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推动高水平大学牵头组建若干国际领先的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制高点。
——大力加强高水平国际科技和创新合作,以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为牵引,造就一批具有卓越国际声誉的科学大师、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瞄准世界一流标准,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引领一流学科建设。
——统筹推进探索性基础研究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组织科研,加强学科交叉,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引领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构建创新链,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打造一批优势学科群,全面提升高校和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支撑学科建设的内循环机制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循环机制,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
(二)支撑高校特色发展和优势学科建设
——推动行业特色高校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
——加快区域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加强区域内高校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资源开放共享,启动区域高校创新体系建设试点。
——支持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推动地方高校加强地域特色的科研领域布局和特色学科建设,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提升高校科技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将开展科研活动作为提升普通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将开展科技服务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院校紧扣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鼓励和支持民办高校开展科研活动,形成办学特色。
(三)加快科技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用科研计划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各类科研项目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完善研究生依托科研项目开展学位论文研究的机制,提升论文质量和培养水平。
——探索科教、产学、国内外联合育人新机制。增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建立以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负责制,推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和“多导师制”。
——完善教材体系更新机制。加快最新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推动学科领域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编写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教材,完善专业课程教材内容定期更新机制,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鼓励开展“创新课堂”。
——建立各类创新平台向人才培养开放的长效机制。把科技资源纳入教学活动中,推动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四)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
——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依托高校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
——依托大学科技园区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共享空间,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和门槛。
——加强高校对创新创业空间的服务和支持。开放校内科技资源、体育设施、生活设施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开放高校科技讲座资源,组织提供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辅导和职业继续教育。
——依托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教学团队,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基金。鼓励学生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学生可休学创业的弹性学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