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建设,
完善国家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处置和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
门、基础设施和人口密集场所实现地震应急预案全覆盖。开展地
震高风险地区的重特大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和对策研究,强化地震
应急准备。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地震灾情速报平台,
发挥测绘、电信等行业应急资源优势,提升地震灾害信息快速获
取和研判、处置能力。健全完善与各方面充分对接的灾情信息共
享和应急联动机制,深化军地双方在防震减灾和应急救援等方面
合作。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健全地震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储备
体系。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完善救援队和地震现场
应急队装备配备。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
水平,组织开展基层应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常态化演练培训。鼓
励开展搜索、营救等应急救援装备研发,推进地震应急救援产业
发展。
(二)推进三大建设
8
推进防震减灾法治建设。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
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地震应
急救援条例、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研究制定震后恢复重建条
例、建立地震预警相关法律制度,加快地震标准体系、工程建设
抗震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制
定防震减灾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防震减灾
职责。健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众等依法有序参与防震减
灾的政策措施和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常态
化、制度化工作机制。强化基层防震减灾工作基础,提升从业人
员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建设。
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防震减灾公共
服务网络和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能。提供活断层分布、地
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重点危险区、地震区划图、地震小区划、
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灾害情景构建等地震风险与应急准
备信息服务。提供地震预警、地震烈度速报等预警信息服务。提
供地震速报、地震灾情速报、震动图、地震背景等应急信息服务。
提供地震、重力、地磁、空间电磁等地球物理专业观测数据服务。
提供减隔震、结构损伤探测、工程抗震性能鉴定等抗震设防技术
服务。制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清单,明确服务范围和服务质
量,发挥公共媒介作用,完善信息服务渠道,扩大公共服务受众
面。
推进防震减灾文化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震减灾方针,弘扬伟大的抗震
9
救灾精神和地震行业精神,丰富防震减灾文化内涵。发挥防震减
灾典型示范作用,加强对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社会教育价值的地震
遗迹遗址、活断层、地震观测文物的保护。创作和推广一批优质
的防震减灾科教作品,推动防震减灾知识进入国民教育和干部培
训体系。利用主流媒体强化防震减灾政策法规宣传,利用新媒体、
科普基地传播防震减灾知识,通过“互联网+”加强公众防震减
灾行为引导和技能训练。因地制宜,适当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基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对地震知识的科普。在1000 个城市开
展“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