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内容包括:
(一)提升节能意识。突出节能日常宣传,组织好每年一度
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宣传节能成效、经验和做法,宣传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突出节能就是减排的理念,树立
“少用一半能源,就是少排放一半空气污染物”的观念。加强节
能教育,在中小学校设立节能宣传栏,引导青少年树立节能意识。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向全社会倡议开展能源紧缺体验
活动,如夏季用电高峰时段少开一小时空调,每月少开一天车,
6 楼以下每月一天不乘电梯,通过日常小事提醒大家注意能源对
居民生活的重要性,提高节能意识。
(二)普及节能知识。围绕百姓日常生活中节能问题,编写
《家庭节能指南》,普及百姓日常生活节能小窍门和使用方法,
介绍先进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如选用和正确使用节能电器等,
广为传播、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和方法,帮助广大居民掌握节能基
本知识,让居民认识节能、掌握节能、践行节能。
(三)强化节能实践。倡导居民对低消耗、少用能、低排放
的节能型生活方式身体力行,采取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等绿
色出行方式代替驾驶机动车出行,自觉选购节能家电和高效照明
产品,随手关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及时关闭家用电器,减
少待机能耗。在社区组织居民开展节能志愿活动,交流节能经验,
曝光浪费能源行为,积极发挥居民监督作用。
十、节能重点工程推进行动
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激发市场主体节能的主动性,促进
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2020 年力争工业锅炉
(窑炉)、电机(水泵、风机、空压机)系统、变压器等通用设
13
备运行能效提高 5 个百分点以上,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
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三五”期间形成 3 亿吨标准煤左
右的节能能力。
(一)余热暖民工程。选择 150 个具备条件的市(县、区),
开展余热暖民项目示范,通过建设高效采集、管网输送、终端利
用供热体系,回收工业低品位余热为居民供热,探索建立余热资
源用于供热的典型模式。到 2020 年替代燃煤供热 20 亿平方米以
上,减少供热用原煤 5000 万吨以上。
(二)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发布高效节能
锅炉推广目录,推进燃煤锅炉“以大代小”,推广节能环保煤粉
锅炉。鼓励综合采取锅炉燃烧优化、二次送风、自动控制、余热
回收、太阳能预热、主辅机优化、热泵、冷凝水回收等技术实施
锅炉系统节能改造,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热效率。改善燃料品质,
力争 2020 年燃煤锅炉全部使用洗选煤,逐步提高工业锅炉燃用
专用煤的比例。“十三五”时期形成 5000 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三)电机系统能效提升工程。推进电机系统调节方式改造,
重点开展高压变频调速、永磁调速、内反馈调速、柔性传动等节
能改造,支持基于互联网的电机系统能效监测、故障诊断、优化
控制平台建设。鼓励采用高效电动机、风机、压缩机、水泵、变
压器替代低效设备,加快系统无功补偿改造。2020 年电机系统
运行效率比 2015 年提高 3~5 个百分点,形成 4000 万吨标准煤
的节能能力。
(四)绿色照明工程。以城市道路/隧道照明节能改造为重
点,加快半导体照明关键设备、核心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技
14
术成熟的半导体通用照明产品推广应用。到 2020 年,在 200 个
城市、县实施道路照明节能改造工程,推广 1000 万余盏 LED 路
灯,形成节电能力 100 亿千瓦时左右。
(五)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效提升工程。围绕高耗能行业企
业,加快工艺革新,实施系统节能改造和能效提升,鼓励先进节
能技术的集成优化运用,推动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
系统节能转变。以电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煤炭、
纺织、造纸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点用能单位能效
综合提升工程,支持约 500 家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能量系统优
化、燃煤锅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等用能设备节能改造、生产工
艺节能改造,并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六)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工程。扎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工作要求,落实支持政策,实施节能改造,降
低企业用能成本。鼓励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创新,通过“债投”、
“债贷”结合等方式支持项目实施。“十三五”时期形成 8000 万
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七)城镇化节能升级改造工程。优化升级城市能源基础设
施,加快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开发建设,统筹规划新增用能区域
和既有用能区域系统改造。推动用能单位实施需求侧和供给侧互
动响应、电能替代和用电设备智能化改造,针对电、热、冷、气
等多种用能需求,因地制宜、统筹开发、互补利用传统能源和新
能源,优化布局建设一体化集成供能基础设施,通过分布式供能
系统和智能微网等方式扩大天然气、电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等
15
清洁能源供应和消纳能力,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
用,系统提升城市终端供用能效率。对企业用能较为集中的园区、
开发区等区域,将生产用蒸汽和热水供应纳入能源基础设施建
设,减少小锅炉使用。对集中供热地区实施节能升级改造,减少
管网漏损。对未纳入集中供暖的长江经济带等夏热冬冷地区,推
广高效地能、江水源热泵,加大浅层地能开发力度,实施城镇冷
热一体化供应节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