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

2017-01-05 来源:发展改革委网站
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推进大中城市地下综合管
廊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率先建成干支结合、缆线管廊为补充
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系统。鼓励小城市有序推进既有地上城市电
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缆入廊改造,基本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
架空线缆问题。 加快推进郑州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郑州、洛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规划研究邯郸 等城市轨道交通。鼓励人口 150 万以上的城市规划
建设轻轨,发展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完善步行、
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提高中心城市公交出行和绿色交通出行
比重。
建设海绵城市。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支持大中城市结
合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系统推
进海绵城市建设与改造,推动小城市优先在新城区建设海绵型公
园、绿地、广场和小区。加快推进鹤壁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短
板,构建以源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排涝除险、超标应急
系统为核心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内涝
防治标准。
31
第七章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
出重要位置,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联动机制,坚决打赢
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攻坚战,共创山青水净天蓝、人与自然
和谐相融的生态宜居城市群。
第一节 共筑生态屏障
构筑“三屏四廊 ”生态网络。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
生态保护红线并实施严格管控,维护自然生态空间,着力构建以
山区生态屏障、水系生态廊道、平原生态绿网为主体的生态保护
格局。依托太行山、伏牛山、桐柏 —大别山建设三大山地生态屏
障,打造国家魅力发展区。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明清黄河故
道、淮河、黄河等四条河流水系生态廊道,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
理、沿线防护林带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旅游产业开发,打造
水系生态景观带。大力推进城镇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改造提升
城市群交通干线两侧绿化带及城镇绿化隔离 带,构建以区域绿
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为主体的城市群绿道体系。
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强化生态建设协调联动机制,共同推
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实施黄土高原
沟壑丘陵区、豫西山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太行山区、大
别山区等水土保持工程,强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
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保护和监管。共同推动太行山和豫南大
别山水土保持功能区、豫西伏牛山生物多样性维护、桐柏山及丹
32
江口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沿淮调蓄洪区生态保护区建设。高水
平建设平原生态涵养区。
加强生态修复保护。加强淮河、黄河中下游、海河及其主要
支流源头区、重点水源涵养区、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地区
的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河流湖泊生态环境修复试点,推动漳河、
沁河、涑水河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推进滨河(湖)带的修复,
实施重点河段水污染治理,保护城市周边天然湿地,恢复湿地功
能。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 ,大
力推进沿河沿湖、产业区和环境敏感型基础设施周边、生态脆弱
区的林业草业生态建设,加强农田林网、滨河林带建设,着力提
高森林草地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适时启
动县级市(县)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开展水土流失、坡耕地及清
洁型小流域、破损山体、采煤塌陷地和工矿废弃地、地下水超采
区等综合整治,加强丘陵岗区、荒山等植被系统修复,减少水土
流失。以 “一控两减三基本”为目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
进地方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投入
力度。 
33
第二节 推进环境共治
共同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建立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
制和合作平台,共享区域间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建立区域大气污
染应急预警机制,编制城市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明确空气质
量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的
专栏 8: “三屏四廊”生态网络建设工程
山地生态屏障
桐柏—大别山生态屏障。 强化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草地保护、 洪水
调蓄等生态功能,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加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封育草地
和涵养水源等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控制, 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
伏牛山生态屏障。 强化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草地保护、 农产品和矿
产资源提供等生态功能,实施矿区生态恢复,严格产业准入环境标准,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旅
游业、农林牧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加强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
质公园等保护与监管。
太行山生态屏障。 强化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农林产品提供等生态功能,严格控
制开发强度,加大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力度,科学适度发展旅游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河流水系生态廊道
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廊道。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加强环库区及干渠沿线生态综合防治和宽
防护林带、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 建成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成集景
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保护带。
黄河中下游沿线生态廊道。 加强沿线防护林带、自然保护区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沿线坝
堤、人行步道和绿化带等基础设施网络, 在符合有关法规和黄河防洪规划要求的前提下, 合
理发展旅游、种植等产业, 打造集生态涵养、水资源综合利用、文化旅游、滩区土地开发于
一体的复合功能带。
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廊道。 加强沿线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防护林建设,推动特色农业、 旅
游与生态一体化发展,建设横贯黄淮平原的生态文化旅游廊道。
沿淮生态经济廊道。 强化流域综合治理, 严格控制水污染排放总量,完善淮河流域防护
林草体系, 加强淮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湿地等保护与修复, 推动淮河沿线生态建设一体
化,建设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带。
34
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城市群内燃煤电厂、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
加快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
治理,加强噪声和光污染防治工作,加大餐饮油烟、扬尘和机动
车污染综合整治力度,限制老旧车使用,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明显增加。加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交流合作,积极开展碳排
放交易。
加强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大区域内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快
建立水污染政策调控及利益协调机制和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协同
开展区域内海河、淮河、黄河、长江流域和丹江口库区等水环境
综合治理。重点解决流域源头污染,严控江河源头、饮用水源保
护区及其上游区域开发建设,建立淘汰产业退出机制。强化跨省
市断面水质统一管理,确保跨界水环境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
标要求。提高骨干河道水质,强化中小河道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力度。通过截污、扩容、升级等措施完善城乡污水处理系统,加
强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污水管网改造与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
理效率。推动跨区域间的污泥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加强跨省(市)
界环境污染纠纷协调,建立环境污染赔偿机制。强化水环境质量
目标管理,提高流域水环境监管能力。
推动土壤污染防治。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用地为重点,开展
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实施农用
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实施建设用地准入制度,
明确管理要求,落实监管责任,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强化未污染
土壤保护, 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强污染源监管,加大对危险废
物非法倾倒的打击力度,推进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做好土壤
35
和地下水污染预防工作。 有序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治理与修
复,实施土壤和地下水治理与修复工程。
第三节 建设绿色城市
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合作开展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及
成套装备研发生产,共同组织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实现
区域内煤炭等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
控,推行水效领跑者制度,推广高效节水技术产品和节水器具,
提高水资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建设节水型城市。加强规划和重大
项目布局水资源论证,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产,明确用水总量
控制指标、水功能区划限制纳污指标。开展城市绿色造林和改造,
实施余热暖民工程。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
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鼓励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发展城市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重点打造有色
金属、煤炭、非金属矿、再生资源等领域循环产业链,积极创建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进“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鹤壁、
洛阳、新乡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建设。大力发展再制造
产业,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逐步推行城市垃圾分类
回收处理,加快形成跨区域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加强城市低值废
弃物资源化利用,创建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推动污水处理再
生利用,将再生水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
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碳排放总量控制,有效控制电
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化碳汇能力建设,
提升绿地、湿地等固碳水平。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
36
和建材,推进城市老旧小区节能宜居及绿色化改造。加强公共建
筑节能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浅层地
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应对和主动适应
气候变化,倡导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鼓励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支持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产业园区和低碳城(镇)建设。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