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提升开放创新水平
完善国家、地方协同机制,推动国家科技资源在中原 城市群
16
布局,支持中 科院在郑州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和育成中心。加强与
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合作,共建分支机
构、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研发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区域内
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科技合作计划, 推进国际创新园、国
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及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建设。鼓励优势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支持国际玉米小麦改良
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建立科技园区、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 科技成果
产业基地。探索通过互联网等新形式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参与本地
项目研究,有效对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建
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和产业园区,支持洛阳建设国家军民融
合创新示范区。
第五章 深化产业分工协作
突出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深度
融合创新,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产业集群发展, 构建优势互
补、协作紧密、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落实《中国制造 2025》 战略,以提
高制造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
深度融合,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在
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
设, 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在部分领域引领
17
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 加大钢铁、冶金、化工、建材、原材料等
传统支柱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和落后过剩产能淘汰力度, 打造具
有全球竞争力的精品原材料等产业基地。推动大数据、互联网、
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企业的改造,加快
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行动,在重点领域推
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
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专栏 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智能电气装备、冶金矿山及石油大型成套装备、工程装备、
现代农机、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与新能源装备,建设重要智能装备基地;加快汽车产业
发展和产品升级, 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客车生产基地,推动专用车产品创新发展, 配套建
设特色汽车零部件集群。
消费品产业集群。 以冷链食品、面制品、肉制品、休闲食品、饮料、油脂、果蔬等为重
点,建设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绿色食品品牌, 支持漯河“中国食品名城”
建设。 发展中高端服装、环保家居、智能家电、 制鞋、 箱包、 发制品、 贵金属与珠宝玉石等
产业集群。
精品原材料产业集群。 重点打造精品钢产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氯碱化工基地、硝碱
化工基地以及铝深加工、精品陶瓷、特种玻璃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产业集群。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
向,充分发挥郑州、洛阳、新乡、南阳、蚌埠、聊城、邯郸、邢
台、运城、长治等城市创新优势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引领带动
作用,加强统筹布局和分工协作,联合打造一批创新园区和战略
性新兴产业基地,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发展全产业链、全
生命周期、全溯源链的计量测试技术,加快培育形成生物医药、
先进材料、机器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
18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分工效率
为导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研发设计、
信息与软件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推动生产性服
务业进一步细化专业分工,提升专业化水平。以提升便利化、精
细化、品质化水平为导向,加快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旅游、
文化、现代商贸、健康养老等领域,丰富生活服务业供给。充分
发挥各类服务业试点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探索完善促进服务业
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专栏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生物医药。 重点发展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等优势产品,积极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和新
型医疗器械,加快生物类似药规模化发展和新型疫苗创制, 培育壮大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基
地和现代中药产业基地。
先进材料。 重点发展电子功能材料、生物基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超硬材料等特种
功能材料,加快高强高模碳纤维、高性能镁合金及精深加工、玻璃深加工及镀膜玻璃、钨
钼战略材料、高性能新型铝镁合金研发和制品产业化,积极发展石墨烯、纳米材料、超材
料等前沿性材料,推动特色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基
地。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龙头,建设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
地。培育高端软件、信息安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集群, 建设电子终端、可
穿戴设备、网络通信、半导体照明、数字视听、北斗导航定位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机器人。 依托机器人产业联盟,突破机器人整机、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
服电机、高速高性能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
器人,积极发展服务机器人,建设智能机器人制造基地。
新能源汽车。 重点发展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提升动
力电池、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等核心部件的产业化能力,突破安全性、可靠性、结构轻
量化等关键核心技术, 加大无人驾驶客车研发,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基因检测。 依托河南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积极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高发肿
瘤、遗传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加强与国内外机
构合作,促进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在健康服务、生物育种、精准医疗等方面的应用。
19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集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
永久基本农田,高水平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巩固提升全国
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导农村土地
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
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合作构建优质奶业、小麦、瓜果、花生、专用玉米等一批优势农
产品产业带,打造畜禽、花卉、苗木、水果、蔬菜、油料、水产
专栏 3: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
现代物流。 加快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推动国家物流园区节点城市和省级区域节点城
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布局建设一批现代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综合批发交
易市场, 支持物流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推动中原城市群物流服务一体化。
现代金融。 加快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促进金融与互联
网深度融合,构建具有较强融资能力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
功能区建设,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产品创新和对外开放。 商务服务。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推动广告、咨询、商务中介、人力资源服务等行业向 “专精
特优”方向发展,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的商务服务品牌。
现代商贸。 依托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推动传统商圈向主题
型、体验式、智慧化商业中心转型,支持商贸流通企业线上线下交易融合发展。
旅游。 推动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加强跨省旅游风景道建设,联手开发黄河沿线、淮
河沿线、南水北调源头、明清黄河故道、 隋唐运河、 京杭运河、 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
别山等跨省旅游资源, 研究建设中原山水度假旅游区。加大联合旅游营销力度,壮大区域旅
游联盟,推动形成区域性旅游联合体。
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创意、 设计服务与相关行业交互融合,大力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
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意设计龙头企业和机
构。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开封宋都古城国家级文化产
业园区、蚌埠大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支持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新闻出版、广播
影视产业基地(园区) 发展,打造一批海外文化传播平台和文化出口示范基地,创建国家级
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健康养老。 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协同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健康养老示范园区。依托中医药优势规划建设
一批区域性中医养生中心。
20
等绿色高效农林产品生产基地。优先布局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
区,支持建设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营
销等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批全链条、高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
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一村一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
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观光
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业主题公园等新业态,打造一批设施完
善、服务规范的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和连绵区。
第二节 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有条件的地区有力有序承接符合环保标准和市场需求
的国内外先进产业转移, 探索产业承接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促
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着
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产业转移
推进对接机制,重点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海关特
殊监管 区域等载体,建设一批沿海产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办好
高水平的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推行
园区整体开发的集群引进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级承
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第三节 完善产业协同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健全产业分工合作机制,加强对
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持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建立
区域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鼓励中心城市围绕建设千亿级产业
集群,在市域乃至更大范围内构建上下游衔接的区域产业链。支
21
持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基金, 扶持符合规划方向的产业和项目
加快发展。 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角度大力 推进市场化改革,在市
场主体注册登记程序、准入标准等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共建产业合作平台 。改造提升现有产业集聚区(园区),形
成区域专业化生产要素集聚高地。支持各地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发
展载体在产业合作中的积极作用, 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委托管理、
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跨区域合作共建各类产业园区。支持毗邻城
市成立园区合作联盟,建立常态化协作联动机制,共享项目信息,
共同 举办招商推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