领域规模化应用。
四、推进举措
(一)扩大开放,整合优势资源。瞄准境内外新兴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实施“领军企业引进计划”,建立省、市、县(市、区)联动机制,实行“一企一策”,推动项目落地。支持境内外企业、高校院所等来皖设立研发机构、共建研发平台、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并购“隐形冠军”企业或研发机构。加快实施国际合作创新计划,支持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共建合作园区,推动中德智慧产业园、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园建设。
(二)培育龙头,强化引领带动。组织实施省创新企业百强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龙头性、引领性创新型企业。遴选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或经专家论证具有重要创新点和较高成长性的企业,列入龙头企业培育备选库,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培育一批处于国内行业前列、在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分类实施创新转型专项评价。探索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改制,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三)强化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完善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机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将互联网技术融合到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四)夯实基础,提高保障能力。加快“宽带安徽”建设,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提速,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加速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建设覆盖全省的地面数字电视网。加快无线宽带网络建设,推动市和部分县(市)建成区重要公共场所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组织实施工业强基示范工程,持续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工业基础能力。
(五)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改革政府科技管理体制,从管理具体项目转为主要负责科技发展规划、评估和监督。改革金融创新体制,争取纳入投贷联动试点区域,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立“新三板”与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合作对接机制。改革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完善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切实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
(六)推进双创,打造发展新引擎。促进科研人员、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江淮双创汇”“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实现创业与创新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建设集创新政策、行政服务、创业辅导、交流培训、孵化培育、创业融资、知识产权质押、上市辅导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创业创新政策和服务全覆盖。大力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