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

2017-01-05 来源:发展改革委网站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 支持工业基础较好的漯河、济源等城市
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壮大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支持周口、信
阳、驻马店、菏泽、运城等传统农区城市在严 格控制建设用地总
量和开发边界的前提下,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大力发展
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人口集聚。支持平顶山、鹤壁、濮阳、三
门峡、宿州、淮北、亳州、邢台、晋城等资源型城市加快培育接
续产业,实现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培育现代中小城市。以县级城市为重点,加强产业和公共服
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吸引农业
转移人口加快集聚。推动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强
的县级城市发展成为 50 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 其他有条件的县
城发展成为 20 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深化省直管县(市)改革,
支持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有序改市。深入推进中小城市综
合改革试点。
发展特色小城镇。 把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支点和
载体,重点选择区位条件优越、基础好、潜力大的小城镇,发展
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市政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
流、 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
小镇。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12
第三节 推动人口分布与主体功能相适应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控制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
度,严格控制位于粮食生产核心区城镇的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边
界。 创新完善人口服务与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农业人口转移激励
机制,以县城为重点推进城镇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引导农村人
口有序向城镇转移, 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逐
步降低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密度。
积极引导人口加快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 在优化结构、提高
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增强重点开发区域产业集
聚能力, 提升城镇化核心地区综合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推动人
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城镇集中。鼓励外来人口迁入和定居,推动郑
州大都市区和“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上的节点城市成为重
点人口集聚地。
务实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有序退出。 以保护和修复生态
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 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
的适宜产业,严禁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进行不符合主体功能定
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向城镇转移,降低重
点生态功能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四章 强化区域创新体系支撑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集聚创新资源, 吸引创新人才,建立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体
系,把中原城市群建成国家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13
第一节 优化区域创新格局
建设区域创新高地。 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
设,加强科技资源整合集聚,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
统筹郑州东部、开封西部高校园区创新资源,建设郑汴“双创 ”走
廊。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入推进全面改革创新试
点,提升蚌埠等皖北城市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水
平。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创新发展。
完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 围绕产业技术关键领域创新, 建设
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在有条件的城市设立国家级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健全技
术、标准、专利协同机制,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推动跨
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行业骨干
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覆盖完整创新链、全产业链的产业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城市间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
加快创新成果区域间转化应用,共建一批产业合作与创新转化平
台、科技创新园区,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城市群科技
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制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规则,相互开放
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平台。发挥农
业科研优势,在农业生物基因库、农作物遗传改良、农产品质量
安全等领域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研发基地(平台)。
第二节 完善创业创新环境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大力培育创新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加大
研发投入,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广泛应用,支持建设高水平研
14
发机构和承担重大创新任务,围绕主营业务及产业链培育孵化创
新团队和小微科技企业,支持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
展。扩大高校教学科研自主权,优化重点实验室布局,加强协同
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学科集群、高水平科技创新平
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
激励机制,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
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集聚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优
势资源,积极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双创示范基地建
设,在若干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率先突破一批瓶颈制
约,激发体制活力和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和政策
环境,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探索形成区域、企业创业创新扶持制
度体系,及时总结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经验,完善制度设计,丰富
示范基地内涵、 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加强“双创 ”孵化体系建设。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
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创建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
示范城市。推广 “孵化+创投”、创业导师等孵化模式,探索基于
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培育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新型
“双创 ”孵化载体。构建区域间孵化网络,促进孵化器跨区域协同
发展。 大力 发展量多面广、规模适宜的创新载体,为小微科创企
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成长空间。 依托存量资源整合发展一批
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发展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创业孵化、
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各类科技服务,
推动共建一批创新服务联盟和协同创新服务机构,形成一批科技
15
服务产业集群。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和国家专利审查协作
河南中心建设,选择有条件的高校、 科研机构建设专业化的技术
转移机构和职业化人才队伍,构建城市群技术转移网络,支持建
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创业券、创
新券等方式为 创业创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
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天使投资人群体,加大对种子期、初
创期 “双创 ”企业的投入力度。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 积极争取银
行业金融机构投贷联动试点,建立适合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
金融服务模式,科学设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鼓励银行、保
险机构开展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等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支持开
展专利保险试点。加快推进郑州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激励和
引进政策,开展国家级重点引智专项计划, 引进一批国内外科技
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 建立一批科技创新人
才培养基地,重点培育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技术技能
人才。 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和郑州高新区国家级高层
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 人才培养基地建
设, 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
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人
才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