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请问《规划》有哪些特点?
孙书贤:《规划》与时俱进、承上启下,是衔接国家“十三五”期间有关规划以及《国家海洋局“十三五”发展与改革规划》《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6~2025)年》《“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十三五”实施方案》《“智慧海洋”工程总体方案》、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总体框架及“十三五”重大工程和海洋防灾减灾专项二期工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总体上有3个主要特点:
一是需求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既满足海洋事业发展对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又着眼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自身发展的需要,对解决该领域长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二是兼顾了继承发扬与改革创新。既总结了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过去取得的成果经验,又适应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体系长远布局和创新发展需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和工作重点。
三是坚持了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既注意把握国内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又积极谋划和参与国际海洋规则的制定,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深化国际海洋合作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记者:《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孙书贤:《规划》明确了海洋综合观测能力明显增强,海洋预警报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基础更加完善,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是我国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的总体目标。我们将按照“一站多能”的总体构想,将具备条件的部分海洋站升级为中心站,同时新建、升级和改造一批岸(岛礁)基、离岸海洋观测站(点),使我国沿岸平均100公里范围内有1个海洋观测站(点),建设海洋立体观测网;实现近海海洋灾害预警报准确率在“十二五”基础上提高3%~5%;强化重点区域的海洋灾害风险管控,加强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断扩大专业人才队伍规模,丰富公共服务产品种类。
记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对此,《规划》是如何考虑的?
孙书贤: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大工程之一,国家海洋局对此高度重视,专门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了顶层设计和“十三五”建设方案编制工作。《规划》编制中对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和《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国家海洋局正在组织实施的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专项以及“一站多能”等重点工作进行了统筹和衔接。
记者:《规划》在发展目标中提到 “一站多能”的总体构想,对我国的海洋站建设提出了什么要求?
孙书贤:今年10月,国家海洋局印发了《“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规划布局方案》,提出整合国家海洋局海洋观测监测基础能力,对观测监测体系发展统筹布局,使海洋站既能够实施海洋观测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也能够满足海岛保护管理业务等多种需求,实现“一站多能”,避免重复建设,提升海洋站综合业务效能。
记者:《规划》确定了哪些任务?
孙书贤:《规划》对未来5年我国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的6大任务。一是加强海洋观测能力,优化海洋观测系统布局,增强观测系统运维能力;二是提升海洋预报水平,强化海洋预报业务管理,突破海洋预报关键技术,提升海洋预报服务水平,增强海洋预报支撑能力;三是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夯实海洋减灾工作基础,提升海洋减灾决策服务水平,加强海洋减灾宣传教育;四是深化海洋环境保障与服务工作,完善海洋数据传输网络,提升海洋信息服务能力,强化专题环境保障工作。五是积极开展海洋预报减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高海洋气候监测预测水平,加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六是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扩大人才队伍规模,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创新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
记者:为贯彻落实《规划》,国家海洋局今后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孙书贤:《规划》围绕发展目标,充分考虑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从4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管理;二是加强资金保障,拓宽投入渠道;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标准体系;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面提升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