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
按照“四精准三巩固”的思路,抓好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突出抓好林业精准脱贫。一是通过安排生态护林员精准脱贫。从2016年起,在贫困地区选择身体健康、遵纪守法、责任心强、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二是通过退耕还林精准脱贫。从2016年起,在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时,重点向扶贫开发任务重、贫困人口较多的省倾斜。在具体落实时,指导各工程省区在符合第一轮退耕还林地类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将退耕还林任务向贫困地区集中、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充分发挥退耕还林政策的扶贫作用。三是通过发展木本油料经济林精准脱贫。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经济林基地建设。通过建立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木本油料得到收益。四是通过定点帮扶精准脱贫。加强对定点县全方位支持,保障按时脱贫。
(二)发挥林业优势巩固脱贫成果。一是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带动脱贫。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吸纳贫困人口参加建设。二是提升森林旅游水平带动脱贫。通过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林冠下造林,提高森林美景度,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促进农民脱贫增收。三是发展珍贵树种、特色林果和林下经济带动脱贫。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合在贫困地区种植、市场需求旺盛的特色林果、林下种植、养殖,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双赢”。
(三)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状况。深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努力扩大森林面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生态功能。
二、目标1.4:到2030年,确保所有男女,特别是穷人和弱势群体,享有平等获取经济资源的权利,享有基本服务,获得对土地和其他形式财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继承遗产,获取自然资源、适当的新技术和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金融服务。
中国落实举措:到2020年,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确保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有效服务,确保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到2020年,对符合条件贫困户的有效贷款需求实现小额信贷全覆盖。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
牵头单位:计财司
参与单位:林改司、基金总站
实施方案:
(一)配合全国人大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在集体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过程中,要求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
(二)切实加强与有关政策性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积极促进金融机构开发与林业特点及贫困户有效贷款需求相适应的信贷产品,扩大林业小额信贷规模,促进实现小额信贷全覆盖。
三、目标1.a:确保从各种来源,包括通过加强发展合作充分调集资源,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充足、可预见的手段以执行相关计划和政策,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
中国落实举措:落实习近平主席2015年9月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期间宣布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6个100”项目等务实举措。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在援外框架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国际减贫合作。
牵头单位:国际司
参与单位:合作中心、林科院、竹藤中心、亚太中心
实施方案:
(一)积极推进与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林业合作,充分了解其在通过林业措施促进减贫方面的需求,积极向商务部等部委争取资金支持,加以落实。我局积极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二)通过亚太森林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社区发展项目。一是积极开展林业政策的交流与研讨。二是继续实施林业社区小型加工企业资助项目。三是继续开展林业社区生计改善活动。四是总结推广中国林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
四、目标2.5:到2020年,通过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建立管理得当、多样化的种子和植物库,保持种子、种植作物、养殖和驯养的动物及与之相关的野生物种的基因多样性。
中国落实举措:到2020年,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殖基地。科学规划和建设生物资源保护库圃,建设野生动植物人工种群保育基地和基因库。力争到2020年,建立林木种子贮备制度,种子贮备能力达到700万公斤,种苗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牵头单位:保护司、场圃总站分别负责
参与单位:造林司、科技司、科技中心、林科院
实施方案:
(一)野生动植物人工种群保育基地和基因库。大力开展濒危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争取建立稳定的人工种群。对因繁育技术不成熟,尚未建立稳定人工种群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在不损害野外种群的情况下,分别选择2—3处野生动物繁育中心或驯养繁殖场所,开展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完善科技支撑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对野生动物特别是濒临灭绝物种的基因资源材料,组织专业人员,采取抢救性地收集、整理和保存,建立系统的基因资源库。
(二)林木种质资源。全面落实《全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利用规划》(2014—2025年),启动国家林木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主库)建设。实施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程,摸清资源家底。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工程,在评价基础上开展新品种和林木良种选育,依托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建立国家林木种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省级子平台,实现数据的汇集和分析处理、信息互通互联、实物共享。
(三)林木种苗储备。以服务造林绿化为遵循,加强林木种子储备和供应,保证以丰补歉,以优补劣,保障国土绿化和林业生态建设供种安全、供种质量,增强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是制定《林木种子储备管理办法》,明确种子储备的收购、储藏、更新、调用等各项规定,加强种子储备规范管理。二是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收购、检验、储存、更新及管理。建立国家主要造林树种种子贮备库。三是对现有省级林木种子低温贮藏库进行维修改造,提高种子贮备能力。四是建设保障性苗圃,确保国家林业重大工程造林用苗。
(四)种苗质量。以着力推进国土绿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管理,提升种苗质量,保证种苗供应。一是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管理各项制度管理办法、种苗标准的制定,依法监管。二是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各地林业主管部门和种苗从业者对种苗质量的认识。三是加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质量管理,进一步落实林木种苗许可、标签、自检、档案等各项制度。四是加强林木种苗质量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各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到位单位所在县,对其进行项目投资调控,对问题突出的要依法查处。五是加大种苗质量案件查处力度,对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严厉查处。
(五)林木种业科技创新。全面落实《主要林木育种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5年)》,启动六大种业工程,开展主要树种育种群体构建和骨干亲本选择、林木主要性状基因功能解析及调控机制、林木细胞工程育种、高世代种子园经营关键技术等研究,突破当前制约林木育种的理论和技术瓶颈,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林木育种体系。完成5个重要林木树种的全基因组遗传解析,构建育种群体30个以上,良种繁育能力达到30亿株以上,建成国家级长期林木育种科研基地30个。
五、目标4.b:到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增加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提供的高等教育奖学金数量,包括职业培训和信息通信技术、技术、工程、科学项目的奖学金。
中国落实举措:落实习近平主席2015年9月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期间宣布的“到2020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为发展中国家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的举措。面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国和非洲国家,提供更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经济政策等方面咨询培训,加强科技教育合作和援助。
牵头单位:国际司、合作中心分别负责
参与单位:人事司、人才中心、林科院、林干院、竹藤中心、亚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