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全文)

2017-01-04 来源:海洋局网站

(二)保障沿海海岛及船舶用水安全
针对海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性开发以及船舶作业生产对淡水资源的迫切需求,实施海水淡化“百岛工程”、“进岛上船”计划。大力推进海岛和船舶海水淡化自主技术应用,示范建设一批以解决海岛军民饮用水和船舶补给为目的的海水淡化工程。在面积较大的有居民海岛,发展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保障驻岛居民饮水安全。在面积较小、人口分散的有居民海岛和具有战略及旅游价值的无居民海岛,建设小型海水淡化装置,促进旅游开发、生态岛礁建设,服务海岛开发与经济发展。支持海洋渔船加装海水淡化装置,提升船舶作业生产能力。推进海岛周边深层海水的利用及产品开发。
专栏2 海岛及海洋渔船海水淡化应用工程
海岛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在人数较多、经济发达、已形成稳定电网、淡水资源匮乏的一些海岛和拟规模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如:舟山群岛、平潭岛、万山群岛等,开展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设。
海岛海水淡化装置升级改造。对一些岛屿上已建时间较久、能耗高、运行状况欠佳的海水淡化装置,如:烟台小钦岛淡化装置、大连獐子岛淡化装置等,进行技术改造,提升海岛供水保障能力。
海岛(海洋渔船)小型海水淡化装置制备。针对地理位置偏远、人口较少、具有战略意义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海岛和12米以上、没有淡化设施的海洋渔船,推广不同规格的小型反渗透海水淡化、余热蒸馏海水淡化装置。
(三)扩大产业园区海水利用规模
在新建或在建沿海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配套建设输送管网,向园区内企业供应不同品质的海水淡化水,实现园区内供水。重点建设天津临港经济区海水淡化、福建漳州古雷经济开发区海水淡化、青岛西海岸经济区海水淡化等。
鼓励电力、化工、石化、钢铁等企业配套自建或通过第三方投资建设海水淡化厂和专用输水管线,满足企业用水的同时,推进以“点对点”方式向周边用户供水。重点建设大连红沿河核能海水淡化、河北曹妃甸京唐钢铁海水淡化、浙江舟山国际绿色石化基地海水淡化等。
结合电力、化工、石化、钢铁等高耗水行业新建、改扩建项目,推进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大规模应用,重点开展滨海电厂河口复杂海水体系和海水循环代直流等工程示范,拓展应用领域。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大生活用海水示范。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前提下,鼓励海水脱硫、海水源热泵等技术应用。
鼓励海水综合利用,完善产业链。利用海水开展钾、溴、镁等海洋化学资源提取和工厂化制盐,推进高值化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浓海水养殖、海水用于耐盐作物培育等多用途产业化利用模式,实现循环发展。开展浓海水排放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四)拓展西部苦咸水地区应用
将淡化技术用于苦咸水,在新疆、西藏、内蒙、青海、宁夏、甘肃等西部苦咸水地区,建设3-5个苦咸水提质达标示范工程。根据地区饮用水困难程度、水质特点和能源供给情况,推进中大型规模超滤/纳滤苦咸水淡化市政供水项目、低压反渗透淡化和风能、光能等新能源耦合淡化项目建设。在饮水特困乡镇优先计划实施苦咸水淡化工程,重点推进中大型规模超滤、纳滤等苦咸水淡化市政供水项目建设。在沙漠干旱地区规划建设新能源耦合淡化装置;在地下水高氟、高砷地区重点推广应用低压反渗透淡化装置。在盐碱地区,结合盐碱地改良项目,建设排碱水处理工程。开展中小型或便携式苦咸水淡化装置研发,实现装置的产品化定型、生产及市场化应用。因地制宜推进淡化后浓盐水的综合利用。
三、提升海水利用创新能力
加强海水利用技术创新与研发,开展自主核心材料、技术装备研制及应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装备自主创新率和工程服务能力,使我国海水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与国际接轨。
(一)推进核心材料装备国产化
持续增强海水利用核心材料、关键装备的国产化能力。推进自主海水淡化膜材料、新型传热材料等材料的开发,研制海水水处理绿色药剂,提高海水利用核心材料的国产化率。突破海水利用规模化设计、加工和制造技术,开发系列化成套装备和产品,提高关键装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竞争能力,重点突破膜法和热法海水淡化用关键装备系列产品制造技术、一体化海岛或舰船用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技术。开展自主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鼓励应用首台套自主创新产品装备,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专栏3 海水利用装备国产化
海水利用核心材料。(1)海水反渗透膜、纳滤膜、超(微)滤膜量产和自主材料达到100万平米级应用规模,膜压力容器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提高10%,钛合金反渗透高压管阀、正渗透膜实现批量制造和系统应用。(2)薄壁钛合金和高耐蚀铝合金管等热法淡化传热材料达到100万平米级应用规模。(3)海水阻垢剂等绿色药剂和其他环境友好型综合利用关键材料。材料成本降低10%、寿命提高20%,技术指标国际先进并形成标准体系。(4)研发2-4种海水微量元素提取新材料,支撑海洋战略性微量元素提取。
海水利用关键装备。(1)海水淡化用高压泵、能量回收等膜法淡化关键装备系列产品制造;(2)蒸发器、蒸汽喷射泵等热法淡化关键装备系列产品制造;(3)膜法或热法一体化海岛或舰船用海水淡化装备生产,小型反渗透淡化装置的吨水电耗降低40%,形成多种形式的系列化成套装备。(4)海水提钾提溴及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直接利用等关键装备制造。装备自主创新率达到80%及以上,形成与100万吨/日工程配套能力并批量出口,技术指标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
(二)提升工程服务能力
加强海水利用工程服务能力建设,以培育新市场、新业态和创新商业模式为导向,培育2-3个集工程总体设计、加工、建设、运营、管理于一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利用工程总包公司和一批从事海水利用创新应用与工程服务的中小型企业。以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为先导,依托具有行业竞争优势海水利用技术和产品,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海水利用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工程服务范围,提升承接大型工程服务能力。
(三)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共性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设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检测、试验与验证平台,为海水利用装备整机、关键设备、部件、材料和工艺技术提供性能评估、装备检测等服务,推进海水利用新产品定型和技术升级,为规范管理、市场准入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创新及产业化基地。选择有条件的沿海地区,联合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装备制造等单位建设创新基地,在政府的推动支持下,形成装备制造、新材料制造、工程服务、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集群,提升自主创新和竞争力。与创新基地配套建设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为关键设备研发定型提供公共试验平台。
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挥政产学研用各自优势,完善合作机制建设,组建海水利用行业协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与电力、石化、钢铁等行业协会的协作,有效推进海水利用。
专栏4 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及试验场
海水利用创新及产业化基地。推进建设海水利用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形成科研开发、检测评价、孵化转化、勘察设计、交流培训、信息集成等功能,发挥科技引领、创新示范、集聚产业、开放合作的作用。
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建设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加强万吨级及以上海水淡化关键装备的测试能力,为大型装备的国产化定型、技术升级提供公共试验平台。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