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十三五”海岛保护工作主要指标
类别 |
序号 |
指标 |
2015年 现状值 |
2020年 目标值 |
属性 |
生态保护 |
1 |
新增涉岛国家级保护区(个) |
/ |
10 |
预期性 |
2 |
国家保护名录中海岛数量(%) |
/ |
10 |
约束性 |
|
3 |
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 |
- |
各省达标(附表1) |
约束性 |
|
4 |
生态岛礁工程(个) |
/ |
≥50 |
预期性 |
|
绿色用岛
|
5 |
有居民海岛垃圾污水处置率(%) |
>74 |
≥80 |
约束性 |
6 |
新增的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垃圾污水处置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7 |
和美海岛(个) |
/ |
100 |
预期性 |
|
8 |
绿色用岛示范(个) |
/ |
10 |
预期性 |
|
权益海岛保护 |
9 |
新增监视监测领海基点所在海岛的数量(个) |
/ |
10 |
预期性 |
10 |
领海基点保护范围选划(个) |
22 |
73 |
约束性 |
|
综合管理能力 |
11 |
标准规范体系制修订(项) |
- |
15 |
预期性 |
12 |
具备海岛监视监测能力的站点(个) |
/ |
121 |
预期性 |
|
13 |
海岛生态本底调查海岛(个) |
/ |
200 |
预期性 |
|
14 |
巡查海岛覆盖率(%) |
75 |
≥80 |
约束性 |
一是建设海岛生态文明。以建立实施生态红线和海岛保护名录制度、加强涉岛保护区建设和生态修复为抓手,完善海岛保护体系,保护海岛自然岸线、生物多样性,修复海岛生态系统,推动社区参与,防止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推进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转变。
二是促进海岛经济发展。以创建和美海岛、规范无居民海岛利用为抓手,建立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引导和约束机制,探索用岛模式,推进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开发近岸海岛,支持边远海岛发展,推进海岛资源开发利用由注重生产要素向注重消费要素和生态功能转变。
三是严格保护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加强领海基点保护范围及领海基点所在海岛的监督管理,修制订领海基点监视监测与保护范围标志设置标准规范,完成51个领海基点保护范围的选划。
四是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导,拓展合作交流领域,开展海岛治理新理念、海岛生态保护新方法等经验分享与交流,促进全球海岛可持续发展。
五是完善业务体系。围绕海岛保护管理能力提升需求,以海岛监视监测、统计调查、科学研究和标准规范为抓手,完善数据收集分析体系,加强执法监督,为海岛治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业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