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新型城镇化系列 典型经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案例)全文

2016-12-19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产业支撑。一是优化完善城镇空间体系和产业体系。
建设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的龙首新区和以工业为主导的金水新区
两个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不断完善。各乡镇紧
扣当地特色产业,规划建设双湾香草小镇、永昌罗马小镇等 12 个
特色小镇。采取政府主导、小城镇建设、企业社区联建、整村迁建、
自拆自建滚动发展等模式,同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产业园区
建设。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多元产业支撑。着力打破资源
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局面,将建设镍钴新材料基地和发展以文化旅
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坚持做大三产、
做强二产、做优一产,推进项目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
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
献率达到 50%以上,逐步成为吸纳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三是强化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转移人口就业创业。完善就业扶持政
策,市县区财政筹措 5000 万元用于平台建设和技能培训,开发适
53
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实施“送培训到乡镇、进村进社区”民
生工程,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免费接收职业技能
培训覆盖率达到 92%以上。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
在市、县(区)分别设立了 200 万元、100 万元的农民工欠薪应急
周转金,将建筑企业“不拖欠农民工工资”作为参与招投标的准入
条件。打造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立 3 个创业园区和 8 个创业孵化
基地,吸引入驻中小企业 1000 余家、个体工商户 1200 多户,带动
就业近 4 万人。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一是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政策。全面
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金昌市居民户口。
农村居民只要在城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即可办理和登记城
镇户口,紧密结合金昌城市区位和城镇布局的实际情况,采取梯次
设置准入条件的办法,积极有序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二是全
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居住证持有
人享受与本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
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驾驶、营业证照办理服
务等权利。三是保障转户农村居民权益。在户口迁移方面,充分尊
重农民意愿,不搞强制转户强迫命令;对申请转户的农民,简化手
续缩短时限,同时继续保留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
并在居民权益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完全享受同等的待遇。
(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永昌县基本完成村、社、户的资料收集和权属调查工作,并已审核
54
公示。金川区按甘肃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文本换签合同,已
换签 44992 份,占需换签合同总数的 91.2%。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
易市场,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制订了金昌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建设实施方案,推广土地互换并地和经营权入股、土地托管等流转
方式,全市流转土地 66.12 万亩,土地流转率达 60%。探索开展农
村土地股份合作试点。对全市农民合作社进行调查摸底,并对有条
件发展股份合作社的地区开展针对性指导,要求把握好股权设置、
股权量化、收益分配、内部治理结构和风险防控等环节,培育和规
范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建立健全同等入托入学保障
制度。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抓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
同时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二是制定落实同等的社会保险政策。
率先在全省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全省“五险合一”系统建设和全民参保登记等试点。在城乡老年人
保障、兵役优待补助、城乡社会救助保障、城乡福利体系等方面政
策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落实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服务
体系。三是加强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工作。为流动人口建档,确
保流动人口在现住地享有和户籍人口同等的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
务权利。将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由户籍地为主改为以现居住地为主,
取消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收费。四是建立完
善住房保障体系。出台《金昌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将进城
务工人员及外来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另外,在城中村改造过
55
程中,推行“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的改造新模式。
二、主要成效
(一)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产业发展为农业转
移人口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人到哪里去的问题。完善城镇
公共服务,扩大保障性住房保障范围,推动更多的农民工留在城市
安居乐业。2015 年底,全市常住人口 47.05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
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 67.96%、59.1%。
(二)营造优美宜居的城乡环境。城中村改造使城中村的村民
变居民、村委会变社区居委会,完全按照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运行,
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中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弊端。小城镇和中心村建
设使广大农村居民实现了集中居住,开展了以“清洁家园”为主题
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卫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城乡环境得到
明显改善。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
口集中”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镇域、村组界限,统一规划
产业园区,带动“多村一业、集中连片”为基本模式的特色产业发
展壮大,促进了城乡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一
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6
辽宁省大连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案例
近年来,大连市以推进本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加快
推进郊区、经济区和中心镇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推进本地农
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积分落户政策,有序推进高端人才、技能人才落户。
2016 年,大连市启动了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积分落户制度,
比对学习外省市户改先进经验,广泛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需求意见,
夯实户改基础,在户改新政中解决实际困难。政府以合理控制主城
区、加快放开金普新区、全面放开新区为原则,对主城区、金普新
区和其他地区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在主
城区和金普新区建立积分落户制度,并计划通过创新型的研究成就
积分及综合积分落户制度促进高端人才、技能人才落户。同时,以
户改工作为契机,建立健全网上审批系统,保证信息、数据深度研
判、分析的可行性。
(二)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2009
年,大连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居住证制度,出台了《大连市居住证
暂行办法》,规定持有居住证的人员可享受就业服务、按照相关规
定参加社会保险、培训服务、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享受与本地
户籍居民子女同等待遇等 11 项公共服务,为流动人口逐步建立与
户籍居民接轨的民生保障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2016 年以来,已发
57
放 78 万张居住证。
(三)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教育权利,增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归
属感。根据国务院“两为主”要求,大连市将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
迁子女入学作为教育发展规划的一项重点工作,合理配置公办教育
资源、完善平等义务教育政策,确保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
就近、免费入学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享受和本地市民同等待遇。坚
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不办农民工子女
学校,采取城镇户籍学生混合编班、随班就读、统一管理的方式,
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的文化融合。
(四)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本地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以本
地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为突破口,市政府每年安排政府投资总额的
7%,专项用于支持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市政
府投资补助比例为项目总投资的 80%。同时,计划出资 20 亿元设
立大连市股权投资引导基金(Ⅱ),专项用于支持瓦房店市、普兰
店区、庄河市和长海县四个地区建立中心镇建设基金。通过市级财
政对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及政府资金的
引导作用,加快形成中心镇改革发展的新格局,提升城镇化综合承
载能力。为加快以中心镇为代表的区域性重点城镇建设,大连市市
委、市政府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的指导意
见》和《大连市开展对口帮扶中心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进一步推动中心镇成为县(市)次中心,成为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
58
(五)以郊区、经济区建设为抓手,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并带动
城镇化水平跃升。推进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郊
区积极承接主城区城市功能步伐,实现郊区与主城区联动发展,吸
引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郊区。围绕经济区产业定位,通过招商引资、
企业搬迁、撤并重组等手段,吸引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入驻经
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吸纳本地区失地失海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
并逐步实现就地市民化,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