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危险性和灾害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基于震源结
构及过程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和地震区划技术,基于物联网的
工程结构破坏监测传感器及组网技术,高性能抗震结构体系和减
隔振及主动控制技术,城市重大工程与基础设施地震风险监测评
估、防灾综合模拟分析技术。在京津冀、珠三角等城市群开展大
震巨灾情景构建和地震风险动态监测评估系统应用示范。
地震灾害应急备灾与处置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地震应急备灾
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技术,研发地震重点区域损失预估技术。研
发区域建筑物易损性修正技术,研发地震灾情信息快速获取和极
重灾区快速研判技术,研发次生地质灾害人员伤亡分析模型,研
发生命线工程功能失效快速分析技术,研发地震现场烈度快速评
17
定技术。在川滇、新疆开展大震应急备灾与处置关键技术的应用
示范。
地震监测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与集成。研制深井地震与地球物
理综合观测系统,研制高精度地下水化学连续监测仪器、自动化
地磁绝对观测仪等,研究基于光纤传感的多参量综合观测系统、
绝对应力测量仪等原理样机。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在制定经
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和安排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时,要
高度重视和统筹考虑防震减灾要求,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
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推动规划任务和项目落地。各级发展改
革部门、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建设、民政、卫生、公安等相关部
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国务院防
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导协调作用,帮助解
决规划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加强部门与地方的合作,促进军民融
合,共同做好抗震减灾工作。
(二)深化体制改革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从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战
略高度,谋划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完善政府主导、军地联动、专
群结合、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健全防震减灾联合指挥
体系。发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市场在防震减灾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理顺国家、省和市县防
18
震减灾的职责和事权,充分发挥市县地震工作部门的作用。深化
科技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保
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推进防震减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三)完善保障机制
优化防震减灾财政资金投入,健全资源统筹、投入持续、绩
效为先的预算、投资管理机制,保障国家防震减灾基础设施的建
设、更新与运维,支持市县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明确各级地
方政府对防震减灾的投入责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源更多更好地向防震减灾聚集,推动建
立地震巨灾保险制度。
(四)强化跟踪检查
中国地震局牵头,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
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加强评
估结果的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地震局、民政部、公安部
等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要结合年度地震应急检查督
查,督促地方防震减灾规划实施。强化规划实施的日常检查,充
分发挥各级人大防震减灾执法检查、各级政府地震应急等行政检
查和部门联合专项检查的作用,促进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