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化重点区域综合治理
(一)围绕“三大战略”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坚持保护
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增强京津冀、长江
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建
设率先突破,加强京津保地区营造林、“六河五湖”等重要河湖生
态治理与修复,共建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燕山-太行山生态涵
养区,着力扩大区域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作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首要任务,强
化自然湿地保护恢复及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大力实施长
江经济带森林提升重大工程和湿地修复重大工程,着力增强全流
域生态承载力和服务功能,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服务“一带
”
一路 重大战略,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加强与有关
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沙治沙、应对气候变化、跨界河流等
领域合作,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二)继续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工程。在黄土高原、京津
风沙源区、岩溶石漠化区、西藏、青海三江源、三峡库区、祁连
山、川西藏区等重点区域开展综合治理,协调推进工程措施、生
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大力实施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退耕还林还
草、退牧还草、水资源合理配置、水土流失治理、草食畜牧业和
后续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逐步遏制
生态退化趋势。
37
----------------------- Page 41-----------------------
专栏7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
(一)国土绿化行动
开展大规模植树增绿活动,集中连片建设森林,加强三北、沿海、长江和珠
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国家储备林及用材林基地建设,推进退化防护林
修复,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保护空间和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廊道,形成国土绿
化网络。
(二)天然林资源保护
将天然林和可以培育成为天然林的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等全部
划入天然林保护范围,对难以自然更新的林地通过人工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三)新一轮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25 15 25
实施 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 - 度坡耕地退耕还
林还草。扩大退牧还草范围,合理布局草原围栏和退化草原补播改良,恢复天然
草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开展毒害草、黑土滩和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
(四)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
大力推广多年生优良牧草品种及其旱作栽培技术,在农牧交错带已垦撂荒草
原区建设多年生旱作人工牧草地1750 万亩,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五)湿地保护与恢复
加强长江、黄河沿线等重点区域自然湿地保护,对过度利用、遭受破坏或其
他原因导致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湿地,进行综合治理,适度开展湿地可
持续利用示范,保障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
(六)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
保护和改善大熊猫、朱鹮、虎、豹、亚洲象、兰科、农作物近缘野生植物等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扩展拯救繁育和野化放归。加强野外生存繁衍困难
的极小种群和极度濒危物种拯救。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七)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实施北方防沙带、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
失综合防治,加强坡耕地综合治理、侵蚀沟整治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新增水
土流失治理面积27 万平方公里。
(八)生态保护及支撑体系
建设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推广先进实用防扑火设备和技术,启动重点地区森
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试点。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
与保存利用,建设原地保存、异地保存、设施保存相结合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
护体系。
(九)水生态治理与保护
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因地制宜恢复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推
进重点区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和水污染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加强地下水超
采区综合治理,逐步压减地下水超采量。
38
----------------------- Page 42-----------------------
第八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不断完善和巩固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农
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金融等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一体化的体制
障碍,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一、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一)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
关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完善“三
权”分置办法。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
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在有条件的地
方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稳定完善草原承包经
营制度,规范草原承包行为和管理方式。引导农村集体所有的荒
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有序流转。
(二)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
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
收益,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加快推进
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允
许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
用地享有同等权利,赋予出让、租赁、入股权能,完善入市交易
规则、服务监管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保障农户
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和住房财产权,改革农民住宅用地取得方式,
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
退出机制。
(三)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改革。确认农村集体经济
39
----------------------- Page 43-----------------------
组织成员身份、全面核实农村集体资产。重点抓好土地等资源性
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非经营
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有效机制,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发展多种形
式的股份合作。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监督和收益
分配制度。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建立符合实际需求
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保障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
交易。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
(四)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
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和监管体制。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
制。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完善林木采伐管理,管好公益林、放活
商品林,调动林农和社会力量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以放活经营权、
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重点,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引导林权
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深入推进国
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积极推动政事企分开,创新资源管护方
式,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化解金融债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一)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
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
财政农业农村支出,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优化
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民生改善。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支持力度,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创新农
业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
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
40
----------------------- Page 44-----------------------
补偿等措施,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挥财政资金
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三农”重点项目和工程
的支持力度,研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发挥规划统领作用,多层
次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支农事权,明确
政府间支出责任,推进各级政府支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
护农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
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在东北地区积
“ ”
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完善 市场化收购加补贴 机制,
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
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强政策的灵活性。总结评估棉花和大豆目
标价格改革试点,调整完善补贴政策。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方式,
搞活市场流通,增强市场活力。稳步有序消化超量库存,合理确
定中央储备规模,完善中央和地方储备管理制度,提高储备安全
性和轮换吞吐有效性。
(三)改进农业补贴制度。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调整改进
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精
准性、指向性和政策效能。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
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
粮食产能提升。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补贴支持方向,重
点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倾斜,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创新管理机制,健全快捷高效的
补贴资金发放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对农民实行直接收入
补贴。探索建立国家补贴与农户责任挂钩的办法。实施粮油糖生
产大县、粮食作物制种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牛羊养殖大县财政
奖励补助政策。
41
----------------------- Page 45-----------------------
三、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一)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
村金融体系。鼓励国有和股份制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完善
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开展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试点。创新村
镇银行设立模式,扩大覆盖面。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以具
备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依托,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
试点。强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加大中
“ ”
长期 三农 信贷投放力度。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
范发展。
(二)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推动金融资源继
“ ”
续向 三农 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
降低,健全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制度。开展信
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推进农
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与授信。鼓励
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稳
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发展农村金融租赁业务,开展大
型农机具融资租赁。支持涉农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
大债券市场服务“三农”力度。开展农产品期权试点。探索开展农
业投资抵押融资试点。
(三)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
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
的保险品种。探索开展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以及收入保险、
天气指数保险。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及重要农产
42
----------------------- Page 46-----------------------
品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支持地方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渔
业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农机保险。完善森林保险制度。探索建
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积极
探索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和农户信用保证保险。稳步扩大“保
险+期货”试点。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建
立国家农业再保险基金。
43
----------------------- Page 47-----------------------