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新型城镇化系列 典型经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案例)全文

2016-12-19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二、主要成效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大连市户
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 9.2 个百分点,到 2015 年末,大连市户籍人
口城镇化率达到 71.2%,已提前完成到 2017 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
到 67%的试点工作目标。
(二)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成效明显。通过实施中心镇、
郊区及经济区建设,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效果明显。2015 年皮
杨中心镇城镇化率达到 51.1%,五年间提高了 9.1 个百分点。郊区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13 年至 2015 年,大连市甘井子区
户籍城镇人口增加 3.4 万人,户籍城镇化率达到 100%;普兰店区户
籍农业人口减少 13.8 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48.2%。
(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保障切实增强。截至目前,
大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10.5 万人,
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 1/4。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进入
公办中小学就读,在就近、免费入学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享受和本
59
地市民同等的待遇。
(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推进。公共教育事业发展
水平不断提高,到 2014 年末,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三
个标准”的统一。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人
均补助标准提高到 45 元。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镇职
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 99%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达 99%。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参保率达 99%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 95%以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 99%左右。促进就业政策效应显著,
建立了“全员培训、终身培训、免费培训”的职业培训制度和覆盖
城乡四级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近 5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
3%以内。
60
四川省泸州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案例
泸州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重在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
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得发展”等方面上下功夫,深化改革探
索,完善体制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
一是放开户籍限制。出台了《泸州市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实施方案》,实现城镇落户“全放开、零门槛”。出台《泸州市居住
证管理办法》,实施居住证制度。
二是设立公共户口。在全国率先探索公共户口落户政策,对在
本市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有合法稳定的职业、生活有保障
但无房屋产权的人员(含征地区域内安置过渡人员),以乡镇(街
道)为单位,设立公共户口簿,解决相关人员在城镇落户的难题。
截至目前,全市通过公共户口入户 6 万多人。
三是严格落实财政供养人员户籍迁移政策。对全市财政供养人
员中属于农村户籍人员进行集中清理,限期转移。截至 2016 年 11
月,全市已清理财政供养人员 18385 人,符合迁移转户条件有 12230
人,已办理户籍迁移 12157 人,正在转移的 73 人。
四是切实保护进城农民的农村权益。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关于“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
61
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的规定,切实保障进城农民 “三权”,解除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
(二)拓展城市空间,让农业转移人口“住得下”
一是促进产城融合。围绕“港产城”一体化总体要求,发挥沿
江集聚人口和产业优势,推进高新区、长开区、白酒园区向城市综
合功能区转型,引导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2015 年,中心城市建成
区面积 120.1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 120.4 万人。
二是做强县城副中心。积极推进“宜居县城行动”,以快捷交
通和产业通道为主轴,打造城际经济带和城市副中心,推动泸县、
合江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叙永、古蔺县城建设。截至
2015 年四县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 55.9 平方公里、人口 65.06 万人。
三是做优特色小城镇。以试点示范镇建设为引领,在全市 104
个镇中,培育 26 个重点小城镇,扶持发展中心重点镇、生态魅力
镇、特色产业镇和以新兴业态为方向的新型专业镇,增强吸纳农业
转移人口的能力。2016 年 1—10 月,全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资金 18.2 亿元。
(三)健全保障体系,让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
一是提升医教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2015 年以来,共投入教育建设资金 72.83 亿元,新(迁)建
大中小学 29 所,有效地缓解了城镇学校“入学难、入园贵”问题。
同时,以泸州市现有的 4 所“三甲”医院为引领,初步构建起了“五
位一体”的全民预防保健体系。2016 年 1—11 月,已投入 2.66 亿
62
元加强乡镇卫生院配置,按“一站一馆三区”打造标准化服务阵地,
按甲级标准建设村卫生站,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全民
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抓好“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建好
用好健康档案、加强健康管理服务”三项任务。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订出台《泸州市社会保险转移接续
办法》,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消除
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在社会保险方面的制度障碍。截至 2016 年 10
月,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达
156.45 万人和 469.81 万人。出台工伤保险“同舟计划”政策,将全
市行政区域内建筑业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建
立按项目参保和优先办理工伤保险的工作机制。截至 2016 年 10 月,
全市建筑业参保单位(项目)703 个,参保 14.1 万人。
三是完善就业服务。2015 年 7 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
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等纳入
就业和创业扶持政策的实施范围;将居住半年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
纳入失业登记范畴,平等享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
加强对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培训覆盖率 85%。
四是落实住房保障措施。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涉企政策稳定
经济增长的意见》,对农村居民在城市规划区购买新建商品住宅(限
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除外)且将户籍迁入购房所在地转为城镇户籍
的,在享受政府补贴 200 元/平米和开发商补贴 200 元/平米优惠政
策的基础上,另给予每套 1 万元补助。在贯彻落实国家现行住房保
63
障政策和房地产促进政策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住房
保障体系。
(四)优化人居环境,让农业转移人口“过得好”
一是完善城市功能。近三年,全市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设施建设资金 800 多亿元,着力完善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
通信、环境、防灾等“六大系统”。新建城市道路 155 公里,新(改)
建垃圾处理设施 330 个、污水处理设施 28 座。发行全国第一支城
市停车场债券,第一批 5 个停车场已投入使用。以西南商贸城、佳
乐世纪城等为重点的现代商贸中心正在建设中。
二是加强城市治理。成立泸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推动管理重
心下沉,“大城管”体制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大力改造提升“两江四岸”,扎实推进城市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统
筹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
三是美化人居环境。以生态园林、旧城改造为重点,全面建设
“山水城市、宜居泸州”。重点实施两江四岸、主题公园等生态景
观建设,已形成 20 公里沿江景观、36 个城市公园。中心城区绿化
覆盖率达 40%,人均绿地面积 9.5 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五)强化产业支撑,让农业转移人口“得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大力推进白酒、化工、能源、机械
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
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2016 年 1—9 月,
6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0.8%,第二产业新增就业岗位 11018
个。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2016 年 1—11 月,全市实现电子商
务交易额 176.8 亿元,同比增长 44.7%。2016 年 1—9 月,全市服务
业增加值 319 亿元,同比增长 9.7%,第三产业新增就业岗位 45273
个。
三是打造园区集聚平台。调整优化全市园区体系,搭建产业集
聚发展平台,将全市产业园区整合成泸州高新区、泸州长开区、中
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三大园区”。2016 年 1—9 月,“三大园区”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391 亿元,增长 21%,提供就业岗位 14 余万个。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