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孙书贤副局长解读《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
近日,国家海洋局印发了《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有哪些亮点?“十三五”期间,海洋预报减灾方面有哪些主要任务?就此,中国海洋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书贤。
记者:请简要介绍 “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基本情况。
孙书贤:“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是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法制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了《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年~2020年)》。其次是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迈上了新台阶,涵盖岸基海洋观测系统、离岸海洋观测系统以及天基观测能力的全国海洋观测网初具规模;海洋预报业务快速发展,全球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海洋预报产品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各项工作成效显著,灾害调查评估业务化工作稳步推进,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海洋预报减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扎实开展,海洋气候监测和预测产品不断丰富,有效提高了公众对海洋领域气候变化工作的认知度。
记者:“十三五”时期我国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孙书贤: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要求我国实现防灾减灾工作从注重灾害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的“三个转变”。
从国内看,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和人口要素加速向海边聚集。同时,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发生重大海洋灾害的风险也日益突出,给我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此外,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也迫切需要加强我国的全球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从国际看,海洋观测的区域精细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新型传感器、新型水下移动观测、深海观测以及卫星遥感观测手段得到广泛应用。海洋预报产品更加精细,以数值预报为核心的预报技术不断强化,预报公众服务的方式更加多样。此外,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公海管辖和极地保护等问题的日趋紧迫,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我国参与全球事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还有三个方面有待提升:一是基础能力需要提升。二是业务体系有待完善。三是专业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记者:《规划》的发布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孙书贤:“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海洋预报减灾作为一项基础性公益工作,对建设海洋强国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制定和实施《规划》,既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我国海洋事业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海洋防灾减灾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尽快适应海洋强国建设的迫切需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以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对促进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是推动在海洋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海洋局也成立了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小组,对海洋领域的各项改革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着眼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蓝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站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一站多能”“一中心多基地”等具体的工作任务,对推动海洋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随着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深化海洋国际合作,对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要求我们“走出去”,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多双边合作,共同提高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域的海洋环境认知水平,发布更具针对性的海洋预报产品,为周边国家提供科学的海洋防灾减灾决策服务。
四是科学指导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这些年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海洋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和发展差距。《规划》的制定出台,对科学规划各级海洋部门的业务布局与合理分工,实现“全国一盘棋”,发挥集体优势,共同做好新时期的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