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节水管理能力不断加强。发布《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关
于严格用水定额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节约用水工作
的通知》、《城市节水评价标准》,进一步强化用水管理,为全面推
进节水工作提供支撑。发布了 19 项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国家标准,
为高耗水行业制定供水、节水规划提供依据。建立健全水资源论证
2
制度,开展大型煤电基地、城市新区等规划水资源论证。严格取水
许可审批与监管,加快取水许可台账建设。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
价格制度,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
制度进一步落实。完成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一期项目,水资源
监控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三是节水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施 336 处大型、637 处重
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
设持续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1.2 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
用效率显著提高。对钢铁、石化等七大高耗水行业进行节水技术改
造,缺水地区和工业园区加大中水回用和循环用水力度。加快推进
城镇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加大污水处理力度,
城市污水处理率从 2010 年的 82.3%提高到 2015 年的 90.2%。非常
规水源利用力度不断加大,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量从 27.6 亿 m3提
高到 52.2 亿 m3
,年集雨工程集水量从 5.1 亿 m3提高到 9.6 亿 m3
,
年海水淡化水量从 4000 万 m3提高到 7400 万 m3
。
四是节水实践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各地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
节水型发展模式,华北地区突出总量控制、节水压采,西北能源化
工基地推进水权转换、节水增效,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推行清洁
生产、节水治污,东北地区结合转型升级、节水增粮,南方丰水地
区严格准入门槛、节水减排。节水技术从着眼于“节约”转向系统
性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由单一设施、单一技术使用向用水系统
集成优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缺水地区开展污水深度处理,将再生
3
水、收集雨水等用于生产及生态环境改善。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
用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再生水、建筑中水利用能力不断提升,分区
计量和压力调控等供水管网检漏损控制技术稳步推广。累计推进
100 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和 200 多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69 个国
家级节水型城市建设、近 100 个省级节水型城市建设,推动一大批
节水型企业、单位、居民小区和节水教育基地载体建设,带动和引
领各地区各行业节水工作。试点地区万元 GDP 用水量和万元工业
增加值用水量年均下降 9%以上,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提高 46%(按不变价计算 ),
用水量仅增长 1.3%,以用水微增长保障了社会各行业高速发展,全
国万元 GDP 用水量下降 3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35%,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32。
表 1 “十二五”期间主要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10 年 规划指标 指标完成情况
用水总量(亿 m3
) [6022] [6350] [6103]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30 31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30 35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02] [0.530] [0.532]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 5000 12000
注:1.带[ ]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 5 年累计数。
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采用 2010 年不变价计算。
4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水资源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用水效率仍然不高,存在
的主要问题为:
一是节水制度建设有待完善。节水立法及政策制度尚不完善,
已有法规的执行难度大、监管手段少。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
性约束不强,尚未发挥应有的倒逼作用。节水职责不明确,节水措
施落实不到位。
二是节水内生动力不足。水资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亟待
进一步完善,尚未形成完善的财税引导和激励政策,部分地区水价
形成机制尚不能全面客观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供水成本,难以激
发用水户的自主节水投入和创新意识。
三是节水设施水平有待提升。农业节水规模化发展程度不高,
高效节水灌溉率仅约 25%。部分工业行业的生产工艺和关键环节普
遍存在用水浪费现象,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约为世界先进水平的
2 倍。城镇管网漏损率仍居高不下,2015 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
平均漏损率达 15.2%。
四是节水监管能力还需加强。取用水计量与监控能力不足,城
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 1
约 70%,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 2
1
城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是指有计量设施的取水量占城镇和工业用水总取水量的比例。
2
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指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有计量设施的农业取水口灌溉取水量占总取水量的比例。
仅约 55%。强
制性的节水产品技术标准体系还不完善,节水产品和设施质量良莠
不齐,市场监管薄弱。基层节水管理机构和队伍能力不足,节水社
5
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五是节水理念意识还不强。社会公众对我国国情水情认识不
足,节水及“洁水”宣传仍需进一步加强。重开源轻节约的惯性做
法尚未根本转变,部分地区过多依赖引调水解决缺水问题的思路亟
需改变。
(三)面临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等一系列决策方针政策。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发展方式的
重要战略机遇,也是落实“节水优先”方针、破除国家水安全制约
瓶颈的重要时期。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
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等要
求。必须准确把握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内涵、新要求,增强忧患意
识、责任意识,尊重规律、尊重实际,强化城市建设管理,集中力
量着力调整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推动绿色发展,破解水资源水环境制约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