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原则
坚持清洁高效、持续可靠。加强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
加强全过程管理,建立资源勘查与评价、项目开发与评估、
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严格地热能利用环境监管,保证取热
不取水、不污染水资源,有效保障地热能的清洁开发和永续
利用。
坚持政策驱动、市场推动。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区块整
体高效可持续开发,实现合作共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
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地热能开发,营造公
平的市场环境。
坚持因地制宜、有序发展。根据地热资源特点和当地用
能需要,因地制宜开展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能的开发利
用,开展干热岩开发利用试验。结合各地区地热资源特性及
4
各类地热能利用技术特点,有序开展地热能发电、供暖以及
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
(三)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时期,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 11
亿平方米,其中:新增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 7 亿平
方米;新增水热型地热供暖面积 4 亿平方米。新增地热发电
装机容量 500MW。到 2020 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
达到 16 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 530MW。 2020 年
地热能年利用量 7000 万吨标准煤,地热能供暖年利用量
4000 万吨标准煤。京津冀地区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约 2000
万吨标准煤。
表 3 我国地热能开发目标
“十三五”新增 | 2020 年累计 | |||||
浅层地热能 供暖/制冷 面积 ( 104m2) |
水热型地热 能供暖面积 (104m2) |
发电装 机容量 (MW) |
浅层地热能 供暖/制冷 面积 ( 104m2) |
水热型地热 能供暖面积 (104m2) |
发电装 机容量 (MW) |
|
北京 | 4000 | 2500 | 8000 | 3000 | ||
天津 | 4000 | 2500 | 10 | 5000 | 4600 | 10 |
河北 | 7000 | 11000 | 10 | 9800 | 13600 | 10.4 |
山西 | 500 | 5500 | 1000 | 5700 | ||
内蒙古 | 450 | 1850 | 950 | 1950 | ||
山东 | 5000 | 5000 | 10 | 8000 | 6000 | 10 |
河南 | 5700 | 2500 | 8600 | 3100 | ||
陕西 | 500 | 4500 | 10 | 1500 | 6000 | 10 |
甘肃 | 500 | 100 | 900 | 100 | ||
宁夏 | 500 | 750 | ||||
青海 | 200 | 30 | 250 | 30 | ||
新疆 | 500 | 250 | 5 | 800 | 350 | 5 |
四川 | 3000 | 15 | 4000 | 15 | ||
重庆 | 3700 | 4400 |
5
“十三五”新增 | 2020 年累计 | ||||
浅层地热能 供暖/制冷 面积 ( 104m2) |
水热型地热 能供暖面积 (104m2) |
发电装 机容量 (MW) |
浅层地热能 供暖/制冷 面积 ( 104m2) |
水热型地热 能供暖面积 (104m2) |
发电装 机容量 (MW) |
湖北 | 6200 | 7400 | ||||
湖南 | 4000 | 4200 | ||||
江西 | 3000 | 3600 | ||||
安徽 | 3000 | 4800 | 50 | |||
江苏 | 6000 | 200 | 20 | 8500 | 250 | 20 |
上海 | 2700 | 3700 | ||||
浙江 | 3000 | 5200 | ||||
辽宁 | 1000 | 1000 | 8000 | 1200 | ||
吉林 | 1000 | 1000 | 1200 | 1500 | ||
黑龙江 | 1000 | 1600 | 1300 | 2250 | ||
广东 | 2000 | 10 | 2500 | 10.3 | ||
福建 | 400 | 10 | 500 | 10 | ||
海南 | 500 | 10 | 600 | 10 | ||
云南 | 100 | 10 | 250 | 10 | ||
贵州 | 2000 | 50 | 2800 | 60 | ||
广西 | 1400 | 3600 | ||||
西藏 | 0 | 250 | 350 | 250 | 376.58 | |
全国 | 72650 | 40000 | 500 | 111850 | 50210 | 527.28 |
在“十三五”时期,形成较为完善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
理体系和政策体系,掌握地热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比较
完备的地热能开发利用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的标准体系和监
测体系。
在“十三五”时期,开展干热岩开发试验工作,建设干
热岩示范项目。通过示范项目的建设,突破干热岩资源潜力
评价与钻探靶区优选、干热岩开发钻井工程关键技术以及干
热岩储层高效取热等关键技术,突破干热岩开发与利用的技
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