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化三大支撑
强化科技支撑。发挥科技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协调机制作用,
抓紧实施《科技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工作方案》。加强地震基础理
论前沿探索,深化基于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层的地震发生及成灾
机理研究,开展基于动力过程的地震预测探索,开展地震监测新
技术实验研究与应用示范。研发重大工程的地震预警与应急处置
技术、基于震源过程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技术、城镇建
设工程抗灾设防准则与防灾关键技术,研发大城市及城市群震害
情景模拟、地震灾情快速获取和动态评估等关键技术。建设开放
合作、资源共享、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地震科学创新体系。完
善地震科研基础设施,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行业重点实验室、
地震传感器中试和检测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紧紧围绕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实施,加强防震减灾国际交流合作,积极
参与国际防震减灾事务,扩大国家防震减灾国际影响。
10
强化人才队伍支撑。加强地震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建设多个
国家和行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及创新基地,引进和培养国家级科
技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术带头人和
一大批青年科技骨干。加强各相关部门、行业的合作,强化灾害
管理、科技服务、社会宣传等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人才
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地震行业人才队伍素质,“十三五”末,地
震系统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达到75%,全员培训率达90%以
上。分级分类实施市县基层防震减灾工作人员培训。构建有利于
人才队伍协调发展、激发创造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培
养、使用、评价、引进和激励机制。加强防震减灾相关学科(专
业)基地、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和网络教育平台建设。
强化信息化支撑。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物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应用。依
托国家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资源,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与集成,
提高政府部门抗震救灾应急决策能力。升级改造防震减灾信息基
础设施,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全国统一的分布式数据存储、处理
和信息服务云平台,形成国家地震数据中心、备份中心和专业数
据中心一体化的业务系统,实现防震减灾信息互联互通。完善防
震减灾社会服务平台,实现常态化、便捷化公共服务。
四、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实施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推动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主要任务
的完成。
(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11
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网络系统,实现地震烈度速报
和预警功能,提供全国分钟级仪器地震烈度速报和重点地区秒级
地震预警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地震观测台站、台网资源,新建和改造地震烈
度速报和预警台站,建设通信网络、数据处理、地震烈度速报与
预警服务、技术支撑四大系统。通过地震预警骨干台网建设,在
南北地震带、华北、新疆西北部、东南沿海四个重点地震预警区
内形成破坏性地震预警能力。通过地震烈度速报骨干台网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烈度速报能力。及时向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等
提供地震烈度速报等紧急地震信息服务。
地震、教育、气象、铁路、核电、石化、水利等部门密切合
作,建立和行业结合的专用地震预警系统,推进核电、高铁、油
气管线和大型石化企业、高坝大库、调水设施等重大工程的地震
紧急预警及处置系统建设,完善相关设施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支
持各级地方政府依托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本地地
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进一步提升本地地震烈度速报速度与预
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