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弘扬中原 文化,提升人
民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强化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增强公共服
务有效供给能力,推进制度对接和协同配合,全面提升城市群公
共服务共享水平。
第一节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挥中原城市群地域相近、文
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遗产保护,推进区域文化遗产
连片成线保护利用。传承优秀民族民俗文化,发展戏曲艺术,振
兴传统工艺,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品牌,增强地域文化融
合和认同。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街区及传统村落保护,
整合人文自然资源,推动历史风貌和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城市,提
升区域品质和文化氛围,建成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区域。
构建中原文化传播平台 。紧紧围绕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
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精髓,深度挖掘儒家文化、道家文
化、中华姓氏、关公文化、功夫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历史文化资
源,共同 组织好国家级文化交流活动,加强民间文化交流。全面
37
提升中原文化的国际化和开放性,全方位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
作,增强中原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重塑中原文化魅力。推动出
版传媒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加强各类对外传播平台建设,拓展中
原文化传播渠道。
加强公共文化合作共享。深入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共建一批服务项目, 建设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设
施网络,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
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强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完善
应急广播体系。完善提升城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大型文
化设施功能,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鼓励文化单位联
合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惠民工程、体育赛
事、文化市场合作机制,形成城市群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文
化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共同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建设实体
书店、农家书屋、城乡阅报栏(屏)、社区阅读中心等, 打造“书
香中原 ”。
专栏 9:文化重大工程
38
第二节 联手打造健康中原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促进医疗
资源跨区域和向基层流动。推进市级综合医院、紧缺型专科医院、
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鼓励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
依托现有机构,引进国内优质医疗资源或大型医疗企业集团,建
设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等区域性医疗中心。支持大型医院跨区
域统筹设置分支机构,实现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医
疗机构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开展疑难疾病联合攻关和重大疾病
联合会诊。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
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洛阳、郑州、开封等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和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
等跨界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 推进国家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整体风貌保护,加强世界
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联合建设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进二里头夏朝遗址博物馆、中原考古博物院等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
目建设。 加强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重要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戏曲传承和传统工艺振兴。 深入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保护扶持计划, 支持豫剧、
晋剧、蒲剧、 曲剧、越调、 宛梆、上党梆子、泗州戏、坠子戏、二夹弦、山东梆子、大平调、
枣梆等地方戏开展“名家传戏”品牌剧种的保护传承,加强县级文艺院团综合排练场所建设,
改善创作生产条件,完善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重点发展纳入国
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工艺项目,推动形成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知名品牌。
文化传播能力建设。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加快主
流媒体战略转型, 推动与海外华文媒体紧密联系合作,培育服务中原、面向世界的大型传媒
集团。创新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原故事,传播好中原声音。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推动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
盖。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达标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网络建设,
完善应急广播体系。
全民阅读工程。 举办“书香中原”系列活动,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统筹建设社
区阅读中心、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数字阅读终端等设施,实施儿童阅读书报发放计划、市民
阅读发放计划、盲文出版工程,支持实体书店发展。
39
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口岸公共
卫生体系, 强化法律制度、科学技术、人才队伍保障,努力维护
区域公众健康安全。
联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跨区域协同合作,着力推
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
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基本
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制度,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社会办医,引导社会资本直接兴建医疗机构或 规范有序
参与公立医院改制等,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
办医格局。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
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
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加快推进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
现各级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推动“互联网 +医疗健康”发展。鼓励联建或跨市共建医疗、养生、
保健、康复、休闲相结合的 医疗健康服务小镇(区)。广泛开展
全面健身活动,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支持开展
区域性体育赛事。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加大城乡人居环
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环境,引导居民 养成健康生
活方式,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社会文化。
第三节 共建人力资源高地
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和共享水平。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
40
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加强城市群高校与
国内外知名院校交流合作,支持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鼓励
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若
干高校和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做大做强职业教育,鼓励中心
城市围绕产业集聚区(园区)建设需求,重点建设产教融合、开
放共享的职业教育园区,打造若干个区域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
训基地、特色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教育集团。鼓励中小学校利用
数字教育资源,探索 “互联网 +教育 ”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
面,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就学。
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
立覆盖城市群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共建一批职
业技能培训基地。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强化实
用型、技能型人才开发,推进普工向技工转型。建立健全技能培
训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机制,支持开展跨区域技能培训项目。推
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
学徒制。加强技师、高级技师联合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
才和“大国工匠”。
建设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实施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
度改革,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
效配置。推进中 国(中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拓展区
域内人力资源交流合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
推动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区域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
资质互认。加强城市群内人才制度衔接,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41
第四节 推动社会保障联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提高灵活就业
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职工社会保险比例,基本实现区域内法
定人员全覆盖。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
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加强区域养老保险、老年
福利等方面制度对接,进一步简化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接续等手
续,逐步实现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积极开展社会救助转型治理,
建立跨省域社会救助信息系统。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法治政府,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
轨道,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联合开展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依托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
台,促进信用信息互通、互认和互用。 强化平安城市建设, 突出
抓好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等重点领域综合治理,有力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加强应急管理合作,共建食品药
品安全防控网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 提升防
灾减灾应急、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处置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
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打防管控联动机制,推动社会治理由
单个城市向城市群协同治理转变,形成全覆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
网络。
第九章 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42
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打造具有全
球影响力的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
第一节 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
全面融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以陆桥通道为主轴, 依
托国家铁路和公路主通道,串联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加强与沿
线城市和沿海港口群的联系,形成连接“一带一路”的东西双向战
略通道。完善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国际航线网络,打造
空中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
—中亚 —西亚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在农
业、装备制造、能源资源、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经贸、科技、
旅游、文化、公共卫生等领域合作,促进产业有序转移与承接,
支持在郑州等城市共建中德高端装备产业园区,鼓励有条件的企
业与沿线国家有关地区共建互建经贸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
展。支持郑州等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
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培育壮大
外贸主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贸龙头企业。 加强物流
枢纽设施建设,强化货源支撑,完善运输组织,推进中欧班列(郑
州)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节 建设对外开放合作平台
高水平建设对外开放战略平台 。复制推广 上海等自由贸易试
验区试点经验,推进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安徽自由贸
易试验区申建工作。加快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建设,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商品物流分拨中心,打造完整的跨境电
43
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圈。加快推进郑州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
设,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承接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积极承办
国际性会议(展),共建中原城市群联合招商和商贸合作平台。
提高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 郑州 产业转
移系列对接活动等既有大型活动知名度。支持各城市组团参加各
类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活动,鼓励龙头企业合作开拓国际市
场。
提升航空港对外开放门户功能。 加快推动郑州机场形成覆盖
全球、通达各洲的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迈进世界级主要货运枢
纽行列。探索发展高铁货运, 研究开展空铁联运试点。加快推进
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海港“四港联动”发展,打造海陆空多
式联运的国际货运格局。做大做强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现代
服务业, 建设飞机维修中心,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生产
基地。合规审慎扩大金融租赁、融资租赁等业务规模,建设全球
性产品交易展示中心和国内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支持具备条件
的机场因地制宜发展临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