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陕西十三五规划(全文)

2017-02-06 来源:陕西发改委

二、立足新的起点,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战

当前,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过多年发展,陕西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发展阶段上,我省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势能潜能加速释放,“四化同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日见成效,有基础有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战略方位上,陕西居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和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肩负着打造西部科学发展新引擎、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创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重大使命,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机遇条件上,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我们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充分释放科技资源优势;实施的重大产业扶持政策与我省骨干优势产业高度契合,有利于加快转型升级、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民生福祉和支撑保障水平。在自身优势上,我省科教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的独特优势在未来竞争中将更加凸显,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集聚度高的“陕西本色”在经济新常态下将不断放大。全省上下谋事成事、创业兴业、勇于赶超、争创一流的认识和行动,将汇聚起发展的强劲动力。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我们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做到“四个聚焦”:

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统领现在和未来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增强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自觉做到以“四个全面”引领和推动各项工作。

聚焦五大发展新理念。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遵循。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自觉把陕西置于全国发展大格局中,以发展的新理念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不断推动我省发展迈上新台阶。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新要求。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要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走在前列,实现追赶超越。

聚焦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未来五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回应人民诉求和期盼,全力以赴谋发展、扎扎实实补“短板”,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我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惠民、协同共享、开放融合战略,加快形成适应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建设新局面。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陕西”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多元支撑、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镇化率超过60%,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富裕陕西建设提高到新的阶段。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避灾移民搬迁和城镇棚户区改造持续推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和谐陕西建设迈上新的境界。

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法治陕西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陕西特色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主基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森林覆盖率超过45%,治污降霾取得显著成效,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美丽陕西建设展现新的景象。

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要牢牢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必须以新的理念标定工作基点。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新理念引领发展实践,自觉把行动聚焦新理念、对标新理念,以新理念指导未来工作,努力做到发展的新理念和省情实际紧密结合,走出发展新路径,开辟发展新境界。

必须以新的理念转变方式方法。积极适应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创新发展思路,开拓发展视野,提升发展能力,以发展的新理念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根本改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

必须以新的理念推动实际工作。用发展新理念深刻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下的发展规律,抓住新理念带来的新机遇,自觉把新理念融入谋划发展、制定政策、落实任务、部署工作的全过程,贯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三个陕西”的各方面。

三、矢志追赶超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厚植发展优势,增强战略定力和发展自信,突出重点任务,破解关键难题,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路。

(一)强力推进创新发展

把创新强省作为推动发展的新战略,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

强化全面创新。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管理体制、品牌战略、组织体系、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激发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潜能,加强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形成具有陕西特点和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扎实推进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突出重点、先行先试,在军民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开放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突出科技创新。依托国家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围绕转型升级、民生改善需求,集成创新要素,组织实施我省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项目,着力在煤油气绿色开采利用、新能源汽车、涡桨支线飞机等方面实现突破;抓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智能制造、超导材料、生物育种等方面实现突破;推进一批重大民生科技项目,在环境治理、医药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实现突破;布局一批前沿基础研究项目,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下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实现突破。

推动管理创新。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统筹协调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围绕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搭建人才链、引进资本链,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优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布局,推进工研院企业化运作,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创新模式,打造一批院所引领型的创新产业集群和孵化基地。强化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科技金融,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

注重协同创新。打破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加强各类创新基地、平台、团队的协同联动,促进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建立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高新区、经开区、高技术产业基地深度合作,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开展高水平的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加强军民融合创新。强化顶层协调,打破部门利益,着力构建军民融合新体制。开展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组建一批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建设军民兼容技术支撑平台,加快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依托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基地,引导军工优势资源向军民结合产业聚集,参与改造地方传统产业,壮大提升我省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引导民口单位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和军工基础建设,支持企业加大军民两用技术研发投入。

培育创新人才。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培养、引进、激励并举,打破创新人才自由流动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让创新人才获利、让创新企业家受益。推行“带项目引人才”等方式,到2020年培养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建立陕西“众创空间”孵化体系,全力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建孵化基地,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释放人力资本潜能,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