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 年)全文

2017-01-26 来源:发改委网站
(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新农村建设、移民搬
迁等涉农项目,结合农村危旧房改造,帮助和引导广大农民通过
新建、改造和加固等多种方式,采用抗震实用技术,建造抗震性
能好,造价合理的房屋,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力争用10
—15 年时间,扭转农村不设防的状况。
12
“十三五”期间,以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Ⅷ度以上地
震高烈度区所在地为主,重点对1800 多万户农居进行抗震加固
或新建,提高农居抗震防灾能力。在中西部地区,适度加大财政
资金扶持力度;在东部地区,重点加强政策引导,在建房补助、
税收、贷款等方面落实扶持政策,发挥和调动农民积极性。
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居工程技术服务网络,针对各
地农村民房和建筑材料的特点,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
风俗习惯,编制建造图集,广泛开展工匠培训,强化宣传引导,
加大农居抗震新技术和节能环保建材的研发应用,为农居建设选
址、设计、施工等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建立城乡一体化抗震设
防管理制度,把农村民居建设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三)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项目
以综合地震观测系统、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设施、防震减灾信
息化和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强化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升
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1、综合地震观测系统升级扩建
建设电磁、重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等卫星地震观测技术应
用系统,研究北斗卫星地震观测技术,拓展空地一体化地震监测
手段。升级改造地磁、地下流体、空间对地观测、重力、水准、
地倾斜、地应力等地球物理场观测系统,加密重要活动地块边界
和关键构造部位的电磁、流体、形变等固定观测台网,使全国观
测手段密度平均达到每万平方公里3 个,提高地震前兆信息获取
能力。
13
在京津冀、珠三角及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群建设基于抗干扰
能力强、分辨率高、连续稳定的新型传感器网络深井综合观测系
统,开展断层与地震活动的综合监控。在川滇地震监测预报实验
场建设测震、形变、电磁、流体等观测系统、地震观测实验基地
和实验场中心,开展地震观测新技术新方法实验。在我国近海海
域和南海海域建设地震监测台网,提升海域地震监测能力。在“一
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建设测震、强震动及空间对地观测等地震
监测台站和区域数据中心,提升我国周边区域地震监测能力。
2、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功能,扩充训练设施。
针对地域特点,建设高海拔、高寒、高温地区地震救援专业训练
场地。推进重庆、兰州、平顶山等8 个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
功能提升,完善训练设施,增配救援直升机等远程投送装备。整
合现有资源,建设能满足多支地震应急和救援队伍开展工作的分
布式专业装备物资库,配备专业装备器材,建成国家地震应急救
援专业装备物资储备系统。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