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2 文化遗产价值认知方法与技术 |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一步研发测年、生物、环境、空间、材料、信息等考古技术,完善并创新考古学研究方法体系;系统揭示牛河梁、良渚、石峁、陶寺和二里头等一批遗址群的文化面貌和文明特征,探讨各自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区域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开展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研究,探讨中国境内不同地区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并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比较;建立中华文明探源遗址、遗物和检测分析的标本库和数据库,开发针对文明特质研究的数据分析模式,进行大数据分析,动态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进程的内在机制与外部原因,凝聚民族精神;创新展示方式,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利用,传承文化根脉。 2.泥河湾早期人类起源研究。依托泥河湾及相邻地区得天独厚的古人类遗存,针对直立人演化、现代人起源及适应生存模式等热点学术问题,研究其古人类科学资源的总体情况与规律,获取关键时段的新材料和新线索;创新理念和工作思路,开展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特点与序列、古人类伴生动物群演替及其反映的人类生存背景和生计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人类起源、演化及农业起源等重大学术问题。 3.馆藏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认知关键技术研究。围绕金属、玻璃、简牍、陶瓷、玉器、纺织品、纸张等馆藏与重要出土文物,以及织绣、印染、大漆工艺、传统制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研发不同材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价值挖掘关键技术及专用装备,重点研发文物形貌结构信息提取、无损和微损检测、残留物提取与鉴别技术;研究反映各类文物年代、产地、原料、制作技术和生产设施的信息指标体系,以及与之适应的信息提取、存储、处理与分析方法;研究古代器物的制作、使用和流通历程,不同地区材料加工技术的区域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区域间物料流通、跨文化区的技术交流互动;开展传统手工技艺与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创新研究与应用示范。 4.水下考古关键技术研发。基于蓝绿激光、声呐成像、磁力探测等多种技术,研发适合于浑浊水域、浅埋藏、多礁石激水流等复杂环境中的水下文物探测与判别技术;研发水下激光船体探测仪、水下埋藏文物探测仪、多功能水下及水面搭载平台;研发基于多源信息的水下文物资源调查决策技术;研发基于图像传输、影像识别技术的高环境适应性水下文物监测系统与设备;研发脆弱质文物水下加固提取、应急保护、稳定性处理等现场保护技术,出水木质船体、金属器、凝结物包裹文物的保护、保存的关键技术。 5.田野考古关键技术研发。针对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应急性保护的行业需求,在湖南、江西、陕西和甘肃等不同气候与地质环境地区,选择若干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建立天地联合遥感遥测考古综合分析系统,研制考古预探测智能机器人;突破重点遗迹遗物(如泥化纺织品等有机质文物)的综合判别、提取技术和相关规范;研发和完善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包装运输、微环境控制等成套装备;研发时序性田野考古发掘记录与回溯技术;研发田野考古全周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