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应急防治。
1.健全应急机构与队伍。
推动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市(地、州)、县(市、区)全面建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指导机构,统筹协调区域内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在重点防治区全面推行专业技术队伍包县、包乡提供服务。加强地质灾害应急专业人才培养,推进基层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队伍建设,配备应急车辆等必要的应急装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2.加强应急值守与处置。
加强应急值守队伍建设,完善应急值守工作制度,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响应,提高应急值守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流程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五)基层防灾能力建设。
1.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大力培育地质灾害防治社会力量,以合作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设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支撑队伍。“十三五”期间,在已建成774个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完成全国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提升基层地质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2.强化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
继续推进云南、四川、湖南、甘肃四个重点省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其它省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避险能力。
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工作。
构建网格化、智能化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技术体系,完善部、省、市、县和现场联动的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实现空、天、地的地质灾害信息的快速汇集、处理、会商决策。建立全国统一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快速搭建应急通信平台,提升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快速响应信息报送调度指挥的能力。加强地质灾害信息共享与服务,实现与气象、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的业务协作和信息共享,有效提升应急处置和服务社会能力。
4.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和演练。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逃生避险基本技能,提升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能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教育和应急演练,参加培训和应急演练2500万人次。每年对地质灾害防治区内的县及乡镇地质灾害防治人员进行不少于1次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至少开展1次演练,其它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简易演练。2020个山地丘陵县(市、区)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5.强化科学研究,创新技术水平。
充分依靠“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提升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早期识别、成灾模式等方面的科学认识,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预测预警等研究,完善地质灾害相关理论。提升特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与应急处置专业化支撑能力。加快研发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和预警技术方法,提高监测预警预报精度,大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五、资金筹措和实施安排
(一)资金筹措。
中央单位和部门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由中央财政出资。地方各级政府部署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由地方财政出资。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由中央财政出资,省级及以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由地方财政出资。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主要由地方政府出资,中央财政对特大型地质灾害的治理给予适当补助,中央基建投资对纳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范围内的搬迁户给予补贴。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经费,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由责任人出资。地质灾害防治科研经费按照事权和责任相适应的原则,结合不同类型科研工作的定位和特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合理分担。
(二)实施安排。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包括详细调查、重点地区大比例尺风险调查、年度地质灾害“三查”和隐患点勘查工作由地方各级政府部署安排为主,中央政府负责开展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综合地质调查及大比例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示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中央政府统筹指导。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人员搬迁,对危害大、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重大隐患点采取工程治理措施,中央政府对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其他项目由地方各级政府安排部署。中央财政对重点省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给予支持。2020年前,建设完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四大体系,基本完成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调查任务,查明隐患点的孕灾背景和变化情况,编制重点区地质灾害风险图,提出综合防治方案,更新防灾预案。
六、保障措施
(一)落实责任分工。
坚持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地位,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各级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民政、财政、住建、交通、铁道、水利、卫生计生、安全监管、电力监管、旅游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和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力推广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好经验、好做法,将基层地质灾害监测责任和防灾责任切实落实到位。
(二)坚持依法防灾。
进一步完善与《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体系。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严格落实工程设计同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设计要求、工程建设同时建设地质灾害防治设施、工程验收同时验收是否符合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的“三同时”制度,最大限度避免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三)加强资金保障。
建立政府、社会和责任者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地方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把地质灾害的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与脱贫攻坚、土地整治、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工作紧密结合和融合起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
(四)调动社会力量。
搭建不同层次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国内地质灾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一线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组织科技攻关,切实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培训,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单位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地质灾害保险制度。
(五)强化宣传培训。
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共同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灾知识的培训和演练,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全面提高地质灾害易发区人民群众自防自救能力。
附图1

附图2

附图3

(清晰大图请点击下载全文: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