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新型城镇化系列 典型经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案例)全文

2016-12-19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二、主要成效
(一)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通过拉平差别、“赋权增利”,
基本消除了城乡户籍待遇差异,城乡居民公平享有教育、就业、社
25
保、医疗、住房等各项公共服务权益,全面提升了农村居民公平感
和幸福感,促进了社会和谐。户籍制度改革后,“城居医保”与“新
农合”并轨,参保的农村居民缴费没有增加,但报销额度却提高了
5 到 8 个百分点。2015 年 3 月,下渚湖街道(原三合乡)一村民被
车撞身亡,按照城乡拉平后的户籍制度改革新政,赔偿总额 48.6 万
元,如果参照改革之前的农村户口标准,则要少 20 多万元。
(二)盘活了农村资源要素价值。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全面确权,
让农村居民成为拥有完整产权的市场主体,推动了农村产权交易,
提高了城乡要素的配置效率,有效激活了农村“沉睡”资产。德清
县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中心,2014 年 6 月至 2016 年 6 月底,已
经完成农村产权交易 1041 笔,金额 2.12 亿元。如新市镇一集体渔
塘使用权通过交易中心公开发包,租金从原来 5.6 万元提高到 30 万
元;洛舍镇砂村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全省首宗公开拍卖达
到每亩每年 1.44 万元。
(三)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消除了
农村居民进城镇落户、创业以及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后顾之忧,
实现了农村居民可以“带权进城”,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破除了农
村居民与第一产业的束缚关系,促进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
变,拓宽了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渠道。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
21.94 万亩,流转平均价格达到每亩每年 1000 元,最高达 2000 元,
全县农地流转率达到 76%,近 1.5 万农村居民摆脱土地束缚转产就
业。
26
湖北省宜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案例
近年来,湖北省宜城市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提升城
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能力,扎
实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初步成效。2015 年,全市
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 47.2%和 44.7%。
一、主要做法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根据《宜城市
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宜城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相关规
定,在中心城区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
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
申请登记常住户口,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敞开大门。
(二)坚持三个“自主选择”,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宜城把提
升人民群众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就地就近城镇化作
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
务,始终坚持“三个自主选择”,即:农民自主选择迁移落户地点,
自主选择户籍身份是否转变,自主选择社保类型和标准,引导农民
有序向城镇聚集和落户。
(三)构建“零门槛全覆盖无差别”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围
绕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宜城在保基本、可持续的前提下,制
定了城乡居民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清单,包括六大类 23 项内容,
27
目前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应办尽办,应保就保。
一是城镇与农村统筹。全市城乡居民在义务教育、就业创业、
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及其他权益等方面,除了最低生活
保障、公租房保障渠道存在城乡差异,城乡居民医保按照湖北省统
一安排将于年底实现并轨,其他 20 项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项目都
实现了城乡均等,全体城乡居民共同分享发展改革成果。
二是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制定《宜城市居住证
管理办法》,外来人口凭居住证可享受与本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
服务。国务院《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外来人口在本市居住 6 个
月以上才能申领居住证,凭证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6
个月的时间限制,对外来流动人口在子女及时入学等方面难免会有
不便。针对这种情况,宜城创新工作方法,允许流动人口在正式领
取居住证之前,以公安机关出具的流动人口登记证明为凭证享受子
女入学、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权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无缝对接。
三是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兼顾。为了提高
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实行城乡居民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制
度,目前共有 9.1 万人次享受医疗便利;从 2016 年开始,逐步实施
12 年免费教育,对全市 1867 名中职学校学生免除学费;出台政策,
鼓励劳动年龄段城乡居民积极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或城镇灵活
就业人员保险,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推行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增
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制度创新与项目建设并重。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多渠道筹
措建设资金,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15 年投入资金 16.5
亿元,在中心城区建设市中心医院内科大楼、市中医医院迁建、城
区截污干管、汉江湿地公园等项目;在乡镇重点实施了农村安全饮
水、垃圾处理、通村公路、电网改造等项目,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得到改善。2016 年计划安排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项目 38 个,总投
资 23.7 亿元。
(四)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能力。据测算,宜城
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 10.15 万元,其中公共成本 4.25 万
元,个人成本 5.9 万元(不含日常生活成本)。宜城市以增强本级政
府和农民本人的成本分担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市民化成本分
担长效机制,取得了成效。
一是增强政府分担能力。首先,加快产业发展增强财政实力,
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
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和加快培育农产品深加工、水晶和能源等工业
主导产业,促进商贸、物流、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吸纳了
近 3 万农民就业。2015 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23 亿
元,同比增长 22%。其次,积极争取财政转移支付,市发改、财政、
教育、人社等部门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
极争取项目和资金,2015 年争取财政转移资金 16.3 亿元。2015 年
6 月宜城市被列为国家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创
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向农发行、农行、工行和国开行
等八家金融机构争取融资项目,2015 年推动融资项目 16 个,项目
总投资 44.12 亿元,到位资金 15.7 亿元,并与农行襄阳分行签订了
30 亿元意向性合作协议。再次,积极探索 PPP 融资模式,目前推
出了鲤鱼湖大桥、中医医院迁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等 35 个 PPP
项目,其中有 4 个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项目库。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发
行建投债 11.8 亿元,争取地方债置换地方额度 2.3 亿元。最后,开
展农村土地综合整理,增加土地收益。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通过确权登记发证、农户自愿有偿退出,推行土地综合整治,全市
预计增加 5 万亩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可增加收益 25 亿元以上。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