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一期规划建设成效............................................................ 1
(一)森林火灾预防体系更加健全................................ 1
(二)森林火灾扑救体系全面加强................................ 2
(三)森林防火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4
二、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6
(一)面临的严峻形势.................................................... 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三、总体思路..........................................................................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14
(四)规划目标.............................................................. 14
(五)建设分区与布局.................................................. 15
四、重点建设任务.................................................................. 21
(一)预警监测系统建设.............................................. 21
(二)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 24
(三)森林消防队伍能力建设...................................... 30
(四)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设...................................... 35
(五)林火阻隔系统建设.............................................. 39
(六)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 40
五、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长效机制 ..................... 43
(一)建立健全防火责任机制...................................... 43
(二)建立健全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机制...................... 44
(三)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45
(四)建立健全科学防火管理机制.............................. 46
(五)建立健全依法治火工作机制.............................. 47
六、投资测算与资金筹措...................................................... 49
(一)投资测算范围...................................................... 49
(二)投资测算.............................................................. 49
(三)资金筹措.............................................................. 50
七、规划组织实施.................................................................. 52
(一)明确任务目标...................................................... 52
(二)加强统筹协调...................................................... 52
(三)强化项目组织...................................................... 52
(四)严格项目管理...................................................... 53
(五)实施考核评估...................................................... 53
附表:
1.森林防火基本情况统计表
2. 2001―2015 年森林火灾情况统计表
3.全国现有航空护林站(场) 分布一览表
4.森林防火重点区域分布表
5. 全国航空护林站(场)升级改造一览表
6. 全国新建航空护林站(场)一览表
7. 森林防火建设任务及投资测算表
8. 森林防火财政专项经费测算表
9. 森林防火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图:
1.全国森林资源分布图
2.全国森林火险等级区划图
3.全国森林防火建设分区图
4.全国森林防火重点区布局图
5.全国航空护林站(场)建设布局图
1
一、 一期规划建设成效
2009 年 9 月开始实施的《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
( 2009–2015 年)》,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性森林防
火规划。七年来, 一期规划累计完成投资 300 亿元,其中中央投
入建设资金和财政经费 132 亿元, 带动地方各级政府投入 168 亿
元。通过一期规划实施,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明显加快,
预防、 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全面加强,队伍建设专业化、扑救工
作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得到加强,全国
森林火灾次数和损失大幅下降,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
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林区社会稳定。据统计,“十二五”期间,
全国年均发生森林火灾 3992 起,受害森林面积 1.7 万公顷,因
灾伤亡 61 人,与“十一五” 期间年均值相比,分别下降 59%、
85%和 48%,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 1‰以下。
(一)森林火灾预防体系更加健全
预警响应机制全面建立。建成国家和省级森林火险预警中心
36 处、火险要素监测站 3239 个、可燃物因子采集站 771 个,重
点林区实行 24 小时、 48 小时森林火灾发生概率预报,火险预测
预报精度大幅提升。各级森林防火部门制定预警响应规定,与气
象部门建立会商机制,定期分析森林火险形势,及时发布森林火
险等级预报和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初步实现“因险
2
而动、因险施策”。
火源管控能力明显提升。 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出台了《关于
加强火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分类管理林区火源,严防人为
火灾发生。各地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和巡查制度,高火险期适
时发布禁火令,实行封山禁火。适时开展计划烧除和可燃物清理,
有效减少火灾隐患。约 30 万人的护林员队伍在森林防火重点时
段和重要部位加强巡查巡护,严防死守。积极推动农业废弃物全
面禁烧和回收利用,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祭祀。
全民防火意识不断增强。 完善宣传教育设施,全国累计建成
宣传碑牌 13.4 万座,配备宣传车 2721 辆、宣传器材 2875 套。
创新宣传机制,建立了国家和地方森林防火公众网、森林防火微
博和微信宣传平台,及时发布森林防火信息,开展以森林防火吉
祥物—“ 虎威威” 为主题的宣传,营造了良好氛围。突出宣传重
点,丰富宣传形式,扩大宣传广度,深化宣传实效,不断提高宣
传教育覆盖面,全民防火意识显著提升,基本做到了森林防火家
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森林火灾扑救体系全面加强
立体监测网络基本形成。 在北京、哈尔滨、昆明、乌鲁木齐
建成 4 个卫星林火监测中心,每年接收处理 FY3、EOS―MODIS、
NOAA 等系列卫星过境轨道 1.3 万多条,监测发现热点上万个。
航空护林飞机巡航林地面积 1.68 亿公顷,森林航空消防覆盖率
3
达到 54.1%。全国累计建成瞭望塔 4180 座、视频监控系统 3233
套、检查站 7022 处,形成了卫星遥感、飞机巡航、高山瞭望、
视频监控和地面巡护有机结合的立体监测网络,火情瞭望覆盖率
达到 68.1%,初步实现火情“早发现”。
通信指挥系统得到提升。全国共建设固定通信基站 3309 套,
配备通信车 428 辆、卫星通信设备 688 套、短波超短波电台 5.9
万部,初步建成以超短波通信网为基础,以卫星通信和机动通信
为补充的通信系统,森林防火通讯覆盖率由 53.7%提高到 70.0%,
专网通信逐步由模拟语音向数字语音和数据传输相结合的方式
转变。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软硬件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国家
到各省的基础网络、指挥调度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
信息快速上传下达和火情“早报告”。
森林消防力量不断壮大。 全国新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 1514
支,总数达 3264 支 11.3 万人,较规划实施前分别增长 59.4%和
53.8%。武警森林部队新增福建、甘肃两个总队和直属机动支队、
直升机支队,驻防省区达到 14 个。全国新建、改扩建专业队营
房 33.1 万平方米,配备森林消防车、运兵车 5200 多辆,中小型
机具 35.1 万台(套)。建成北京、牙克石、昆明、长沙等 12 个
国家物资储备库, 39 个省级物资储备库、 1435 个县(市、区)
级物资储备库,物资储备库布局更加合理,物资调拨更加快捷。
消防水车、高压水泵、高压细水雾等机具装备开始推广应用,黑
龙江、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配备少量全道路运兵车、隔离带开
4
设机等大型装备, 灭火效率和控制大火能力得到提升,初步实现
火灾“早扑救”。
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全面提升。 在北京、江西、山东、河南、
湖北、湖南、广东、重庆、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新建航站 10 个,开展了航空护林业务,加格达奇、根河等 16 个
航站进行了升级改造,功能得到提升、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全
国森林航空护林覆盖区域由规划实施前的 7 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增加到 19 个,年租用飞机数量由 40 架增加到 80 架,初步
形成以北方、南方航空护林总站为统领,以航空护林站为骨干的
森林航空护林体系。米―26、卡―32、米―171 等大型灭火飞机
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航空直接灭火能力,航空灭火逐步成为扑救
复杂地理条件下森林大火的重要手段。
(三)森林防火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组织机构逐步健全。 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新增国家旅游局、
总后基建营房部为成员单位,组建了专家组,健全了专家咨询制
度。国家林业局成立了森林防火标准化委员会,明确了北方、南
方航空护林总站职责范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完善
了森林防火组织机构,全国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达到 3342 个, 1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预警监测机构, 9 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配备了专职指挥,森林防火专职管理人员达到 2.2 万人,
乡村森林防火机构和防火队伍不断拓展。国家统一指导、地方分
5
级负责、部门分工协作、专家出谋划策的组织指挥与业务指导体
系基本建立。
资金投入快速增长。 一期规划实施以来,全国投入森林防火
资金 300 亿元,中央建设投资和财政经费分别投入 77 亿元和 55
亿元,其中中央建设投资比前 20 年的投资总额高出 85%。各级
地方政府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划,防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森林防火投入快速增长。各类森林
经营主体积极筹措资金,逐年增加森林防火资金投入。以政府为
主导、森林经营主体为补充的森林防火投入机制初步建立。
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国务院修订出台了《森林防火条例》和
《国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配
套的实施办法,逐级修订了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依法治火能力进
一步提升。国家林业局出台了《森林防火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森林航空消防工程建设标准》、《森林火险预警响应机制暂行规
定》等规范性文件,各级人民政府和森林防火指挥部制定了森林
防火责任追究办法,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森林防火规范化、制度
化水平全面提升。
6
二、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我国发展进入了加快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为主的方针,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
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保护任务日益繁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
的主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枝繁叶茂一百年,化为灰烬
一瞬间”。 森林防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全保障, 是森林资源保
护的首要任务,是国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生命财产
和森林资源安全,事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安全,事关国
土生态安全, 森林防火责任重于泰山。未来十年,既是加快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面临的严峻形势
1、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全球进入森林火灾高发期,
森林火灾风险加剧。 世界气象组织 2015 年发布报告,过去十年
是历史上全球最热的十年, 2015 年全球平均温度超过上世纪平
7
均值 0.85 摄氏度,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仍在持续,高温、干旱、
大风等极端天气增多。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
斯、希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相继爆发历史罕见的森林大火。2016
年 1 月 8 日, 澳大利亚瓦鲁纳镇发生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超过
5.8 万公顷,造成 3 人失踪, 95 座房屋被烧毁; 5 月 1 日加拿大
艾伯塔省发生的森林大灾,持续时间长达 1 个月,过火面积超过
50 万公顷,烧毁 2000 多座民宅及其他建筑, 8 万多名居民被迫
撤离,严重威胁城镇安全; 5 月 21 日,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
地区发生森林大火,阿穆尔州森林火灾面积超过 4000 公顷,村
镇的部分房屋被烧毁,居民被迫紧急疏散。 2015 年 7 月,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发生森林大火,火势蔓延并吞噬了 4.8 万公顷的土
地,威胁 6000 多座民宅,动用几百台机械设备和数十架直升机
等救援力量投入灭火救灾,造成 1 名消防队员丧生, 4 人受伤。
据气象部门研究,我国遭受干旱天气的范围有明显增加趋势,尤
其是华北和西南气候干旱趋势加强,森林火灾明显增多,大兴安
岭林区夏季雷击火频发。据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全球气温仍将继
续攀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对森林防火极其不利。
2、森林资源日益增长,林内可燃物载量持续增加,我国进
入森林火灾高危期,森林防火压力加重。 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
清查显示,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稳步发展
时期。与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森林面积由 1.95 亿公
顷增加到 2.08 亿公顷,净增 1223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 20.36%
8
提高到 21.63%,提高 1.27%;森林蓄积由 137.21 亿立方米增加
到 151.37 亿立方米,净增 14.16 亿立方米。据预测,到 2020 年,
我国森林面积将达到 2.20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3.00%,
森林蓄积增加到 165.53 亿立方米。随着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长
和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重点林区可燃物载量持续增加,部分
地区每公顷已经高达 50~60 吨,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可能发生
重特大森林火灾 30 吨临界值,容易引发重特大森林火灾。同时,
我国森林资源的质量不高,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
131.00 立方米的 69%,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 52.76 立方米,
龄组结构不合理,中幼林面积比例高达 65%,森林自身抗火能力
较差,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森林资源重大损失。
3、受传统习俗和多种经营活动影响,野外用火增多,我国
仍处于森林火灾易发期,森林防火难度加大。 我国林农交错现象
比较普遍,受传统生产方式和祭祀习俗的影响,“烧荒”、“烧秸
秆”、“ 烧地头” 等农事用火大量存在,春节、清明节等节日上坟
祭祖、焚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等现象比较普遍,林区野外火源
管理难度大。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国有林区、国
有林场改革的全面实施,林区各种经营活动日趋活跃,林下种植
规模扩大,森林旅游发展迅速,进入林区的人员逐年增多。 2015
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 10.5 亿人次, “驴友”户外运动 2 亿人次。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野外火源管理极其困难,火灾隐患不断增加,
森林防火的管理难度加大。
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森林防火能力急需进一步提升
预警监测体系不够完善。 缺乏统一的森林火险预警平台,火
险预报模型适用性不强,火险要素监测站密度低,建设标准不统
一,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管理不到位。大面积林区瞭望塔数量不足,
配套生活设施简陋,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水平不高,火情瞭望
覆盖率仅为 68.1%。卫星林火监测时效性不高,空间分辨率仅为
1 公里,识别能力有待提高。
防火信息化水平较低。 林区现有防火通讯覆盖率仅为 70.0%,
存在较大盲区,卫星通信、机动通信保障能力不强。有线基础网
络建设滞后,难以满足语音通信、火险预警、图像监控、视频调
度、信息指挥等防火业务工作的需要。森林防火指挥中心设施设
备老旧,兼容性差,建设标准不统一,“ 信息孤岛” 现象突出,
难以实现互联互通。
森林消防队伍能力不足。 全国现有森林消防专业队伍 3264
支 11.3 万人,其中 80%以上分布在华北、东北和中部等地区的
1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它大部分林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
数量不足,分布不均,重点区域森林消防专业队伍配备率 67.1%。
专业队伍建队标准不高,管理体制不规范,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保障机制不健全,营房、训练场所、灭火机具等基础设施设备标
准低、装备差、数量不足,大型装备、以水灭火设施设备匮乏,
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急需提升。
10
森林航空消防供需矛盾突出。森林航空消防飞机机源总量不
足,机型单一落后,缺少载量大、续航能力强、适应高海拔地区
作业的大中型飞机,航空直接灭火能力不足。据了解,加拿大森
林面积为 3.10 亿公顷,灭火飞机超过 1000 架;韩国森林面积 630
万公顷,拥有专业灭火飞机 40 架;而我国森林面积为 2.08 亿公
顷,飞机数量仅有 80 架,年作业 4000 架次,航护时间 8000 小
时,森林航空消防覆盖率仅为 54.1%。航站数量少、密度低,发
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缺乏,保障能力不强,森林
航空消防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
林区道路和阻隔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全国国有林区路网密度
仅为 1.8 米/公顷,不足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 1/10。现有道路路况
差,桥涵毁坏严重,通行能力不足,严重制约扑火队伍快速机动
能力。全国林火阻隔网密度仅为 3.7 米/公顷,没有形成有效的林
火阻隔网络,容易蔓延成大面积森林火灾。
2、森林防火体制机制急需进一步完善
森林防火责任落实不到位。 各级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
单位、森林经营主体责任不明晰,森林防火部门监督不到位。基
层森林防火组织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专职指挥制度
未能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尚不健全,相关责任人得不到追究。
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现有投资规模难以完全满足森林防
火发展需要,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完全纳入地方政府国民
经济发展规划,森林防火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地方项目建设
11
配套资金到位率低,维护运行经费不足。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还
没有全面建立推广。
科学防火体系有待健全。 科技防火创新意识不强、科学管理
水平不高,森林防火科研能力不足,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应用程
度不够。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可燃物和火源管理、灭火技术和手
段、灭火机械研发、无人机和卫星应用、森林防火标准化等方面
有待进一步加强。
依法治火力度有待加强。一些地方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条例》
不到位,火源管理制度、火险隐患排查制度、森林防火考核和奖
惩制度等配套规章制度不完善。林区社情民情复杂,森林防火法
治意识淡薄,违规野外用火难以控制。执法体系不健全,执法力
量不足,森林火灾案件查处难度大,警示震慑作用发挥不够。
12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
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保障人民生命财
产和森林资源安全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 “ 预防为主、
积极消灭” 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分区、分类施策” 的治理原
则,加强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完善科学防火体系,加大依法治
火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最大
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和灾害损失,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
国保驾护航。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
防范胜于救灾,把森林火灾预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加强森
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加强预警监测,完善
分级预警模式和响应机制;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创新森林资源管
护机制;加大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力度,提升防范森林大火的能力。
2、坚持科学扑救
在森林火灾扑救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扑救,把保障林区
13
广大人民群众和一线扑火人员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组织指
挥、扑火队伍和扑火装备专业化水平,提升空中灭火、以水灭火、
机械化灭火能力;精心组织,科学指挥,减少森林火灾造成的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坚持分区施策
根据森林火险区划等级、 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森林火灾发生
情况,合理划分治理区域,对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突
出重点,对重点治理区域加大投入力度,提升重点区域森林火灾
防控能力,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4、坚持标本兼治
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装备能力建设,突出森林防火
应急道路、生物阻隔带等基础性、长远性工程建设;落实责任制
度,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科学防火,加大依
法治火,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确保森林防火工作
的可持续发展。
5、坚持科技优先
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积极开发、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的
防扑火设备和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预警监测、森林
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能力建设,构建森林防火信息化体系,大幅
提升森林防火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四种能
力,不断提高森林防火科技含量。
14
(三) 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全国 2675 个有森林防火任务的县级行政单位,
涵盖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长白山森工(林业)集团
公司及所属林业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和国家森林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域,国家、省、地直属的其他林业
单位。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 2016―2025 年。其中,近期为 2016―2020 年,
远期为 2021―2025 年。
(四)规划目标
总目标:形成完备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
预警响应规范化、火源管理法治化、火灾扑救科学化、队伍建设
专业化、装备建设机械化、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力灭火和机械化灭火、风力灭火和以水灭火、传统防火和科学
防火有机结合,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森林火灾防控能力
显著提高,实现森林防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4 小时
火灾扑灭率达到 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 0.9‰以
内。具体为:
——提高预警监测能力。健全全国森林火险分级预警模式和
预警模型,提高预警时效和精度。充分利用空间技术,提高卫星
15
监测林火时效性和识别能力;重点区域火情瞭望覆盖率近期达到
85%,规划期末达到 95%以上。
——加强火场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实现重点区域火场
通讯覆盖率近期达到 90%,规划期末达到 95%以上,国家、省、
市、县各级指挥中心信息联通。
——加强森林消防队伍专业化建设。全面推进森林消防队伍
专业化建设,提高专业消防队实战能力, 实现专业队伍标准化建
设,重点区域县级行政单位森林防火专业队伍配备率近期达到
85%,规划期末 100%。
——加强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设。增加森林航空消防飞机数
量,提高森林航空消防直接灭火能力;完善现有航空护林站(点)
设施,合理布局新建航站,实现全国森林航空消防覆盖率近期达
到 75%,规划期末达到 90%。
——推进重点区域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和林火阻隔系统建设。
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力争实现国有林区路
网密度近期达到 2.5 米/公顷,规划期末达到 3.1 米/公顷;加强林
火阻隔系统建设,力争实现林区林火阻隔网密度近期达到 4.0 米
/公顷,规划期末达到 4.7 米/公顷,发挥林火阻隔系统预防控制
森林火灾能力,降低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机率。
(五)建设分区与布局
1、建设分区
16
( 1)分区依据和标准
根据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森林火灾
发生情况,将全国森林防火区域划分为森林火灾高危区、森林火
灾高风险区和一般森林火险区 3 类。
①森林火灾高危区:东北、西南重点林区发生过重特大森林
火灾且年均受害森林面积≥100 公顷,或有林地面积≥10 万公顷
且单位公顷活立木蓄积量≥60 立方米的集中连片 I 级火险等级
县级行政单位。有森林防火任务的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
质公园等国家禁止开发区和军事管理区等重点保护目标全部划
入森林火灾高危区。
②森林火灾高风险区:森林火灾高危区外的 I 级火险等级县
级行政单位和有林地面积≥3 万公顷且单位公顷活立木蓄积量≥
50 立方米,或有林地面积≥1 万公顷且年均火灾发生次数≥3 次
的 II 级火险等级县级行政单位;西北生态脆弱地区,有林地面积
≥1 万公顷的 II 级火险等级县级行政单位。 区位敏感性高且与以
上区域相对集中连片的县级行政单位, 生态区位重要的国家和省
直属县级以上林业单位划入森林火灾高风险区。
③一般森林火险区:除去上述 2 类的其它县级行政单位。
( 2)分区结果
根据上述分区依据和标准,森林火灾高危区包括 151 个县级
行政单位,涵盖国有森工局,有森林防火任务的国家公园、国家
17
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等禁止开发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包括
1418 个县级行政单位,涵盖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
直属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等有林单
位;一般森林火灾风险区包括 1106 个县级行政单位。 森林火灾高
危区和高风险区详见附表 4。
规划期内,森林火灾高风险区可根据县级行政单位森林资源
和火灾发生状况的变化以及火险区划等级的修订及时调整。
2、治理措施
在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火源管理、通信和信息指挥
和队伍常规装备配备的基础上,根据各区的特点,提出针对性治
理思路。
( 1)森林火灾高危区:是发生森林火灾的重灾区,是历史
上发生过重特大森林火灾或者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潜在风险特
别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我国东北、西南林区。据统计,近十年间,
全国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全部在该区域,发生的重大森林火灾次
数占全国的 47.0%。这些区域要增强防控重特大森林火灾的预防、
扑救和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实现 24 小时火灾扑救率 90%以上。
东北、内蒙古森林火灾高危区,地处我国大兴安岭、 小兴安
岭、长白山完达山,地势较为平坦,森林资源分布密集,覆盖率
高,以针阔叶混交天然林为主,春秋季干旱多风,降雨量少,雷
暴天气时有发生,易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该区域要重点突出机
18
械化森林消防专业队装备建设,配备全地形运兵车、多功能森林
消防车、开带机等大型装备和以水灭火装备,提高处置重特大森
林火灾的能力;合理布局航空护林站,加强航站升级改造和配套
设施建设,提高机群灭火、地空配合作战能力;开展森林防火应
急道路建设,提高国有林区的路网密度; 推进森林消防专业队靠
前驻防,建设扑火前指指挥基地;加强雷击火的预测预报和瞭望
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火灾预防能力。
西南森林火灾高危区,地处横断山脉,地形复杂,山高林密,
针阔混交林分布集中,植被类型丰富,冬春气候干燥多风,极端
干旱天气时有发生,一旦发生火灾扑救困难,极易酿成重特大森
林火灾。该区域要重点突出机械化森林消防专业队装备建设,配
备挖掘式开带机和推土机等适应地形条件的大型装备,加强以水
灭火装备建设,提高处置森林大火的能力;加强航空护林站和配
套设施建设,配备适合高海拔的大中型直升机,提高机群灭火能
力;开展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提高林火阻隔网密度,提升控制森
林大火的能力;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扑火队
员和各级指挥员的培训。
有森林防火任务的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
公园等禁止开发区的森林火灾高危区,是我国天然物种基因库和
森林景观资源的精华,保护价值高、政治敏感性强, 人员流动性
大,火灾隐患危险程度高,容易造成重大损失, 是重点的保护目
标。该区域重点加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提高林火瞭望监测
19
能力和水平;加强林火阻隔带建设,提高防范重特大森林火灾能
力;加强以水灭火装备和水源地等设施建设,提高森林防火扑火
效能。
( 2)森林火灾高风险区:是森林火灾发生较多、风险程度
较高的区域。 该区域森林资源丰富,林农交错严重,人为活动频
繁,农事、祭祀用火突出,火源管理难度大,火灾发生频繁,“十
二五”期间,发生森林火灾次数占全国的近 79%。该区域重点突
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基础设施和以水灭火机械化装备配备,提高
专业队伍快速反应能力;完善瞭望塔、林火视频监控系统,进一
步提高林火瞭望监测能力;逐步完善航空护林站布局,提高森林
航空消防覆盖率;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强化预防控制森林火
灾治本措施;加强应急森林扑火队伍建设和扑火队员与防火指挥
人员培训,提升就地、就近、就快处置火情能力。
( 3)一般森林火险区:发生森林火灾次数较少、火灾危险
程度低的区域,该区域森林资源少。重点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做
好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专
业、半专业队和应急扑火队伍建设及装备建设。
2、重点区域布局
按照分区结果,森林火灾高危区和森林火灾高风险区是全国
森林防火重点区域,涉及 1569 个县级行政单位, 其中人员密集
的城市周边和城市圈森林生态空间的森林防火工作应重点加强。
为进一步明晰重点,根据森林资源分布、地理地貌特征等因
20
素,结合国家区域战略格局,森林防火重点区域划分为大小兴安
岭森林防火重点区、长白山完达山森林防火重点区、京津冀森林
防火重点区、太行山吕梁山森林防火重点区、天山阿尔泰山森林
防火重点区、西部生态脆弱森林重点火险区、秦巴山脉森林防火
重点区、横断山脉森林防火重点区、大别山森林防火重点区、武
陵山森林防火重点区、罗霄山脉森林防火重点区、武夷山森林防
火重点区、南岭森林防火重点区、云贵高原森林防火重点区、东
部沿海森林防火重点区、海南森林防火重点区等 16 个森林防火
重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