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粮油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万亿元 2.7 4.1 9% 预期性
2 工业增加值增速 % 7 - 7% 预期性
3 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
企业数量 家 16 30 [14] 预期性
4 主食品工业化率 % 15 25 [10] 预期性
科技创新 5 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研发
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 0.3 0.6 [0.3] 预期性
6 产业联盟、技术创新联盟 个 3 6 [3] 预期性
7 关键设备自主率 % 70 80 [10] 预期性
质量安全 8 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
抽样检查总体合格率 % 96 97 [2] 预期性
9 制修订粮油加工业标准 项 194 312 [118] 预期性
绿色发展 10 米糠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 15 50 [35] 预期性
11 玉米深加工原料利用率 % 97 98 [1] 预期性
12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 - - [15] 约束性
13 单位工业增加值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 - - [18] 约束性
应急保障 14 粮油应急加工企业数量达到 家 5815 6000 [185] 约束性
15 遴选认定保供应急
主食产业化示范单位 家 50 - 预期性
注:[]内为五年累计数。
三、主要任务
(一)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优化产品结构。适应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及营养健康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增加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粮油产品供给。实施“绿色健康谷物口粮工程”,推广大米、小麦粉和食用植物油适度加工,明显提高出品率,增加优质米、食品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和营养功能性新产品供给;大力发展全谷物及食品,加强市场培育,增加糙米、全麦粉、杂粮和薯类及其制品等绿色优质营养健康中高端新产品供给,丰富品种,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优、新、特产品的比例。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实施“主食产业化提升行动”。
专栏2 绿色健康粮食产品供给行动
专栏3 主食产业化提升行动
增加品牌粮油供给。实施优质粮食品牌培育行动,发挥品牌引领作用,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开展绿色优质粮食产品品质评价和推介活动,培育和创建一批质量好、消费者认可度高、市场占有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全国性粮油产品优质名牌。支持优质粮油产区以优势骨干龙头企业为主体,组建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粮食产业联盟。通过品牌建设,整合种植、收储、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资源,引导原粮标准化生产,建立一批规模化优质特色专用原粮生产基地。突出标准引领作用,加快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及主食等重要产品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加大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力度,开展团体标准研制试点。鼓励企业发展个性定制标准,引导建立标准自我声明制度,试点建立优质粮油产品标准领跑者制度。
强化质量安全保障。加快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加强全产业链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按照食品安全、绿色生态、营养健康等要求,完善原料检验、在线检测、成品质量等检测功能。推动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等生产企业建立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加强粮油质量安全监测能力建设,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完善粮油食品安全企业信用体系,形成失信联合惩戒、守信联合激励机制。
保障“放心粮油”供应。依托骨干企业、应急加工以及主食加工企业,生产质量安全、营养健康、品种丰富的“放心粮油”产品,完善标准规程,落实责任,加强监管。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及冷链设施,延伸营销网络,建设“放心粮油”配送中心,推动网点与龙头企业合作扩大销售渠道,提升“放心粮油”加工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引导和推动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布局优、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鼓励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发挥地方粮油资源优势,积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经营方式,主动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格局。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持市场倒逼机制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环保、能耗、安全生产等约束作用,加强规划、标准和政策引导,依法依规加快淘汰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卫生质量安全和环保不达标、能耗粮耗高的落后产能,实现优胜劣汰,减少无效产能和低端产品供给。
促进产业集聚。实施粮食产业集群集聚行动,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转化,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产业升级与转移相结合,引导产销区产业合作,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绿色生态的原则,以全产业链为纽带,推动建设资源要素集聚的粮油加工产业园区或集群。依托粮食主产区、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和区域经济带等形成横向、纵向和综合集聚格局,着力打造一批粮油加工仓储物流一体化产业园区、绿色粮油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哈尔滨、长春、大连、济南、郑州、合肥、长沙、成都、西安、天津滨海新区临港、江苏张家港、浙江舟山、广东东莞麻涌、广西防城港等现代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加强研发设计、成果对接、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检测认证、信息检索与咨询、展销及物流、质量品牌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投资、贸易、科技、产能、粮机装备等领域的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粮食企业集团,支持农业生产、加工、仓储和港口等环节开展跨国全产业链布局,逐步建立境外粮油产销加工储运基地,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资源供给保障能力。
(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支持构建“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开展多种类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培育一批粮油加工产业融合领军企业,发展优质专用特色粮食产业。鼓励龙头企业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结成粮食产业化经营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以品牌为载体,发展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提供良种供给、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探索开展分品种收购、分品种储存试点示范,促进优质优价,实现全链条增值,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实施粮食产后服务工程,鼓励加工企业面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代烘代收代储代加代销专业化服务、农村电商等新业态。
专栏4 粮食产后服务工程
向产业链下游拓展。加强产区优质粮食收储、检验分级、运输通道、物流配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建立“产购储加销”等环节的全程现代物流体系和营销网络,延长产业链条,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推进建立优质粮食的全国和区域性平台交易体系,采取直采、直供、直销等方式,扩大粮企、商超对接等产销衔接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引导企业建立直营店、销售专柜等,扩大销售渠道和中高端产品销量。鼓励企业改建、扩建和新建必要的原料和成品仓储能力,提升安全储粮、保鲜物流等设施功能。大力推广成品粮低温储存、“四散”和集装化物流方式,提高粮油食品物流系统化水平。
拓展粮油加工产业功能。鼓励企业不断丰富和发展粮食文化,用文化引领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和技术创新,提升品牌资产价值。鼓励企业在粮食种植、加工环节与农耕体验、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健康养生等领域深度融合。支持加工企业挖掘传统主食品文化内涵,充分发挥“老字号”品牌效应。
(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
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推广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经济节约新技术新装备,支持改造升级节粮节能加工成套装备生产线,开展新型营养健康产品开发、主食产业化、副产物综合深度利用,采用新型清洁生产技术。
加强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强化集成创新。支持在特色和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创新平台和众创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示范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或产业联盟、“米袋子”众创空间等建设。
专栏5 粮油加工业科技创新工程
加快推进粮油营养成分保持与营养健康新产品精准创制、成品粮油加工、全谷物食品加工技术与品质评价及系统识别标准、主食产业化、高效低耗节粮节能加工智能装备、生物基及降解材料深度开发、精准营养饲料、低糊化度杂粮(马铃薯)全粉加工关键技术等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在营养优化、智能加工、保鲜物流、全程控制、真伪识别等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广。开展全国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介活动,搭建科技成果及科技人才对接信息服务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通过市场化定价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支持粮食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依规到企业兼职。加快建立粮油加工科技创新成果集成示范基地。
加快“两化融合”。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粮油加工制造向智能化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绿色转变。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改造原粮和成品粮出入库、库存管理、质量安全追溯、保供应急等业务信息系统。鼓励企业建设数据中心,加快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精细生产和精准营销。
(五)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加快发展粮食深加工。鼓励大型加工企业发展创新型导向的粮油加工产业模式,充分挖掘副产物潜在价值,最大程度延长产业链。支持玉米等精深加工业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转移,加快消化库存。开发新型功能性淀粉糖和新型酶制剂、聚谷氨酸、聚赖氨酸等大宗发酵产品的衍生新产品。鼓励向营养健康、新材料、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拓展新空间,加快推进生物基及生物降解材料的产业化,鼓励在食品包装材料、一次性餐具等产品中优先使用安全绿色环保生物基材料。推进稻壳、米糠、麦麸、饼粕、玉米皮、玉米蛋白、玉米胚、玉米芯和油料皮壳等副产物深度综合利用试点,鼓励支持企业探索多元化途径实现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或第三方机构建立副产物收集、处理的绿色通道,开展专业化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经营服务。
构建绿色加工体系。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建立绿色粮油产业供应链,从节能减排行动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企业节粮技术改造升级,完善成品粮油加工技术标准和规程,研究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建立粮油加工业节能、节水等技术标准体系,加大推进实施节粮减损、节能减排行动的力度,加强节能环保低碳等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确保废弃物排放和节能降耗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创新现代营销模式。推进实施“互联网+粮食”行动,发展“网上粮店”,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零售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发挥全国粮食统一竞价交易平台连接产区和销区,服务于种粮农民、购粮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要作用,逐步完善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网络查询等功能,创新粮食购销模式,延伸产销服务链条,开展专用特色粮食代销代购对接,搭建物流配送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六)加强应急加工供应保障体系建设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健全应急供应网络,完善成品粮油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体系,对于承担应急保供任务的加工企业给予必要支持。加强特大城市及重点地区配送中心和网点建设。优化应急储备粮油产品结构,建立以成品粮油和小包装为主的应急保障体系,保留特大城市必备的应急加工产能,明显提高边远地区应急保障水平。加快保供应急救灾主食品及团餐的产业化开发。
深化产销合作。搭建产销平台,促进产销衔接和市场有序流通,推动建立产销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产销区粮源组织和运输衔接,增强对市场异常波动的应急调控能力。支持加工企业到主产区投资建设粮源基地和现代仓储物流设施。加强加工与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布局的统筹衔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专栏6 粮油应急加工供应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